【現代人文文庫】
項穆《書法雅言》關於儒家觀點的爭論
——儒家的書法理論(三)
方世豪(香港人文學會會長、新亞研究所哲學組博士)
選錄:
一、理學的影響
項穆深受理學思想影響,以聖人之徒自居。所以在他看來,書法並非文人閑事,不是只在窗明几淨間所做的雅事,而是要上升到了「翼衛教經」的層次。這就是說書法中的「大用」。
先看看朱子對書法的態度。《性理會通•字學》篇,記載朱子說: 「字被蘇、黃胡亂寫壞了,近見蔡君謨一帖,字字存法度,如端正人士,方是字。」
朱子認為當時的書法,都被蘇軾、黃庭堅等人胡亂寫壞了,他當時見到蔡襄一個字帖,字字有法度,好像品行端正人士,覺得這些才是書法。 朱子認為要像個行為端正的人,可見就是理學重視的道德標準。
朱子又云:「夫字者,所以傳經、載道、述史、記事、治百官、察萬民,貫通三才,其為用大矣。」
即是認為文字,可以流傳經典,記載大道,記述歷史,記下事跡,治理百官,體察萬民,貫通天地人三才,作用很大!
「縮之以簡便,華之以姿媚,偏旁點畫,浸浸失真,弗省弗顧,惟以悅目為姝,何其小用之哉?」縮短筆畫成為簡便易用,寫得華麗顯出媚態,偏旁點畫都漸漸失真,不反省,不回顧,只以悅目作為美麗標準,作用就太過小了!這種儒家「大用」的觀念,影響了項穆對書法的看法。
二、臺閣體書風
明朝初年皇帝,好像唐太宗一樣,喜歡書法。但不同的是,他們的書法水平不及唐太宗,但卻又自以為是,獨斷獨行,規定當時士大夫,必須要為皇帝所用,違者都被處罰,寫書法的也是這樣。於是一大批書法家,充當中書舍人,侍候皇室,負責抄寫詔書和《永樂大典》這類工作,使很多書法家的受到嚴格限制。
這些書法家有精熟工整筆法,但並無個人意趣。這樣的書法,只是迎合了皇帝的要求。這就不單單是書法問題,而關乎到個人品格的道德問題。這是一個很強大的潮流,一時間幾乎所有著名的書法家都關涉其中。他們這種書法,就是後人詬病的「臺閣體」。
三、尚奇書風
明初一方面對書法家有要求嚴格,另一方面卻出現越來越激烈的反抗。明朝中期一些思想家,極力鼓吹文學和藝術,應由自覺引導,要表達真實自我。在這個背景下,書法界也漸漸不滿那些很整齊的臺閣體。他們開始爭相以宋代的書法家,作為學習對象,形成一股潮流。要求自由創新是正常的,但可惜這時期的書法多數流於淺薄,出現了「南路體」、「南風體」、「梅花體」等庸俗書體。書法發展立即衰落,幾乎命懸一線。於是就有項穆的《書法雅言》出現。
書法家方面,全書都在竭力維護王羲之的書法正統地位,所以會批評宋代書法家蘇軾、米芾等,有時甚至冷嘲熱諷。其實項穆並非看不到蘇軾、米芾的優點,只是因為當時學習蘇軾、米芾,蔚然成風,書法風氣流於淺俗,使他不得不這樣批評。
閱讀全文,請訂閱人文學會Patreon。連結為:
前往現代人文文庫:
http://www.hksh.site/modernhumanities.html
※請前往人文臉書讚好、分享或評論:
https://www.facebook.com/modernhuman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