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文文庫•哲學多聲道專文】

無政府主義的理想真的幼稚嗎?

曾瑞明博士(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前兼任講師、香港大學哲學系博士)

無政府主義

 

提要:

本文旨在提出支持無政府主義的理據。首先,作者釐清「無政府主義」一詞並非混亂之義,而是推祟一種自發的、取代政府的秩序。接著,作者將無政府主義者普魯東與馬克思作出比較,認為兩者相同處都認為國家是壓迫工具,不同處是後者要先建立共產主義社會才最後達致無政府管治的目標;而前者旨在直接取消政府。作者認為前者較符合現實,因為共產主義社會並無案例。作者認同普魯東的互助主義,以為是一種基於自願合作與交換的經濟制度;並主張國家的管治既然有種種問題,則無政府主義也可以是切合實際的一種社會改革的想像。

 

正文:

「無政府主義」一詞常令人以為是「混亂」的同義詞。然而,跟道家相似,其實他們都並不喜亂,只是推祟一種自發的秩序,只是而非由集中權力所維持的「秩序」。

 

我們可以用皮埃爾-約瑟夫·普魯東(Pierre-Joseph Proudhon)這19世紀的思想家、無政府主義的奠基者作例子。他認為國家本質上是一種壓迫的機構,應該逐步被取代,而不是用另一種形式的國家來代替。同時,他主張國家不應該直接被革命推翻,而應該透過經濟改革和地方自治,讓國家權力自然消亡。他跟馬克思相似的是,馬克思也認為國家是壓迫工具。但不同的,是馬克思認為國家應該在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後,短暫保留,並作為推動社會變革的工具。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需要奪取國家機器,暫時建立一個「工人階級專政」,用來消滅資本主義並建設共產主義社會。國家的集中權力可以達到這個「目標」。但當階級差異完全消滅,生產資料完全社會化後,國家就會失去存在的必要,最終自行消亡("withering away of the state")。

 

事後孔明,普魯東的觀點上較符合現實,因為馬克思的理論假設國家在共產主義實現後會自動消亡,但歷史上,還沒有任何案例。

 

這文章更關心的,是無政府反對國家存在時,如何建立秩序。沒有國家,真的就會一片混亂嗎?普魯東相信有個人自由與互助合作的社會秩序。他主張沒有強制性政府的情況下,社會秩序仍然可以透過契約、道德、習俗與互助合作來維持。

 

普魯東主張互助主義(mutualism),這是一種基於自願合作與交換的經濟制度。他認為,人們應該組成合作社,透過公平的勞動交換,而不是透過剝削性的資本主義市場來獲取財富。在這種體系下,工人擁有並管理自己的生產工具,消除雇傭勞動的剝削關係。他又提倡聯邦主義(Federalism),希望建立分散式、基於契約的社會,而不是一個由中央政府控制的國家。他認為社會應該由小型社區和工人協會組成,這些社區透過自由協議互相合作,而不是由國家權力來強制統治。

 

我們或會懷疑,當這些合作社和小社會有紛爭時,誰有權力來排難解紛?如些所說,契約、道德、習俗與互助合作都是資源,而不一定要政府。普魯東相信,自由個體之間的契約是維持社會秩序的基礎。他認為,在互助主義社會裡,人們會透過自願協議來管理自己的行為,例如合作社內部可以制定共同規則,如果有爭議,就透過內部協商解決。不同的社區也可以制定契約,確保彼此尊重領域和經濟互惠,避免資源爭奪。當兩個個人或合作社之間發生糾紛時,他們應該選擇第三方仲裁者來調解,而不是依賴國家法律機構。合作社之間的經濟糾紛,可交由獨立的仲裁機構來裁決。

 

但在現實中,如果一方不接受裁決,可能需要更強的執行機制。普魯東認為,當社會建立在互助與合作的價值觀之上,道德與社會習俗本身就能發揮約束力。當發生更大範圍的衝突時。這些社區和合作社會召開聯邦協商會議,共同制定解決方案。

 

我們可以批評,沒有國家真的能解決所有衝突嗎?如果一個合作社不願履行契約,其他合作社可以制裁它,但無法強制執行裁決。如果社區之間發生暴力衝突,沒有一個中央機構來維持秩序,該怎麼辦?

 

但是,我們更公平的想法該是,有了國家就沒有衝突嗎?國家之間有衝突時難道我們有期待更高的機構來維持秩序嗎?會不會是因為有國家才有那種恐怖的衝突?國家之間的利益競爭、民族主義、資源爭奪、地緣政治等問題,常常導致戰爭。為什麼我們接受在國與國之上再沒有中央的權力,而不停留在合作社或社區之上已沒有中央權力呢?我們怎樣預計和判斷哪種「禍患」(有國家和沒有國家)更大呢

 

如果國家不是靈丹妙藥,無政府主義者的理想也不見得不切實際。但不合時宜是一定的,因為民族國家出現成了歷史的現實。但作為社會改革和社會想像,無政府主義其實有很多資源和洞見。

 

 

全文完

 

前往現代人文文庫:

http://www.hksh.site/modernhumanities.html

※請前往人文臉書好、分享或評論:

https://www.facebook.com/modernhuman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