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文文庫】
回應AI評論——以劉桂標「《論語》及朱注詮釋講演錄第一講」為中心
劉桂標(香港人文學會會長、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博士)
提要:
本文探討人工智能(AI)在文化學術評論領域的應用,以作者的《〈論語〉及朱注詮釋講演錄第一講》為例,分析四大AI模型(ChatGPT、Gemini、Deepseek、Claude)對其講稿的評論表現。作者肯定AI在知識廣度、表述清晰與邏輯推論方面的優勢,認為其評論具專業學者水準;同時指出AI在理解中國哲學重視的人生體驗與價值實踐方面仍有不足,易將道德觀念抽象化、邏輯化,忽略具體情境與辯證關係。整體而言,AI作為學術輔助工具具有高度參考價值,有助於即時反饋與多元視角的拓展,未來可進一步結合人文思維與科技方法,提升學術寫作的嚴謹性與深度。
正文:
以往電腦主要是人們工作的輔助工具,在文化學術工作亦如是;然而,自從AI(人工智能)技術突飛猛進——特別是它已經成功做以往人們判斷屬於創造性的活動(如寫作、作曲、繪畫等等),情況已迥然不同。在人類許多工作領域中,它看來好像已反客為主,人們日後如何應對AI,已變成舉足輕重的事情。
以筆者從事的文化學術工作來說,情況也是如此。之前,我曾應用它來寫文化學術性文章,我個人覺得其成果與真人可以相比;或者從另一角度來說,如果將它寫的文化學術性文章給學者閱讀而不告之是AI所作,相信絕大部分學者都無法察覺(或許只有寫AI程式的專家可看出吧?)。
現在,我嘗試應用四大AI模刑(ChatGPT、Gemini、Deepseek、Claude)評論我的著述,看看AI作為文化學術的評論者是否稱職。我以上週發表的「《論語》及朱注詮釋講演錄第一講」作試驗,結果,它如我所料,給出了如真正學者般的、思路清晰而又條理分明的評論。
我不擬對四大AI模刑(以下簡稱「AI」)的評論一一回應,只作綜合回應。
首先,AI評論的最大的優點,是它的知識的淵博,相信世上沒有任何學者能及。我的著述(以下稱「本文」)講的是《論語》的主要觀念的涵義,當中除了中國哲學的了解外,也應用了一些西方哲學的說法作比較說明;AI就當中的說法,補充(有時是以批評本文不足角度一月而提出)許多其他中西哲學的說法,其知識範圍之闊,令我自愧不如。
其次,是它的理解力十分高強,本文的宗旨,以及各主要論題和論點,它大抵都能了解。而且,基於它的邏輯性格(AI可說是以現代符號邏輯為其思想基礎),它能夠將其了解,以清晰準確而差不多全無含混和歧義的用語、嚴格到幾乎無懈可擊的演繹論證和歸納論證等等,理路分明的表述出來,這方面,我相信目前一般的學者也難出其右。
以上說的是其優點,以下,筆者嘗試說其不足之處:
第一,也由於它的很強的邏輯性格,故此,對中國哲學著重的人生體驗的了解看來有不周之處。譬如說,筆者講「仁、義、禮」三觀念的內涵及其義理關聯,有些地方是依人生體驗來了解三者的既普遍又特殊、實踐上相即不離等等涵義。但AI看來對這方面沒有理解,反而提出筆者認為不重要而又脫離人生體驗的說法,如Gemini說:「雖然文章已說明『禮以仁義為本』,但對於『仁』、『義』、『禮』三者之間更為精微的內在邏輯和實踐關係,例如如何從『仁』的內在情感推導出『義』的合理判斷,再如何透過『禮』來規範和顯現這種情感與判斷,形成一個由內而外的道德實踐體系,可以進一步深化闡述,使讀者對儒家倫理學的理解更具整體性。」與它看法接近,Deepseek也以為我講三者的邏輯關係不充分,建議我須「細化『仁→義→禮』的內在推演邏輯,展現儒家倫理的體系性。」它們似將三個道德價值觀念看作是三個對象的概念,認為須充分展示它們的邏輯關係,但這正是一般西方學者解讀中國哲學時常犯的錯誤——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人生價值與邏輯原則的界線。
其二,也與其很強的邏輯性格相關,就是它的分析和討論,往往欠缺具體情況的深刻思考而容易流於抽象與空洞。它對本文主要的批評,在道理上與筆者商榷的不多,也不必成立;它反而常常說我沒有講些什麼,可以進一步講些什麼等等。舉例來說,它常說本文沒有講及朱子,與本課程名為「《論語》及朱注詮釋」不符(如ChatGPT、Gemini、Deepseek所說);然而,本文是課程第一講,講題是「孔子與《論語》概述」,整個課雖涉及朱子,但第一講只概述《論語》的中心觀念,是可了解的。它看來對整體與部分的辯證性或具體普遍性的思考有所不足。當然,它說的不足,若在適當的情況,可增加人們對本課程的了解,這方面我會在日後其他各講的講演稿作整理修訂時會多加注意。
總而言之,AI作文化學術評論縱有不足,但也有其可取之處。最重要的,是我們發佈的文化學術著述,要別人作出即時回應是很困難的事情,但AI卻唾手可得,且也相當的參考價值;故此,日後我的著述,也會多做這方面的工作,以令著述更合理妥當。老子云:「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自己固然會盡力而為,也希望哲學同道,能並肩作戰,為發展文化學術而一起努力。
——全文完——
《論語》及朱注詮釋講演錄第一講:孔子與《論語》概述,文章連結:
http://www.hksh.site/modernhumanities/202506/2025-6-17lau_kwai_piu-ethic.htm
AI評論綜合及每個AI模型自身的評論,參見AI資料連結:
http://www.hksh.site/modernhumanities/202506/2025-6-24lau_kwai_piu-ethic.htm
前往現代人文文庫:
http://www.hksh.site/modernhumanities.html
※請前往人文臉書讚好、分享或評論:
https://www.facebook.com/modernhuman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