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文文庫】

破.地獄(加長版)

李贊祥(資深影視編劇)

破地獄

 

提要:

本文是港產電影破.地獄(加長版)的評論。作者認為,本片是女性主義的作品,主要通過女主角參與傳統重男輕女的破地獄儀式,為亡父作法,明顯表達要破除男性的威權以達致男女平等。至於加長版除原來的主題外,更加強了本片另一題旨——破除人們種種執念,如前述重男輕女思想,甚至對愛的執著等。作者論述本片的同時,更與也是講殯儀業的日片《禮儀師之奏鳴曲》作出比較,從兩片的一些主要不同反駁有人說本片是抄襲該片的說法。

 

正文:

筆者去年底在「香港人文學會」舉辦的網上座談,曾評論本片的第一個版本,當時的看法大致有二:第一,某些人單看本片的文字介紹,就武斷地認為是抄襲日片《禮儀師之奏鳴曲》,我認為它受人「啟發」是有的,略為「參考」亦有之,但「抄襲」云云,就未免太小覷一位曾追隨晶哥多年的專業編劇了(事實亦證明如此,至於與日片有何不同,下文另有交代)!第二,導演陳茂賢十分聰明,本片雖以黃子華開展人生新事業為主線(此與日片相似),但這角色極其量只算是一雙眼睛,看到這行業內某些「特殊」現象,最後更集中於喃師父許冠文一家的故事,帶出了完全異於日片的題旨,變成以「性別」(gender,此處特指社會賦予男女的性別之分)為全片的主軸---當然,我在看本片之初,並不知原來的故事是啥樣子的,只覺得導演似乎有意把本片剪輯成一部充滿女性觀點的電影,於是就順理成章名之曰「女性主義」(feminism)作品了,須知道,本片構成了一個相當明確的、以女性角度來表述的故事,而女性主義在國際上可說十分有市場,萬一票房出了甚麼差池,但在外國影展上仍大有奪獎的可能,這正是筆者讚許導演的聰明之處。按:文藝作品在國際間通常有三個最易攞分位,此即---性小眾、弱勢社群和女性主義。)

說了這許多,可能大家尚未清楚「女性主義」是什麽東東?根據婦運祖師姑奶奶西蒙波芙娃(Simone de Beauvoir)所言:「婦女要解放,就是讓女性自己,不再局限於與男人的關係!」說白一點,即是女性自有一片天,男人也壓抑不了,即如我們看本片的喃嘸佬世界,根本容不下女人有立足之地,於是女兒衛詩雅只好選擇從事救護員這種無分男女的行業,隱含了她對「父權」的抗議。此外,她在成長中一直感受不到父愛,但在外面反而得到湯店老闆娘金燕玲的體貼關懷與愛憐,彼此非家人卻情同母女,相濡以沫,這是很明顯的「母性」(motherliness)表現,不同於男性世界(brotherhood)常常講義氣、江湖救急之類。不止此也,就連黃子華工作上遇到的兩樁事件---執著得近乎瘋癲的母愛(韋羅莎),為亡兒尋求永久防腐;以及深情女同志(梁雍婷),為亡伴最後送別,其實也只是為「女性主義」的題旨再添加濃厚筆墨而已,那就更不必說結尾時衛詩雅親身上陣為亡父「破地獄」,簡直擺到明要破除男性的威權、把女人捧到跟男人平分秋色的終極意圖了。

不得不說句,道教---特別是喃嘸佬(正式名稱是「火居道人」)所屬的正一派,並非真的如此歧視女性,教派內早有「坤道」(女道士)之設,據知仍可登壇作法(除生理週期外),只是本地一直罕見女性從事「破地獄」而已(是不為,非不能為),所以本片結尾鬧出了喃嘸佬抗議衛詩雅而集體離場,純是為了製造戲劇高潮,好讓女性得到最後勝利的效果而已,至於幾位主角事後是否帶來了業界的新天,那當然不在本片考慮的範圍了。

比起舊版本,新版本大概多出了如下部分:

1.黃子華首日開工(執骨)後,秦沛請他吃豬骨粥,令他嘔吐大作(日片亦有類似的嘔吐情節,但其實這是很自然的生理反應,只可視作對日片的「參考」)。

2.子華把名校監谷德昭,介紹予喃嘸二代朱柏康認識,這一節戲真是可有可無。

3.子華原來還有個同父異母弟弟岑珈其,某天彼此聯絡上了,大家一同去拜祭亡父子華曾惱恨其父當年「花心」,因而影響了自己的人生觀(例如對婚姻的不信任),但當他收到父親的遺照,背面更寫上了向他道歉的語句,子華的做法是把照片燒掉,不再執著於往昔恨意(破執),這對於人物的心態是很重要的一筆。(下文再講)

4.子華過訪湯店,金燕玲對他說出艱苦經營這爿店子的由來,原來是為了圓亡夫的遺願(又是一個未破的執念)。

加了這些小情節,對原來版本有否幫助?當然有!雖仍未足以令子華的角色更加血肉豐滿,但對於片名特別標出的「破」字,卻明顯充實了不少。人生總是處處有執念,對某一個體的恨意是執念,對某些想法也可以是執念(例如重男輕女的思想),但反過來看,「愛」又何嘗不是一種執著,對逝去者念念不忘(例如韋羅莎的「母愛」與梁雍婷的「閨情」,甚至金燕玲的「守店」),若然始終無法釋放自己,那就必須想辦法去「破」它!子華最初以為喪事可以「喜」辦,就像昔日搞婚禮策劃一樣,結果碰了個大釘子。其後他痛定思痛,劇情裡再加多一筆,講述他對亡父的恨意看化了,知道破執釋懷的重要,這就對他全身投入殯儀業,開始認真地從基本學起,乃至於後來懂得用真心來對待各位「顧客」(不論生與死),實有畫龍點睛的作用!但入得此行,送得「客」多,亦難免會有不喜歡新生命誕生的想法,這又何嘗不是另一種執念?可是,就連喃嘸佬臨終也可以放下師門的禁忌,大膽讓女兒破除一己種下的舊日心結,從而讓一對本來「面左」的兄妹都能好好活下去,那人生還有甚麼放不下呢?活著,不如隨遇而安好了!

本片的最初版本明顯突出了女性主義,但導演的加長版,則加强了一個「破」字,回歸片名的原有題旨,這就完全走出了日片《禮儀師》所覆蓋的大方向了(最近片商趁機推出「4K修復版」,建議有興趣者可入場作一對比)。

《禮儀師》的男主角本木雅弘,是因為生活所困而誤打誤撞入行殯儀業,這個行業在日本可謂人盡皆嫌,但其後他不單愈做愈順手,而且還悟出了人生大道理:即使人有日走到盡頭,還是需要受到尊重的!---這套大道理,最後更獲其妻與友所一致認同!回看本片,子華由紅事」轉行「白事」,當中並無甚麼遭受歧視的描寫,至於他在行內領悟到的所謂「大道理」---即是破除人生一切執念(包括對女性的理解和同情),也與日片並不相類。筆者在此只想來個粗淺的比劃:日本的殯儀業自有一套「服務」世人的哲學按:日本所有行業都好像有,至於中式的傳統,雖然好像只得宗教儀式的外殼,背後甚至重男輕女,但點題的一個「破」字,卻可圈可點,做得好,便足以消解人間執念!明乎此,大家還會認為《破》片是執人口水尾嗎?如是者,那又是另一個待破的執念了

 

全文完

 

前往現代人文文庫:

http://www.hksh.site/modernhumanities.html

 

※請前往人文臉書好、分享或評論:

https://www.facebook.com/modernhuman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