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文文庫】

《論語》及朱注詮釋講演錄

第三講:忠恕論章節詮釋

劉桂標(香港人文學會會長、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博士)

第三講:忠恕論章節詮釋

 

作者案:這是筆者在2020年,為香港人文學會主講的「《論語》及朱注詮釋」課程,共十講,我將每課的課堂講演筆記整理成文稿,並逐一在現代人文文庫發表。

編者案:本會長劉桂標博士的十講講演錄,現代人文文庫將分期刊出。首講全文免費公開,之後九講則摘錄精華段落,全文則可在本會Patreon訂閱閱讀。

 

提要:

本文旨在闡釋孔子思想中的工夫論,特別是其核心概念「忠恕之道」的涵義與重要性。文章首先界定儒家「工夫論」為一套道德實踐的方法與程序,並指出其豐富發展脈絡。接著,透過對「忠恕」觀念的深入解析,包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闡釋,揭示了其中所蘊含的「推己及人」道德實踐次序。文中進一步探討了「孝弟為仁之本」所體現的「愛由親始」原則此外,文章還比較了儒家「忠恕」與基督教「黃金律」的異同,並回應墨家「兼愛」的批評,突顯儒家工夫論的獨特價值。

 

關鍵詞:

儒學、工夫論、孔子、忠恕、孝弟、推己及人、黃金律、兼愛

 

精華摘錄閱讀:

本講分為以下五章:

一、工夫論的涵義及其重要性

二、忠恕與推己及人的工夫次弟(道德實踐程序)

三、孝弟與[為]仁之本

四、博學工夫

五、克己工夫

精華摘錄為第二章。

 

二、忠恕與推己及人的工夫次弟(道德實踐程序)

了解了工夫論的重要性之後,我們來看看孔子思想中,具體的工夫論內容是什麼。講者我之所以用「忠恕」這個觀念來代表孔子對成德工夫的看法,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孔子本人非常重視這個觀念,甚至可以看作是他最主要的教法或哲學主張。

第二,「忠恕」這個觀念本身,就帶有非常明顯的工夫,以及工夫的先後次弟,也就是道德實踐程序的涵義。

首先,我們來看看「忠恕」這個觀念的重要性。在《論語》的某些表述中,「忠恕」的地位甚至可以和「仁」相提並論,可以被視為孔子最為重視的觀念之。例如以下這段著名的對話:

子曰:「參乎!吾道以貫之。」曾子曰:「。」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

還有一段是孔子親口說的

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15.24)

關於第一段對話,有學者詮釋說,把「忠恕」看作孔子的最高教法,可能只是曾子個人的看法,或許有違孔子原意。我認為這個說法是有問題的,因為在《論語》裡,很多時候單單引用孔子弟子的說法,通常都代表這種說法是被孔子所認同的。更何況,我們看第二段,孔子自己回答子貢的問題時,明確地指出了「恕」以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可以終身奉行的原則,這和第一段曾子的說法大抵是相同的。由此可見,「忠恕」觀念在孔子哲學中的重要地位是無庸置疑的。

那麼,依講者之見,為什麼這個觀念,或者說這兩觀念如此重要呢?因為它本身就包含了工夫以及先後次弟的涵義。

「忠恕」觀念的具體涵義,剛才引用的文字已經表述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原則,在另一章也有出現: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12. 2)

這句話的意思很明白,就是指一個道德君子會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從自己出發,推及到他人。這就是「推己及人」的工夫。

將工夫,也就是道德實踐,分做不同的程序,並且循序漸進地去實行,這是包括孔子在內的許多儒者都非常強調的,這也符合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反省。孔孟之後,先秦另一部重要的儒學典籍——《四書》之的《大學》,主要內容就是講工夫論,而它最為強調的,也就是工夫的先後次弟。比如《大學》開頭就說: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者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這裡講的「知本」、「知所先後」,就是要我們了解工夫的次序並加以實踐。甚至可以說,整部《大學》的結構,就是將工夫次弟分成了「三綱領」和「八條目」,並逐一加以解說。綱領是「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八條目則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雖然孔子沒有像《大學》那樣,很明確地標舉出工夫次弟及其重要性,但我們依然可以從他的話中找到線索。比如解釋「忠恕」的用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本身就可以看作是將工夫區分為對自己和對他人兩個方面,並且強調了「推己及人」,也就是「先己後人」的次序。朱子在《集注》中的解釋,我認為大抵符合孔子的本義。他說:「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或曰:『中心爲忠,如心爲恕。』於義亦通。」「盡己」就是先反求諸己,「推己」就是再推及於人,這就是工夫的次序。

在別的段落,孔子雖然沒有直接用到「忠恕」這個詞,但明顯表達了同樣的涵義: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6.30)

如同許多《論語》的詮釋家所指出的,「立己立人,達己達人」的說法,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說法,可以說是若合符節,只是前者是從正面、積極的角度來說,後者是從反面、消極的角度來說,側重點有所不同。如果我們類比這兩種說法,那麼前者「己欲立而立人」的意思,就可以理解為「己所欲,施於人」。

另外,這裡孔子更明確地說,這是「仁之方」,「方」就是方法、方術的意思。我們可以順理成章地說,這等同於在說它是成德的工夫。

 

精華摘錄完

 

欲閱讀全文,請訂閱人文學會Patreon,連結為: https://www.patreon.com/hk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