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文文庫】

人工智慧在哲學學術研究中的應用:潛力、局限與模型評估

劉桂標(香港人文學會會長、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博士)

劉桂標-AI.files

 

作者案:本文與其說是專著毋寧說是編著。筆者由構思全文內容和結構、搜索及整理資料,到最後撰寫,全程都以各大AI模型(ChatGPTGeminiClaudeGrokPerplexity等)協助,可說是以AI理解和應用AI,然後綜合和整理成文章。

 

提要:

本篇文章探討人工智慧(AI)在哲學學術研究中的應用,分析其潛力與局限性。文章介紹了AI的本質及其與人類智能的區別,並評估了不同AI模型在哲學研究中的優劣。本文強調AI在文獻分析、概念澄清、邏輯推理等方面的輔助作用,並討論其在倫理判斷和創造力等方面的限制。作者結論指出,AI能增強哲學研究的深度與廣度,但無法替代人類的創新與反思,呼籲未來應走向人與AI的協同發展。

 

關鍵詞:

人工智能、哲學學術研究、哲學、中國哲學、當代歐陸哲學、概念澄清、邏輯推理、倫理學、跨學科應用、AI模型比較

 

正文:

 

一、 導言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的快速發展已深刻影響全球文化,並持續推動科技與產業變革。這不僅限於技術層面,更觸及人類智慧、意識、倫理等哲學核心議題。AI的進步,特別是生成式AIChatGPT的橫空出世,使得普通用戶也能輕易接觸並使用,這對傳統學術研究方法構成了新的挑戰與機遇。哲學作為一門探究存在、知識、價值、心靈與語言等根本問題的學科,其研究方法長期以來依賴於批判性思維、邏輯分析和概念探索。面對AI在數據處理、模式識別和語言生成方面的強大能力,哲學研究者開始思考如何利用這些新工具來增強其研究的深度與廣度。

本文旨在探討AI在哲學學術研究中的應用潛力、實際能力與局限性,並評估不同AI模型在此領域的表現;最後,補充說明其在中國哲學與當代歐陸哲學這些並非以邏輯思辯為主的研究中的具體應用。本文將闡明AI如何作為輔助工具,而非替代品,來增強哲學研究的深度與廣度,盼望可以促進AI與哲學的協同發展,並指導研究者有效利用AI工具,同時警惕其潛在風險。

本文將依循以下一系列的問題作循序漸進的探討。首先將界定AI,以及其與人類智能的根本差異;並進而討論人工智慧與哲學的本質。接著,將詳細分析AI在哲學研究中「可為」與「不可為」的工作,並評估其優劣高下。隨後,本文將介紹適用於哲學研究的主流AI模型,並區分其免費與付費版本的功能差異。緊接著,將對各大AI模型在哲學研究中的特色與優劣進行綜合比較。在此之後,本文會補充說明AI在中國哲學與當代歐陸哲學研究中的具體應用。最後,將總結AI與哲學研究的協同作用,並提出未來發展方向與建議。

二、 工智慧的本質與人類智能的區別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是指使電腦和機器能夠模擬人類學習、理解、問題解決、決策、創造力和自主性的技術。它是一個電腦科學的研究領域,旨在開發和研究使機器能夠感知其環境並利用學習和智慧採取行動以最大化實現既定目標的方法和軟體。簡而言之,AI的本質是讓機器能夠像人一樣「思考」和「學習」,從而執行通常需要人類智慧的任務。

AI的歷史根植於人類對機器智能的長期幻想,其作為一個獨立學科的正式誕生則始於20世紀中期的一系列關鍵突破。以下簡述AI發展關鍵里程碑:

·        1943年:科學家Warren McCullochWalter Pitts提出了第一個人工神經元模型,為神經網路奠定基礎。這標誌著從生物學啟發的計算模型開始探索智能的可能性,為後來的深度學習技術埋下了種子。

·        1950年:電腦科學先驅Alan Turing提出著名的「圖靈測試」(Turing Test),用來判斷機器是否能像人一樣思考。此測試至今仍是AI領域關於機器智能判斷的重要哲學討論起點,引發了關於「何謂智能」的深刻反思。

·        1956年:John McCarthy在達特茅斯會議(Dartmouth Conference)首次提出「人工智慧」這個名詞,標誌著AI作為學科的誕生。同年,Allen NewellHerbert Simon開發了第一個AI程式「邏輯理論家」(Logic Theorist),能自動證明數學定理。這些事件確立了AI作為一個獨立研究領域的地位,並展示了其在形式邏輯推理上的潛力。

·        1997年:IBM的深藍(Deep Blue)擊敗世界棋王卡斯帕羅夫,展現AI在複雜策略遊戲中的實力。這證明了AI在特定、封閉領域內超越人類的能力,尤其是在窮舉和計算方面。

·        2016年:DeepMindAlphaGo擊敗圍棋世界冠軍李世乭,突破了人類智慧的界限。這進一步展示了AI在複雜模式識別和策略規劃上的優勢,特別是透過深度學習和強化學習的結合。

·        2022年:ChatGPT的橫空出世,令生成式AI帶來一場變革,使一般人都變得容易使用。這標誌著AI從專業領域走向大眾,其在自然語言處理和生成方面的能力引發了更廣泛的社會和哲學討論,特別是關於意識、創造力和語言理解的新問題。

儘管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已經超越了人類,但它與人類智能仍然存在一些根本性的區別。這些差異不僅是技術層面的,更是哲學層面的,關乎意識、理解、創造和道德的本質。

1.    主觀意識與客觀行為:人類智能是一種有主觀意識的智能,能夠體驗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願。相比之下,AI是一種無意識的智能,其「情感理解」往往是膚淺的,僅基於模式識別而非真實感受。

2.    學習與適應能力:人類能夠形成抽象概念和規則,從稀疏的數據中進行概括,並反思自己的決策。相比之下,AI的學習能力受到訓練數據、程序和算法的限制。

3.    創造力與想像力:人類能夠創造出新的藝術、音樂、文學等作品。AI的「創造」本質上是基於現有模式和數據的重組,缺乏真正的原創性。

4.    情感與道德:人類的決策受到情感、道德、倫理等方面因素影響。AI沒有這種社會和文化背景,缺乏情感和道德觀念,其道德判斷能力受限於無法理解人類情感的背景和細微線索。

5.    自主性與責任意識:人類具有自主性和責任意識,能夠對自己的行為負責。AI缺乏內在動機,無法自發地進行哲學思考或追求真理。

6.    處理速度與數據量AI在處理和分析海量資訊方面通常比人類快得多,且不會受到疲勞或情緒的影響。

7.    錯誤率與精確性AI的運作基於預設規則,通常能產生精確的結果,減少人為錯誤,但這並不意味著它不會犯錯,特別是在數據存在偏差時。

三、 哲學的本質與學術研究工作

哲學(Philosophy詞源於古希臘語,意為「愛智慧」(love of wisdom)。在現代,可理解為研究終事物的終極真相的學科,而所謂「終極真相」(ultimate reality),指以理性對事物作徹底的反省,反省到最後不可再反省的地步。哲學的主要分支包括:

·        形而上學(Metaphysics):研究宇宙最高真相的學科,包括宇宙的最高存有或即本體,這是本體論;以及宇宙的起源和生成變化,這是宇宙論。例如,形而上學家會問:「宇的最高存有是什麼?」、「共相是否存在?」、「時間的本質是什麼——它是否流動,還是靜止的?」。

·        認識論(Epistemology):研究知識的終極真相的學科。它主要探討知識的本質、來源和範圍等。例如,認識論者會問:「知識是什麼?」、「我們如何獲取知識?」、「人類知識的限度是什麼?」。

·        倫理學(Ethics):討論道德終的終極真相的學科,包括最高的道德原則和什麼構成正確的行為等。

·        邏輯學(Logic):研究正確論證,並探討如何區分好的論證與壞的論證。它是關於論證規則和結構的學科。

·        美學(Aesthetics):探討美、藝術和品味等問題。

·        社會政治哲學(Soci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關注社會結構、政府形式、權利和正義等問題。

哲學是研究事物的終極真相(ultimate reality)的學科,而所謂「終極真相」,是以理性思考事物到最後不可反省的地步者。

哲學研究的任務可以廣泛分為幾個主要領域:

·        概念分析與澄清:哲學研究的核心任務之一是澄清和分析概念。這包括對「知識」、「真理」、「道德」、「心靈」等基本概念進行深入審視,揭示其內涵、外延、相互關係和確定性等。例如,不斷完善「知識」、「真理」等的定義,並探討其在不同情境下的適用性

·        論證發展與批判:哲學研究涉及發展和評估論證。哲學家會提出新的論證來支持某個立場,或批判現有論證的邏輯缺陷、前提問題或結論的合理性。這種對論證品質的關注是哲學嚴謹性的體現。

·        思想實驗與情境探索:哲學家經常使用思想實驗來探索概念的含義和理論的含義。例如,羅伯特·諾齊克(Robert Nozick)的「經驗機器」思想實驗,旨在探討快樂與現實、真實性之間的關係。這些實驗有助於揭示直覺、偏見和未經審視的信念。

·        理論建構與綜合:哲學研究也旨在發展綜合性的理論,以解釋複雜現象或整合不同領域的知識。例如,心靈哲學家可能反思心靈生活的經驗以及各科學學科所揭示的相關內容,以期發展出關於心靈和人性的整合理論。

·        跨學科批判與基礎探討:哲學對其他學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進行審視和批判。它為跨學科視角提供基礎,研究這些領域的範圍和基本概念,並調查其方法和倫理含義。例如,AI倫理學就是哲學對AI技術發展的倫理影響進行批判性的反思,討論往往涉及不同的學科範圍。

·        應用哲學與社會政策:哲學研究也處理社會政策、規範理論和價值理論等更應用層面的問題。這表明哲學不僅是抽象的思辨,也關乎現實世界的實踐。

四、 應用AI於哲學學術研究

AI在哲學研究中的應用本質上是「輔助」而非「替代」。AI的強項在於處理「形式化」、「結構化」和「大規模數據」的哲學任務,而人類哲學家則保留了對「意義」、「價值」和「原創性」的最終判斷權。

·      大規模文本分析與模式識別AI工具可以幫助快速定位相關學術文章並生成摘要。AI驅動的文本分析程式能從大量哲學文本中提取關鍵概念、主題,並進行分類,甚至自動構建知識圖譜,視覺化概念關係。

·      論證分析與結構化AI可輔助繪製大規模論證圖譜,系統性地識別文本中的矛盾與不一致,並在形式化論證驗證中發揮作用。

·      思想實驗與模擬AI可以自動化思想實驗的過程,模擬不同的倫理情境,並探索替代的現實概念化。

·      語言生成與寫作輔助:大型語言模型(LLMs)可以協助潤飾句子、格式化引用文獻,顯著節省研究者的時間。

·      跨學科對話與盲點識別AI能生成非人類中心視角,發現人類可能未曾考慮的哲學立場,並檢測文化假設和歷史偏見。

·      缺乏真正的理解與意識AI的「理解」是基於模式識別,而非人類所具備的主觀意識和真實的個人經驗。約翰·塞爾的「中文房間」思想實驗強烈否定了AI獲得實際意識的可能性。

·      缺乏原創性與真正的創造力AI的創造性產出受限於其訓練數據中存在的模式,難以產生真正的創新或「跳出框框」的思考。

·      缺乏內在動機與目的AI缺乏自發的內在動機來進行哲學思考,其運作是為了實現被編程的目標,而非出於對智慧的熱愛。

·      倫理判斷與價值觀的缺失AI缺乏情感和道德觀念,無法進行真正的倫理判斷和價值權衡。

·      「幻覺」與錯誤信息AI工具已知會產生不準確的信息,甚至捏造數據、來源和完整的引用,這要求研究者必須仔細驗證。

應用AI作哲學研究,有其優點與缺點。

AI在哲學研究中表現出色的方面主要體現在其計算能力和自動化效率上:

·        處理海量數據與信息:AI能夠以人類無法比擬的速度處理和分析海量的文本數據。這對於進行大規模文獻回顧、跨文本模式識別或分析龐大哲學語料庫中的概念演變極為有效。

·        速度與效率:AI可以不間斷工作,不會感到疲勞或受到情緒干擾。這使得AI在需要耗費大量時間的重複性任務(如數據收集、初步分類、引用格式化)上表現卓越,顯著提高研究效率。例如,AI在幾分鐘內即可完成人類可能需要數小時或數天才能完成的文獻檢索和摘要生成。

·        客觀性與減少人為錯誤:AI在決策時高度客觀,因為它完全基於累積的數據進行分析,不受主觀因素影響。這有助於減少人類疲勞或認知偏見可能導致的錯誤。在形式化論證的驗證中,AI可以確保邏輯步驟的嚴謹性和一致性。

·        模式識別與趨勢分析:AI擅長在複雜數據集中識別統計相關性和隱藏模式。這對於哲學史研究中分析思想流派的演變、識別特定概念在不同文本中的使用頻率和語境,或在倫理學中分析大規模道德數據集以發現普遍道德價值觀具有優勢。

·        輔助性任務的自動化:AI在許多「不需智力創造性」的繁瑣工作中表現出色,例如搜索及引用文獻、檢查語法和拼寫錯誤等。這些任務雖然不直接涉及哲學核心思考,但卻是學術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另一方面,AI在哲學研究中的局限,恰恰是人類智能的獨特優勢所在:

·        深層次理解與語境把握:AI難以實現對哲學文本的深層次、細緻入微的理解,特別是那些涉及隱喻、諷刺、文化背景和歷史細微差別的內容。AI的語言處理基於模式而非真實世界的理解,這使其在處理需要情境理解和歧義消除的複雜哲學問題時顯得力不從心。

·        真正的創造性與原創思想:哲學的進步往往依賴於提出全新、突破性的概念和理論,這需要真正的原創性、直覺和抽象思維。AI的創造性產出本質上是基於現有數據的重組和模仿,無法產生真正意義上的新思想或挑戰長期存在的假設。

·        倫理判斷與價值權衡:AI缺乏情感、道德和價值觀,因此無法進行複雜的倫理判斷或在多個相互衝突的價值之間進行權衡。在處理應用倫理學或規範哲學問題時,AI無法提供基於同理心或道德直覺的判斷,其輸出可能因訓練數據的偏見而產生不公平的結果。

·        處理不確定性和非形式化知識:哲學中許多問題涉及不確定性、模糊性或非形式化知識。AI在處理這些問題時面臨挑戰,因為它依賴於清晰的規則和大量結構化數據。人類哲學家則擅長在信息不完整或模糊的情況下進行推測和判斷。

·        自我反思與元認知:人類能夠反思自己的思維過程、認識自己的認知偏見和局限性。AI目前缺乏這種元認知能力,它無法真正理解自己的行為或思考自己的決策過程。

·        存在「幻覺」與信息偏差:AI存在產生「幻覺」(即捏造信息和引用)的風險,並且其輸出可能繼承訓練數據中的偏見。這要求研究者對AI生成的所有內容進行嚴格的事實核查和批判性評估。

五、 最適合應用於哲學學術研究的AI模型比較

不同AI模型及其版本在哲學研究中的適用性差異巨大。免費版通常提供基礎功能,適合輕度使用;付費版則提供更強大的模型和更大的處理容量,對於深入研究至關重要。目前市場上有數款主流AI模型,它們在哲學學術研究中各有千秋,以下加以概述。

1.     ChatGPT (OpenAI)

o 免費版:提供基本的AI聊天機器人功能,能夠回答問題、協助寫作和解決問題。對於偶爾需要研究主題的個人項目或輕度學術輔助,免費版通常足夠。它在格式化引用文獻等繁瑣工作上表現良好。

o 付費版(ChatGPT Plus/Team/Enterprise):提供更強大的AI模型(如GPT-4o)、更快的響應速度、更高的使用限制和優先訪問新功能。對於需要深入信息、處理複雜主題的學生、研究人員或專業人士來說,付費版具有顯著價值。它在數學或形式化論證的穩健性檢查方面表現出色,作為編輯而非原創作者的角色。付費版能節省大量研究時間,從成本效益角度看,對專業用戶而言是值得投資的。

o 優勢:廣泛的知識庫、強大的語言生成和理解能力、多功能性(寫作、編程、腦力激盪)。

o 劣勢:免費版有使用限制和高峰期響應慢的問題。存在「幻覺」風險,可能捏造信息或引用。缺乏真實情感和常識性推理。

2.         Claude (Anthropic)

o 免費版:提供強大且功能齊全的Claude模型,能夠進行文本分析、圖像分析、代碼生成和內容創作。在總結研究論文時可以生成引用文本,但通常不提供可點擊的參考連結。免費版有使用限制,高峰期響應可能較慢。

o 付費版(Claude Pro/Max):提供顯著增加的使用量(Pro版比免費版高5倍)、高峰期優先訪問、更快的響應速度、更大的上下文窗口(200K+ tokens,約500頁文本)40Pro版用戶可以選擇不同的Claude模型(如SonnetHaiku),以優化特定任務。它還提供項目和知識庫功能,方便組織聊天和文檔,並為AI提供持久的上下文。對於需要處理大量數據、進行複雜工作或頻繁使用AI的研究者而言,付費版效益顯著。

o 優勢:在處理需要結構、精確度和專注的學術任務方面表現出色。不學習用戶對話或重用數據進行訓練,對於處理未發布或敏感學術工作更安全。擅長分析寫作樣本並模仿領域特定術語和論證風格。

o 劣勢:免費版無法訪問網絡獲取實時數據並添加來源連結。與Perplexity AI相比,在實時信息檢索方面可能較弱。

3.         Gemini (Google)

o 免費版:提供基本的AI聊天機器人功能,由Google1.5 Flash模型驅動,可處理日常查詢和輕度創意任務。能夠上傳文檔、幻燈片和圖像以獲取摘要和見解,並提出問題,每次提示最多10個文件(最大100MB)。對Deep Research功能有「有限訪問權」。

o 付費版(Gemini Advanced/Google AI Pro/Ultra):提供更強大的AI模型(如2.5 Pro),能夠處理更複雜的任務,提供更詳細的響應。擁有更大的上下文窗口(100tokens,約1500頁文本),支持上傳代碼文件夾和視頻進行分析(Pro/Ultra版總時長可達1小時)。付費版用戶對Deep Research功能有「擴展」或「最高」訪問權,結合用戶和公共知識生成最終結果。

o 優勢:能夠與Google產品(如GmailGoogle Docs)無縫集成。Deep Research功能強大,能夠瀏覽網絡並生成詳細、帶有來源引用的報告。

o 劣勢:免費版有處理能力和響應長度限制。視頻生成功能免費版不提供。

4.         Perplexity AI

o 免費版:提供基本搜索功能,可進行無限次快速搜索,並提供5Pro搜索機會。其答案通常帶有引用,方便追溯來源。

o 付費版(Perplexity Pro):每月20美元,提供每日300Pro搜索,並可選擇不同的AI模型(如GPT-4oClaude 3 Opus/Sonnet)。Pro版還包括圖像生成、文件分析和訪問「playground」功能。對於需要深入研究、頻繁查詢或探索尖端AI能力的專業人士和學生而言,Pro版是必不可少的。它在查詢處理速度和信息檢索準確性方面有顯著提升。

o 優勢:專注於研究導向的結果,提供更好的來源可信度評估和更透明的AI驅動搜索機制。能夠生成全面的引用,並提供即時的學術來源可信度評分。

o 劣勢:來源僅限於已索引的網頁,無法引用未被搜索引擎索引或設有付費牆的已發表研究論文。可能產生不準確的信息。

六、 在研究中國哲學及當代歐陸哲學方面的應用

AI在處理特定語言和文化背景的哲學文本時面臨的挑戰與機遇並存。雖然LLMs在多語言處理方面表現出色,但其對深層文化語境和非西方思維模式的理解仍有限。這要求研究者在使用AI時,需結合人類的專業知識進行校驗和補充,以確保研究的深度和準確性。

AI在中國哲學研究方面展現出獨特的應用潛力,尤其是在處理大量古籍文本、分析複雜概念和探索跨文化對話方面。

·        古籍文本理解與生成:

o 文本分析與翻譯:大型語言模型能夠處理和理解古漢語文本,儘管存在挑戰。AI可以協助研究者對中國古代哲學文本進行語義分析、詞頻統計和概念追溯,以及校訂和翻譯工作。

o 信息提取與知識圖譜:AI可以從歷史中文本中提取鏈接數據三元組(Linked Data triples),構建中國哲學的知識圖譜,將古典中文參考資料與現代釋、引用相結合。這有助於視覺化中國哲學概念(如「道」、「氣」、「理」)之間的關係,追溯其演變脈絡。

·        概念與思想體系分析:

o 「生生不息」概念分析:AI可以分析像ChatGPT標誌設計中蘊含的「生生不息」等中國古代概念,揭示其在現代科技領域的詮釋和體現。這有助於理解中國哲學思想如何影響當代技術發展,以及技術發展如何被賦予傳統文化內涵。

o 倫理與價值觀整合:中國哲學,如儒家「仁者愛人」、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可以為AI發展提供倫理導向,強調尊重技術自身發展規律,避免過度干預。AI教育中融入中國哲學思想,有助於培養具備全球視野和本土情懷的AI人才,尊重和包容不同地方的不同社會規範。

·        跨文化比較與對話:

o 中西哲學對比:AI可以輔助比較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在特定概念(如道德主體、道德原則)上的異同。例如,探討中國道德價值的反思,結合義務論、功利主義與儒家的仁義理論。

o 文化偏見檢測:AI在處理跨文化數據時,可以幫助識別源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哲學文本中潛在的偏見和假設。

在中文本處理方面,研究顯示由中國公司開發的LLMs(如百度ERNIE、阿里巴巴Qwen)在遵循中文指令從古典中文本中提取信息時,通常比西方同行(如OpenAIChatGPTGoogleGemini)表現更好。這可能歸因於它們在更大的中文語料庫上進行訓練,使其能更好地理解中文指令和古典中文的細微差別。

至於當代歐陸哲學方面,以其對現象學、存在主義、批判理論、解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等非形式化、高度概念化且常具批判性反思的特點而聞名。AI在此領域的應用面臨獨特挑戰,但也存在特定潛力。

·        概念分析與詮釋學輔助:

o 複雜文本的解釋:歐陸哲學文本通常具有高度的複雜性和多義性,AI(如Claude)在分析寫作樣本和模仿領域特定術語、句法結構和論證風格方面表現出色。這有助於研究者處理那些需要細緻詮釋的文本,例如海德格爾(Heidegger)或梅洛-龐蒂(Merleau-Ponty)的著作。

o 現象學與存在主義概念探索:AI可以輔助探索現象學和存在主義中的抽象概念,例如通過概念網絡分析來揭示「存在」、「意識」、「身體性」等概念的相互關聯。然而,AI無法真正「體驗」這些概念所指涉的現象學經驗。

·        批判理論與解構:

o 識別隱性假設與偏見:AI能夠檢測文化假設、語言框架的局限性、歷史偏見和無意識的價值結構。這對於批判理論和解構主義分析文本中權力結構、意識形態偏見和隱性預設具有潛在價值。

o 生成非人類中心視角:AI可以生成非人類中心視角和替代概念框架,這對於挑戰歐陸哲學中某些人類中心主義的預設可能有所啟發。

·        AI哲學的對話:

o AI作為哲學探究的參與者:AI可以初步產生新穎的哲學見解,挑戰人類長期以來的假設,甚至可能綜合出新的哲學流派。

o 回應對AI的批判:AI的發展也促使哲學家重新審視智能、意識和人類心靈的本質。例如,針對休伯特·德雷福斯(Hubert Dreyfus)等歐陸哲學家對AI的批判(認為AI無法捕捉人類的非形式化、無意識過程和情境理解),AI的進步可能提供新的思考角度。

·        局限性與挑戰:

o 非形式化推理的困難:歐陸哲學常常避免將思想形式化為嚴格的邏輯規則,這與AI基於符號操縱和統計模式的運作方式形成對比。AI在處理這種「非形式化」的、直覺性的、身體性的知識時,仍然面臨挑戰。

o 情境理解的深度:歐陸哲學強調情境、具身性embodiment)和整體(gestalt)的重要性。AI雖然在模式識別上強大,但其對情境的深層次理解仍遠不及人類,這限制了其在需要細緻語境分析的歐陸哲學研究中的應用。

o 缺乏主觀體驗:歐陸哲學常探討主觀體驗、意識流和現象學描述,AI無法真正擁有這些體驗,這使其在分析這些方面時缺乏根本性的基礎。

七、 結論

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為哲學學術研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本文從AI與哲學的本質出發,深入探討了AI在哲學研究中的應用。

本文的核心結論,是AI在哲學研究中的應用本質上是「輔助」而非「替代」。AI的強項在於其處理「形式化」、「結構化」和「大規模數據」的能力,能夠高效地進行文獻檢索、文本挖掘、論證結構分析等任務,顯著提升研究效率和廣度。

然而,AI與人類智能之間存在根本性的差異,AI缺乏主觀意識、真正的創造力、內在動機和倫理判斷能力。它無法產生原創的哲學思想,且存在產生「幻覺」和繼承數據偏見的風險。

AI模型的選擇上,付費版通常提供更強大的模型和更大的處理容量,對於深入研究至關重要。在處理特定語言和文化背景的哲學文本時,如中國哲學古籍,由中國公司訓練的AI模型可能表現更佳。

展望未來,AI與哲學的關係將是互補與協同的。AI可以作為一種工具,擴展人類認知的邊界,提供新的視角和分析方法。同時,哲學也將持續為AI的發展提供倫理框架和價值導向。最終,成功的AI應用於哲學研究,將依賴於人機之間的有效協作:AI處理數據和模式,人類提供深層理解、批判性判斷、創造性洞察和倫理指導。

 

全文完

 

前往現代人文文庫:

http://www.hksh.site/modernhumanities.html

 

※請前往人文臉書好、分享或評論:

https://www.facebook.com/modernhuman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