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文文庫】

《論語》及朱注詮釋講演錄

第四講:《論語》中的教化論詮釋

劉桂標(香港人文學會會長、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博士)

 

第四講:《論語》中的教化論詮釋

作者案:

這是筆者在2020年,為香港人文學會主講的「《論語》及朱注詮釋」課程,共十講,我將每課的課堂講演筆記整理成文稿,並逐一在現代人文文庫發表。

 

編者案:

本會會長劉桂標博士的十講講演錄,現代人文文庫將分期刊出。首講全文免費公開,之後九講則摘錄精華段落,全文則可在本會Patreon訂閱閱讀。

 

提要:

本講演錄旨在系統詮釋《論語》中的孔子教化論。文稿從主要從內容與方法兩方面展開:內容層面,闡述孔子教育的理想,揭示「有教無類」的平等精神與「德育為本」的核心理念;方法層面,則剖析因材施教、誘導啟發、身教重於言教、學思行結合等具體教學方法。本文稿結論認為,孔子的教育思想體系完整且深刻,其對人格塑造的重視,對當代教育仍具重要補充與啟示價值。

 

關鍵詞:

孔子、《論語》、教化論、教育思想、德育、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身教重於言教

 

精華摘錄閱讀:

本文分為以下章節:

    概述

    孔子的教育理想與主要內容

I    教育的重要性

II   教育的目的

III 教育對象

IV 教育內容

    孔子實現教育理想的具體方法

I    因材施教

II   誘導啟發

III 重視身教甚於言教

IV 學思並重、知行一致

V   問答討論法

精華摘錄為第二章首三節

 

   孔子的教育理想與主要內

I     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極為重視教育,認為無論是從國家治理的宏觀層面,抑或是個人修養的微觀層面,教育皆是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

在國家治理方面,《論語》記載了孔子與弟子冉有的一段對話:

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論語.子路》13.9

此段對話揭示了孔子治國思想的三個核心要素及其遞進階段:庶、富、教。「庶」意指人口眾多,國家能滿足人民的基本生存需求;「富」則是在此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意味著經濟繁榮,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豐裕有餘。然而,物質生活的富足並非終點,最終必須達致「教」,即施行教化,普及文化教育,從而使人民的精神層面得以充實與富足。此三階段論,清晰地表明教育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最高目標。

在個人修養方面,教育同樣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孔子曾言: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論語.陽貨》17.8

此處孔子列舉「六蔽」,指出仁、知、信、直、勇、剛等美德,若缺乏「好學」(即對學習與知識的熱忱)作為支撐,便會走向其反面,產生愚、蕩、賊、絞、亂、狂等弊病。由此可見,教育對於塑造個人品格、防止德性偏失,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II    教育的目的

儒家思想,特別是孟子,主張人有價值的本性(如仁心、四端之心),這使得一些人質疑儒家重視教育的必要性。然而,這種質疑忽略了後天環境對人性的影響。孔子對此有深刻的洞見: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17.2

孔子雖未如孟子般明確提出「人性本善」,但「性相近」之說,已然為孟子的性善論開了先河。此言意指,人的先驗價值本性是純善且彼此相近的,但後天的習染與環境,即現實世界中各種經驗對象的干擾,會阻礙此本性的實現,從而導致人與人之間在品行上產生巨大差異。正因如此,教育的必要性便得以彰顯。

孔子進一步闡述了後天習染與教育的關係: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論語.陽貨》17.3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論語.季氏》16.9

一般學者在詮釋此二章時,多認為孔子將人的氣質之性(即佛教所云根器)劃分為不同等級,如「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學之」、「困而不學」。在此觀點下,學習對於絕大多數人固然重要,但對於兩極的「上知」與「下愚」而言,作用不大。然而,若結合孔子對教育的極度重視及其「有教無類」的主張,或可有更深層的理解:

首先,「上知與下愚不移」一句,前者「上知」或「生而知之者」,更多是從理想層面而言,指才質極佳者無需學習便能通曉道理;但在現實世界中,即便是天資極高的人,亦不能完全脫離學習。後者「下愚」或「困而不學」,並非指其才質低下到無法教育,而是指那些自暴自棄、拒絕學習之人,在這種情況下,教育才會失去其效力。

其次,關於人的才質等級,除了指涉內在的習染(即個人才質高下影響其本性的展現),亦應包含外在習染的意義,即現實環境對個體實現仁心的障礙。綜合來看,孔子所言可作如下理解:

·      生而知之:指上等氣性者,在理想意義上,不學而能知。

·      學而知之:指一般氣性者,在現實層面上,人人都必須通過學習才能獲取知識與智慧。

·      困而學之:指所有人在面臨外在困境與障礙時,都必須依靠學習來尋求突破,從而實現其內在的良善本性。

·      困而不學:唯有對於那些自暴自棄、放棄學習的人,教育才無法發揮作用,從而失去其意義。

綜上所述,孔子教育的主要目的可歸納為兩個面向:從正面而言,是引導人們充分實現其善良的本性;從反面而言,則是幫助人們變化不良的氣質、克服現實逆境,使其本性免受障礙與蒙蔽。

 

III   教育對象

在教育對象方面,孔子提出了劃時代的「有教無類」思想:

子曰:「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15.39

此處的「類」,指族類、種類。在孔子之前,官方學術具有鮮明的階級性與種族性,即「有教有類」:其一,嚴格區分貴族與平民,後者無權接受官學教育;其二,嚴格區分華夏與夷狄,後者亦被排斥在教育體系之外。孔子的「有教無類」主張,徹底打破了這些藩籬,蘊含了深刻的人權思想雛形,較之以往的觀念是巨大的進步。

孔子不僅在思想上倡導此一理念,更在實踐中身體力行,不論學生的貴賤貧富或地域出身,皆廣為招收。他曾說: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論語.述而》7.7

「束脩」即十條肉乾,在當時僅是微薄的報酬。孔子以此表明,只要學者有向學之心,即便所能提供的酬勞極為有限,他也從不拒絕教誨。這充分體現了他普及教育的偉大胸襟。

 

—精華摘錄完—

 

欲閱讀全文,請訂閱香港人文學會Patreon網,或在該網付費瀏覽,連結為: https://www.patreon.com/hk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