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文文庫】

社會批判與藝術

梁光耀(香港大學社區學院講師)

社會批判與藝術

 

編者案:

本文是梁光耀博士主講「社會批判與藝術」講座的記錄文稿,所有標題為編者所加。

 

提要:

本講座探討了馬克思主義與藝術的關係,特別是西方馬克思主義對於藝術批判功能的觀點。首先,講者介紹了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並闡明藝術在這一過程中的社會批判角色。接著,講者分析了從前衛藝術到蘇聯社會主義寫實主義的轉變,並探討了不同馬克思主義學者如盧卡奇、阿多諾、班雅明等對藝術的理解。最後,分析了藝術如何在技術複製的時代保持其批判功能,並提出了對大眾文化與高等藝術之間辯證的看法。

 

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社會批判、藝術、現代主義、寫實主義、大眾文化與高等藝術、盧卡奇、阿多諾、班雅明

 

精華摘錄閱讀:

本文分為以下八章:

一、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批判與藝術的角色

二、從前衛藝術到社會主義寫實主義:蘇聯的轉向

三、盧卡奇的寫實主義與藝術的反物化功能

四、阿多諾與班雅明:現代主義藝術的自主性與技術複製時代的批判

五、大眾文化與高等藝術之辯:批判功能的失落與媚俗的可能

六、馬爾庫塞的感性革命:融合佛洛伊德理論的藝術解放

七、壓抑、解放與藝術:佛洛伊德理論的延伸討論

八、藝術的自主性:從攝影複製到AI創作的省思

精華摘錄為當中的第三、四章

三、盧卡奇的寫實主義與藝術的反物化功能

梁博士:接著有個馬克思主義者盧卡奇,他也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入了黨的,是匈牙利的。但是他和官方馬克思主義是不同的,他是主張一種也是寫實主義,但不是官方說的那種宣傳的寫實主義。這種寫實主義有一種叫做反物化功能,因此就能夠對於社會有個批判,我們不詳細說了。

首先盧卡奇他主張一種有別於官方的、剛才那種社會主義式的寫實主義,而主張一種能夠反物化的寫實主義。他同時批評當時的現代主義藝術,他也是和官方一樣批評一種頹廢藝術,因為他覺得那些藝術家,只是藏在自己的內心裡,就是表達一些孤獨、空虛的,對於這個社會改革是毫無幫助的。

剛才我講過了,盧卡奇他認為他主張的那種寫實主義的藝術,就是有一種反物化的功能。那甚麼是物化呢?物化就是包含很多意思,包括馬克思說的商品拜物教,就是在資本主義社會商品變成一種崇拜的對象,同時會對人造成一種壓制力量。

第二就是異化,異化剛才我提過了,就是馬克思說的三個層次,最終就是同人性疏離。

第三就是虛假意識,虛假意識有時我們叫做意識形態。他講的那種藝術就是寫實主義藝術,能夠反映到這個社會的整體,顯示到這個資本主義制度是暫時性的,不是理所當然的。而虛假意識就是,比如有些作品的所謂虛假意識,它使得我們相信這個資本主義制度是沒有問題的,是永恆的。

而盧卡奇認為就是,寫實主義藝術就是的,它能夠反映到這個社會的關係出來,就是讓我們知道這個資本主義制度,只不過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其中一個階段,它不是永恆的,它不是理所當然的,是可以改變的。好了,後面那個不是很重要的。

其實我們講了兩種寫實主義,一種就是盧卡奇主張的那種,能夠反映到社會的整體性,所謂社會整體性就是了解到這個資本主義制度,只不過是人類歷史的一個階段,從而達到批判資本主義的功能。但是它就不需要那些人,譬如這個小說裡面就是那些人會有個立場,就好像那些共產國家的宣傳,就不需要有個所謂正確的、政治正確的東西出來,不用的,你能夠反映到整體,那些人就會明白的了,就會改變他們的意識,就有一種反物化的功能。

第二種社會主義,就是我們所謂的官方馬克思主義,就是一些宣傳的,歌頌這個黨的偉大,那些資產階級就是壞人,那些無產階級就是善良的、有道德的,資產階級就是墮落的、沒有道德的,就是這類的宣傳的小說也好,畫也好。

其實還有一種寫實主義就是,藝術史裡面的寫實主義,那這種寫實主義就是,如果你看藝術史的脈絡,就是去抗衡這個浪漫主義和新古典主義,主張藝術應該反映現實。那他跟盧卡奇那個就不是完全一樣的,盧卡奇所說的反映,就是要反映到這個社會的整體性,所以他要求是多一些的。

舉個例子,比如盧卡奇他認為巴爾扎克這本小說,能夠反映到當時法國那個資本主義金錢支配一切的規律,就是通過人物的關係,令我們了解到這個社會整體,接著他認為就是能夠有一種,就是他不需要裡面的人有一種立場的,但是當我們看完小說之後,就會覺得有一種反物化的功能。

但是在畫裡怎麼反映呢?盧卡奇就好像沒甚麼提過,就是沒甚麼例子。如果我們勉強舉例子就是,可能是庫爾貝(Courbet),也是寫實主義的其中一個作品叫做《打石工》,就是反映低下階層的那些很勞動的生活。

剛才提過了,盧卡奇認為那種寫實主義能夠反映社會整體性,就是了解到資本主義,只不過是人類社會的一個階段,就是改變了文化,就是說我們當作是永恆的了,改變了文化意識。

另一件事就是,在藝術欣賞的時候我們需要專注,我們感官就變得敏銳,因為藝術其實滿足我們感性的需要,那就會令我們有審美經驗,就令我們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這種審美經驗都是一種反物化的功能,就是幫助我們反物化。

盧卡奇他和當時一個德國的戲劇家,布希特有爭辯。布萊希特他就不算是馬克思主義者,但是他主張現代主義。因為盧卡奇那種,覺得藝術就是反映這個社會,反映這個社會的真實。那布萊希特那種,覺得藝術功能就不是這樣的,他是主張一種實驗性的東西。

其中一個就是他特別提到,他覺得戲劇有一種「隔離效果」。甚麼叫做「隔離效果」呢?傳統戲劇就是我們看的時候,就當作是真的一樣,很投入去看。那布萊希特就是的,他的戲劇就是,所謂的「隔離效果」就是,突然間中斷了那個劇情,比如可能有人走出來說話,是令我們不投入那個戲劇裡面,可能有人出來講一些道理。他覺得這種做法就有一種能夠令那些觀眾有一種批判性。所以他覺得這種現代主義的藝術,比盧卡奇那種更加有批判性,當然兩者有爭辯。

比如盧卡奇就會認為布萊希特,他這些所謂的「隔離效果」就混淆了,欣賞的時候的審美經驗,和事後我們對於這個戲劇的反省批判,我覺得混淆了。

布萊希特就批評盧卡奇是一種形式主義,形式主義不是說他很注重形式,他的意思是指,因為盧卡奇認為只有一種所謂正當的藝術形式,就是他指的那種寫實主義,才能夠對於社會進行批判。布萊希特就認為這個有問題的,不會只有一種的,可以有很多種的。所以兩個當時就有這樣的爭辯,也可以看成就是寫實主義和現代主義,這兩種藝術形式的衝突。

四、阿多諾與班雅明:現代主義位藝術的自主性與技術複製時代的批判

梁博士:剛才講到盧卡奇,接著我們就講幾位後一些的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比如阿多諾和馬爾庫塞,歸去做法蘭克福學派,或者叫新馬克思主義者。

阿多諾認為藝術有個本質,但這個本質幾有種雙重性,就是自主性和社會性。所謂自主性就是,藝術是為了自己的,「為藝術而藝術」,不受社會控制。

那麼這種藝術自主性,是現代才出現的,因為過往在人類歷史,比如以前那些藝術,它一是為皇室服務,一是為宗教服務。那麼,當資本主義這個制度出現了之後,藝術去了市場,藝術變成了獨立領域,接著就會出現了所謂的藝術自主性,藝術是為了藝術自己。

當藝術為了自己,它就有一種力量去批判這個現實,因為它可以和社會對立,它不受社會控制。藝術本質的雙重性,即是自主性和社會性。而社會性就是指由於它有自主性,它不受社會控制,它就能夠有一種批判社會力量。

但是阿多諾,他就是反對盧卡奇那種社會主義,因為覺得那種社會主義,是很容易被資本主義制度吸納,那就會商品化,喪失批判性。

他認為,只有現代主義藝術,才能夠做到為藝術而藝術,就能夠抵抗到馬克思講的那種交換價值,因為藝術就是為了自己,不是我們交換的。

但是,藝術為了不讓自己變成商品,被這個資本主義制度吸納,所以藝術,或者現代主義藝術就會用一種很難明白的、很難了解的方式去創作。藝術就會不斷追求創新,因為當一種藝術形式出現之後,它很快就可能被市場吸納了,就會喪失批判性。那為甚麼現代主義藝術不斷創新呢?如果從阿多諾的角度去看,就是為了去維持藝術的批判性。那為甚麼藝術,或者現代主義藝術,是這麼難明白呢?因為只要很難明白,很難了解,它才能夠有一種抵抗性。

舉個例子,阿多諾認為,藝術就有真理和意識形態兩方面。真理就是批判性,否定現實;而意識形態,就是維持資本主義制度的價值觀。

阿多諾就認為,現代社會就是趨向整體化。那這個整體化怎麼了解呢?如果在那些共產主義國家,就是那些專制獨裁的整體化呢;如果在那些資本主義國家,民主自由國家,就是那種資本主義的整體化。都是一種整體,不過就是,兩個對於人的控制不同,極權國家就是比較赤裸裸,暴力在後面,但是那些民主自由國家,就是比較軟性一點,就是透過大眾文化去控制我們。

如果重複看,在那個時候,當然在那些共產主義國家,藝術就沒有立足點,只是在那些民主自由的社會,藝術才會出現。

在那些自由的民主社會裡面,藝術就會走到兩個極端:一個就是絕對的抵抗,一個就是絕對的意識形態。意識形態就是講大眾文化,一個就是絕對的抵抗,就是講藝術。

因為現代主義藝術為了要去批判社會,它就要和那個大眾文化有一個距離。大眾文化就是讓我們很容易明白,很容易了解,而藝術就很難明白,很難了解,要有一個距離。

舉例說,《吶喊》這張作品,我們歸類做現代主義藝術,這幅畫就表現到現代的焦慮孤獨。當然盧卡奇沒有評那張畫,但如果從盧卡奇的藝術角度去看,這些現代主義藝術,就是沒有批判性,因為它反映不到那個社會的整體性,它只不過是那個藝術家走入自己的內心世界,焦慮、孤獨,他覺得是一種逃避。

但是從阿多諾那邊看,這種現代主義藝術,首先,它比較難明白;第二,他覺得是一種間接的批判。這種間接的批判,和這個社會疏離的間接的批判是更加有力的。

好了,但問題就是,到了六十年代,就是說,由上個世紀初,現代主義藝術不斷強調創新,到了六十年代,我們創造了一種叫做波普藝術(Pop Art),它完全擁抱大眾文化,覺得大眾文化是沒有問題的,大眾文化是好的。所以這種波普藝術,對於阿多諾的理論來說,這種波普藝術是一個反例,因為這種藝術不會有批判性,不是那種很難明白、很難了解,和大眾文化有距離,就是要和大眾文化沒有距離。

接著說另一個,另一個是班雅明(Benjamin),他就是從生產技術去看藝術。比如說,當我們有了印刷術、有了紙張之後,於是,比如說故事,那些以前的藝術形式就會消失,接著就流行了小說。

當有攝影機出現了,小說就沒落。那麼,班雅明就是,主要從這個技術的角度去看藝術的變化,或者藝術的批判性。我們其實可以用理論去看,比如說我們今天有了AI,可能對於藝術有一個很重要的影響,不過這個就不是我們要討論的話題。

班雅明首先認為,過往藝術有一個光環,一種神聖的價值,獨一無二。比如說我們去羅浮宮,看《蒙娜麗莎》就要排隊,每人可能看一分鐘都沒有,就要走了,就像朝聖一樣,有一個神聖的價值,這個叫光環。

但是,當攝影出現了之後,藝術的這個光環就慢慢消失了。為甚麼呢?因為攝影就是,再沒有獨一無二,因為可以做很多複製品出來。而這種過往那種光環,就是和藝術有種儀式的功能,就像朝聖一樣。

當這個光環消失之後,這個所謂藝術的神聖或儀式功能,就會減弱,而藝術的另一個功能叫展覽功能,就會顯現出來了。而藝術的展覽功能,就會令觀眾採取批判態度。就是說,對於過往藝術由於獨一無二,有光環,就不會採取崇拜的態度,就不會採取批判的態度。

但是當有了攝影出現了,有了大量複製這種技術出現了,例如一張《蒙娜麗莎》,雖然是獨一無二,但是我們可以拍出來,家裡也有一張《蒙娜麗莎》,而且可以把它放大,看得很仔細。所以,這個技術的出現,就會令藝術的儀式功能,我們就不會崇拜它,我們反而會去批判它多一點。

那麼,阿多諾就認為,這個技術的出現,大量複製這個技術的出現,就是令觀眾採取批判的態度,於是就會有利這個社會的改革,這是他當時的看法。他是批判那種,他和阿多諾不同,他批判那種「為藝術而藝術」主張。

從阿多諾的角度看,「為藝術而藝術」就是令藝術有種抵抗交換價值的功能、批判的功能。但是從班雅明的角度看,「為藝術而藝術」只不過是,傳統藝術的儀式功能失去之後,我們會提出這個主張,令藝術再變成崇拜的對象。所以他和阿多諾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對於「為藝術而藝術」這個觀點。

其實剛才說,光環消失,就是因為我們有了藝術的技術,每個人都可以有一張《蒙娜麗莎》複製品;另外就是我們可以將它放大,看到一些你原作都看不到的東西,這個就會破壞了原作那種獨一無二,或者權威性。簡單來說就是減弱了儀式功能,增強了展覽功能,就會令到觀眾會採取一種批判態度。

但是這個其實會有一個小問題,即使好像班雅明說,大量複製之後,我們欣賞藝術和以前不同了,以前好像崇拜藝術,現在不是,現在我們是有一種批判性,看藝術的時候,批判性,和我說社會批判性可能是兩回事。我對於藝術採取批判性,不一定我對社會現實都採取批判性。班雅明好像覺得就是,很順理成章。

由於他這樣看,所以就覺得,最有批判性的藝術是甚麼?就是電影。因為首先電影就是沒有原作,它不會有那種儀式功能,它純粹是展覽功能,我會採取一種批判的態度。電影是很多人會看到的,電影比起現代藝術,電影對於大眾影響最大。

同樣道理就是,我們看電影的時候有批判性,和我對於對社會採取批判性,其實是兩回事。另一方面,如果從阿多諾那邊看,電影只不過是一種大眾文化,其實雖然它影響大眾,但是它主要就是灌輸一些維持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

那我反而覺得,有問題的電影不能夠批判社會,只有現代藝術那種很難明白、很難了解的東西才能夠批判社會。當它說批判,不是內容批判,是一種間接的批判。這就是兩個人對於電影,事實上,阿多諾是對的,因為電影其實是比較接近大眾文化。班雅明認為電影能夠有利於政治革命,可能從阿多諾那邊看就太樂觀。

 

 

精華摘錄完

 

欲閱讀全文,請訂閱香港人文學會Patreon網,或在該網付費瀏覽,連結為: https://www.patreon.com/hk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