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文文庫】

論達摩智破六大宗門

陳沛然博士(香港佛學研究所所長、中山大學及新亞研究所哲學博士

論達摩智破

 

提要:

本論文以創新視角重新詮釋《景德傳燈錄》記載的禪宗公案「達摩智破六大宗門」,批判傳統研究多限於描述性介紹,缺乏邏輯分析。作者創構「六句格式」作為邏輯架構,將六大宗門(有相宗、無相宗、定慧宗、戒行宗、無得宗、寂靜宗)對應前四句(有、無、非有非無、亦有亦無,破世俗層執著)與後二句(空、空空,破超越層二空執著),系統破解其語言與概念偏執。論文透過白話譯文與逐句解說原文,揭示達摩以般若空智「非有非無」辯證破執過程:前四宗暴露思維邏輯矛盾,後二宗警示執空偏差,終證無執圓融之「諸法畢竟空」與「不立文字」中道。論文分八節,層層遞進,圖解辯證法(A/-A符號),並於後話反思其為宋代中土禪師托達摩名之智慧創構,融合《楞伽經》、《摩訶般若經》等,體現佛教中國化之思想史價值。公案所述雖非歷史真實,然其佛理精湛,啟發禪學哲思與修行實踐,為後世提供嶄新方向。

 

關鍵詞:

達摩;六大宗門;六句格式;般若空智破執;《景德傳燈錄》;禪宗;不立文字

 

精華摘錄閱讀:

本文分為以下章節:

簡介

第一節 概說:新解智破六大宗門

第二節 解讀破第一宗:有相宗

第三節 解讀破第二宗:無相宗

第四節 解讀破第三宗:定慧宗

第五節 解讀破第四宗:戒行宗

第六節 解讀破第五宗:無得宗

第七節 解讀破第六宗:寂靜宗

第八節 總結:智破六大宗門

後話:「達摩智破六大宗門」乃中土禪師綜合智慧之創構

精華摘錄為簡介及第一節

 

簡介

在《景德傳燈錄》記載了「達摩智破六大宗門」,内容精思細密,深奧難明。一向以來,有關達摩「達摩智破六大宗門」之研究,常見是描述式之介紹,平鋪直敘資料,少見有詳盡之解說。(1)

我今「新論」之:創構「六句格式」,作邏輯性之架構分析,以此作系統性之破解及論證,精及詳盡地演繹其中之義,並作稀有性之解密,從而說明「智破六大宗門」,創新視野。

 

本文除了哲理譯之外,亦根據原文,譯成白話文,然後逐句解說《景德傳燈錄》原文(2),以供參照。

 

………

釋:

(1) 有關研究「達摩破六大宗門」的一般性資料,可參閱下列論文的敘述:

*黃偉雄著〈菩提達摩在中國禪宗史的地位〉,

 《國際佛學研究》第二期(1992.12出版)。

*易行廣、光明著,〈達摩來粵與禪宗的創立〉,《學術研究》,2005年第2期。

柳田聖山編,《胡適禪學案》,台北:正中書局,19756月。

大成著〈菩提達摩生平研究〉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BM054/bm05491338.pdf

(2) 宋.道原編撰,《景德傳燈錄》,見《大正藏》第51冊,

   卷第三〈第二十八祖菩提達磨〉。

 

「達摩智破六大宗門」全文大綱:

第一節 概說:新解智破六大宗門

第二節 解讀破第一宗:有相宗

第三節 解讀破第二宗:無相宗

第四節 解讀破第三宗:定慧宗

第五節 解讀破第四宗:戒行宗

第六節 解讀破第五宗:無得宗

第七節 解讀破第六宗:寂靜宗

第八節 總結:智破六大宗門

後話:「達摩智破六大宗門」乃中土禪師綜合智慧之創構

 

本文新論「達摩智破六大宗門」之特色:

1.         前所未有之析解

全新創造性之詮釋,詮釋性之創造。

2.         智破六大宗門:

創建「六句格式」之結構,來破除六宗之執著,邏輯性地詳細論證破執之系統,稀有解密。破「前四句」之執,此是破世俗層之執;破「五、六句」之執,此是破超越層之執。

3.    摩智破六大宗門:破六句之執

達摩大破六大宗門:以圓融般若智之「非有非無」來破執;創造性地析解達摩之破斥,頭四宗代表四句;破四句/四宗亦即破除邏輯上之所有言說之可能執取

四句代表:

1有,2無,3非有非無,4亦有亦無。破除「前四句之執」是破除於世俗思維對世間法之執。再創造性地析解破斥第五、六宗代表破斥執取二種空:1空,2空空。

破除「後二空之執」是破除於超越層對出世間法之執。

 

4.    定位六宗之執並破解之

第一宗有相宗以實有論之「有」來解釋「有相」,故破有相宗之執著實有,是故破執「有」。

第二宗無相宗以虛無論之「無」來解釋「無相」,故破無相宗之執著虛無,是故破執「無」。

第三宗定慧宗以無定論之「非有非無」來解釋「定慧」,故破定慧宗之執著無確定之思想,是故破執「非有非無」。

第四宗戒行宗以矛盾論之「亦有亦無」來解釋「戒行」,故破戒行宗之執著自相矛盾,是故破執「亦有亦無」。

第五宗無得宗以有空論之「空」來解釋「無得」,故破無得宗之執著有一個「空」,是故破執「空」。

第六宗寂靜宗以無空論之「空空」來解釋「寂靜」,故破寂靜宗之執著沒有空,是故破執「空空」。

 

總的來說,以般若「空智」之「非有非無」來破執:「非有」是沒有定性之實有,「非無」是沒有定性之實無。

 

 

第一節 概說:新解智破六大宗門

達摩之時,有一位佛大勝多師,立六大宗門。(2)

佛大勝多師原本與達摩在印度同學於佛陀跋,門下昌盛。

但達摩歎惜,觀其學說,支離破碎,視為思路邪見,不除不快。達摩師遂一一破之。(3)

達摩「智破六大宗門」見錄於《景德傳燈錄》卷第三

〈第二十八祖菩提達磨〉。

 

首先我以「六句」格式,確定六大宗門;

表明以般若「空智」,來智破六大宗門之執

並顯示大破六大宗門,成就不立文字,以免自困;

以空智之「非有非無」,成就圓融之畢竟空。

 

----------

(2)    一般來說,時人對達摩師破六宗之說,大多是資料描述之言,未見新意。

(3)    「時有二師,一名佛大先,一名佛大勝多。本與師同學佛陀跋陀小乘禪觀。佛大先既遇般若多羅尊者,捨小趣大,與師並化。時號二甘露門矣。

而佛大勝多更分途而為六宗:第一有相宗、第二無相宗、第三定慧宗

第四戒行宗、第五無得宗、第六寂靜宗各封己解,別展化源,聚落崢嶸,

徒眾甚盛。大師然而曰:彼之一師,已陷牛迹,況復支離繁盛,而分

六宗。我若不除,永纏邪見。」宋.道原編撰,《景德傳燈錄》,見《大正藏》第51冊,卷第三〈第二十八祖菩提達磨〉。

書創構「六句格式」之破執,其實是分成兩層之破:

破前「四句」之執「有/無」,此是破世俗層之執;

再破後「五、六句」之執「二空」,此是破超越層之執。

簡單易明,單刀直入禪法之殿堂。

 

何是六大宗門?

 

六大宗門:

第一 有相宗   第二 無相宗   第三 定慧宗

第四 戒行宗   第五 無得宗   第六 寂靜宗

 

以「六句」格式 大破六大宗門之執

前四句是 (1)「有」,

         (2)「無」,

         (3)「非有非無」,

         (4)「亦有亦無」。

後二句是 (5)「空」,

         (6)「空空」。

破「六句」是指「破六句之執」,格式如下:

(1) 破有相宗之執「有」

(2) 破無相宗之執「無」

(3) 破定慧宗之執「非有非無」

(4) 破戒行宗之執「亦有亦無」

(5) 破無得宗之執「空」

(6) 破寂靜宗之執「空空」

 

以般若「空智」智破六大宗門之執

此是以般若「空智」來破六大宗門之執。

從而最終證立「諸法畢竟空」。

(1)    第一宗有相宗以實有論之「有」來解釋「有相」,

故破除執著實有,是故破執「有」。

(2)    第二宗無相宗以虛無論之「無」來解釋「無相」,

故破除執著虛無,是故破執「無」。

(3)    第三宗定慧宗以無定論之「非有非無」來解釋「定慧」,

故破除執著無定之思想,是故破執「非有非無」。

(4)    第四宗戒行宗以矛盾論之「亦有亦無」來解釋「戒行」,

故破除執著矛盾,是故破執「亦有亦無」。

(5)    第五宗無得宗以有空論之「空」來解釋「無得」,

故破除執著有空,是故破執「空」。

(6)    第六宗寂靜宗以無空論之「空空」來解釋「寂靜」,

故破除執著無空,是故破執「空空」。

 

大破六大宗門:不立文字

智破六大宗門是破除對語言文字之所有可能之執著,成就既「執有」,亦「不執無」,圓融地證立無執之「非有非無」之「諸法畢竟空」。由是成就「不立文字」:不讓人自困於語言文字之內,不致站立著不能動彈,不會因此而故步自封而立著不能動。既非「不用文字」,此是「非無」;亦非「只立文字」,此是「非有」。「不立文字」是不不著,是無執之「非有非無」論(4)

 

以空智之「非有非無」 成就圓融之畢竟空

般若空智是悟「空」之智。「空」,不是什麼都無,

…………

(4) 詳閱陳沛然著《佛家哲理通析》

   第三章〈佛家的語言哲學〉頁87891993年初版,2024年三版。

 

「空」並非虛無之意,而是空掉以為「現象/相」是實有不變;「空」也非永恆實有不變之本體。 梵文śūnyatā意思是「空」:非有非無,不落二偏,不墮邊見偏執以為「空」是虛無,這是「非無」;偏執以為「空」是實有不變之本體,這是「非有」。

 

無執之空是圓融之畢竟空,無執才能發揮圓融之真空。禪法不是「有執」之虛無論,「空智」之空是無執之「空」,而「無執」是「非有非無」之「畢竟空」論。

 

執空」是執,「執空空」亦是執。有執便不是「空」。執「空」,也執「空空」,無執才是「空」;最終徹底地成就「真空」,是為「畢竟空」(5)首先,破除頭四宗,頭四宗其實是代表破除「四句」的邏輯格式,破除一切形式上的可能。智破四宗,即是破除對思維概念之可能執著,便能不困於見網之內。

………..

(5) 詳閱陳沛然著《佛家哲理通析》

   第三章〈佛家的般若智〉頁87891993年初版,2024年三版

 

破六大宗門即是破六句之執。

般若「空智」發揮對偶否定之作用,從而成就「非有非無」之不不著,圓滿具足一切法,方為圓融之般若「空智」,此是以「非有非無」之般若「空智」大破六大宗門。

 

破執空」是「非無」;「破執空空」是「非有」。

 

慧宗亦言「非有非無」,但此是有執之「非有非無」論。般若「空智」則無執之「非有非無」論,最終成就圓融之「畢竟空」論

 

破「四句」之執「有/無」:破世俗層之執

破斥頭四宗所代表之「四句」,邏輯形式如下,

第一宗 (有相宗) :有

第二宗 (無相宗) :無

第三宗 (定慧宗) :非有非無

第四宗 (戒行宗):亦有亦無

 

吾人心識之邏輯思維:

第一,「有」是正面之肯定。相反而言,第二,「無」是反面之表達,對正面之否定。

第三,「亦有亦無」則是正面和反面之綜合肯定。

第四,「非有非無」就是正面和反面之綜合否定。

 

「四句」展示心識思維歷程之所有可能之格局:

先作肯定,再而否定,然後兩端肯定及否定 (6)。人之認識心之所有可能之認知,就在此邏輯之思維格局中。故需破除此「四句」之形式邏輯之思維之所有可能之執著。這就是破四宗之認識論之理論基礎。

總而言之,破「四句」之執「有/無」,此乃破世俗層之執。

 

再破「五、六句」之執「二空」:破超越層之執

般若空智乃「非有非無」:既「破執空」,亦「破執空空」。

 

...........

(6) 詳閱陳沛然著《佛家哲理通析》

   第三章〈佛家的方法論〉頁87891993年初版,2024年三版

 

故此,進而是破第五宗和第六宗,邏輯形式如下:

第五宗 (無得宗):空

第六宗 (寂靜宗):空空

之前破除了四宗之執,繼而破斥對第五、六宗之執:

既破執「空」,亦破執「空空」,最終是要證立「非有非無」之無執之「諸法畢竟空」。

 

破除四宗,即是從語言文字之概念思維超脫出來,無所偏著而成無執之「真空」。

 

但是若以為「四句」文字是無,卻是有「空」,這就是「有空論」之執「空」;故此,若執「空」便需破執「空」,這是破第五宗之執「空」。

 

破了執「空」,便是成就第六宗之「空空」。但是若以為「空」是無,卻是有「空空」,這就是「無空論」之執「空空」;故此,若執「空空」便需破執「空空」。是故最終也要破第六宗之執「空空」。相對地說,「破執空」是「非無」;「破執空空」是「非有」。破「五、六句」之執「二空」,此乃破超越層之執。

總而言之,「空智」之空是破除對「世間法/出世間法」之執。破除前面「四句之執」是破除於世俗思維對「世間法」之執;破除後面「二空之執」是破除於超越層對「出世間法」之執。

 

為何沒有破第七句之破「執空空空」?

破了「四句」之後,繼而是破五句之執「空」,最終是破句之執「空空」。

現問:為何沒有破第七句之破執「空空空」?

答:因為一是重複,了無新意;一是造成無窮後退之虚無。

 

破「四句之執」是破「世間法」之執;破「二空之執」是破「出世間法」之執,故此有第五句之「破執空」和第六句之「破執空空」。總而言之,破六句之執已是盡破邏輯上之所有可能性。若然有第七句之「破執空空空」,這與第五句之「破執空」語意相同,其實即是多餘的重複。又若果第七句之「破執空空空」成立,則亦可有第八句之「破執空空空空」之提出。如是則會無限地提出有第九至無限句之「破執空空空空」而要面對無窮後退之虚無之困境。

 

(有相宗):有                      A

(無相宗):無                     - A

(定慧宗):非有非無             - A˙- - A

(戒行宗):亦有亦無               A˙- A

(無得宗):空                  - ( - A˙- - A ) ˙ ( A˙- A )

(寂靜宗):空空                - - ( - A˙- - A ) ˙ (A˙- A )

 

 

精華摘錄完

 

欲閱讀全文,請訂閱香港人文學會Patreon網,或在該網付費瀏覽,連結為: https://www.patreon.com/hk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