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文文庫】

斯多葛主義與現代社會

曾瑞明博士(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前兼任講師、香港大學哲學系博士)

斯多葛主義與現代社會

 

編者案:

本文是曾瑞明博士主講「淺談斯多葛主義在現代社會的意義」講座的講演錄,文題與所有章節標題為編者所訂。

 

提要:

講演淺談斯多葛主義在現代社會的意義,介紹其古希臘起源及羅馬發展,強調哲學的治療功能,核心為分辨可控(心靈、理性、美德)與不可控(名聲、生命)因素。文稿聚焦馬可·奧勒留《沉思錄》,探討其實踐應用,如順應自然、培養美德,以應對現代壓力、社交媒體影響及人生痛苦。本文反思其復興原因,批判可能淪為逆來順受,並與馬克思主義、佛教等比較,主張斯多葛主義提供內心平靜的輔導思想,補充主流哲學視野。

 

關鍵詞:

斯多主義,馬可·奧勒留,《沉思錄》,治療哲學,可控與不可控

 

精華摘錄閱讀:

本文分為以下八章:

一、主講者介紹與本講概述

二、斯多葛主義的定位與本講目的

三、哲學的治療功能與斯多葛主義的精神

四、斯多葛主義的核心:分辨可控與不可控

五、斯多葛主義的實踐:美德、理性與自然

六、斯多葛主義的三大部分與宇宙觀

七、奧勒留《沉思錄》的啟示與現代應用

八、批判性思考與總結

精華摘錄為當中的第三章,以及第四章的部分內容

 

三、哲學的治療功能與斯多葛主義的精神

我們有些參與者,都是那句話,如果有問題,或者中間想加入發表意見,請隨便,請隨便,不要讓我單獨個人講兩個小時,太辛苦了。

簡單講一下今天的重點。都有些計劃的,講這些話題都有些計劃。希望今天做到些什麼呢?第一,希望大家知道斯多葛主義的起源。其實是古希臘的,是希臘哲學的一部分,但我們可能會有個印象,「不是羅馬的嗎?不是羅馬哲學嗎?」是羅馬哲學將它發揚光大,但其實是源於古希臘或者希臘的東西。我們更希望今天不是純粹心靈雞湯。一定有些心靈雞湯的,待會再講為什麼。不需要驚訝的,有心靈雞湯的。但要雞湯的,有時我們太痛苦的時候就要雞湯。但都會講一些哲學、哲學史的東西,那些叫做深奧一點、複雜一點,但可能是滿足大家的要求多一點,因為可能「人文學會」的聽眾要求高一點,不是期望只聽心靈雞湯的。可能是這樣。這是第一件事,講背景。在古希臘哲學,整個哲學史的意義是什麼呢?哪位置是什麼呢?

我自己都挺關心這個問題的,也是對自己一個讀書的反思。因為以前我就不關心這些問題,現在很後悔,覺得自己讀得不好。現在補充自己,讀每哲學家都要知道究竟他那個位置是什麼呢?背景是什麼呢?這是自己讀書的一點心得,或者是一個變化。最後那一點我會處理。

第二,當然就要從馬可.奧理略(Marcus Aurelius),或者叫做奧里略,或者叫做奧勒留,很多翻譯的,用他那本書來做主要的關注。其實有很多的,斯多葛主義其實有很多的文獻,但是這本書就很有吸引力,所以就出了這本書。普通這些都是坊間書店經常都會買到的版本,都有很多版本的,有些是精裝版,有些是什麼版,因為沒有版權,人人都可以出。我做出版社都可以做幾本我自己的版本。這本是很有魅力的一本著作,稍後我們都會講它,這是第二目標。講一講這本書,這本日記,人家的日記,偷窺人家的日記。這是第二目標。

第三目標就是:關我們什麼事呢?就是我們現代生活究竟是怎樣?而斯多葛主義、斯多亞主義,或者奧勒留這本書有些什麼治療方法呢?怎樣幫助我們呢?

講到「治療」這個字,就一定想起我們哲學本身。我經常都開玩笑的,剛才桂標就客氣了,「曾瑞明博士」這樣,人家都客氣的。我又不是那種人,有些人就很強調人家要叫他Doctor,如果他是有博士學位,一定要叫他Doctor才開心的,你不叫他,他覺得你不尊重他。不過我未至於此。你叫我Mr. Tsang、曾先生,我都很滿足、OK的。OK的,你不是不尊重我了,已經是。不一定要這樣的。但是有些人叫到的時候,有時候都開玩笑的,我們這些Doctor不了人的。你知道最珍貴的Doctor,就是人的醫生才是Doctor。聽說狀元個個都說想做Doctor,想讀Doctor,他想讀,而不是想讀博士,或者更加不是想讀哲學博士學位,是哲學的。這樣可以理解。

不過這個其實不是講廢話,而是想點出一件事:其實講到不可以人這件事,其實不是理所當然的。即是說,「哲學不可以人」這件事,現在我們覺得哲學是抽象的、是理論來的,很抽離的、很乾枯的。講著講著,哲學就是要這樣才是哲學的。然後就好像是自己的insider joke,大家開玩笑就說:「我很抽離,我讀的那些、做的那些,全部跟人生無關的。」有兩種態度,一種態度就是說,開始憎恨哲學。我們很多師兄、師姐、師弟、師妹讀哲學,就很憎恨哲學,因為他覺得跟人生完全無關,很討厭的東西。另一種態度就是興致勃勃,興致勃勃地繼續說跟人生抽離,變成另一個世界,專技性的東西。

但這個不是一直是這樣,這個是現代學院派,或者是現代的學術高度分工之下產生的結果。不要以為哲學就一定要是這樣,或者永遠都是這樣,或者曾經一直都是這樣的情況。是的。其實我們讀哲學,只是在讀歷史上哲學的某一個點,或者只是發展到今天現代世界,你附屬於大學某個學系的其中一樣東西,那就這樣讀或者這樣做。而斯多葛哲學就絕對不是這樣。

我想說這麼多的背景,都是想大家更加了解他的精神所在。他覺得哲學就是人的,他的哲學觀就是人。「人」就是你要有信心,你不要只說,你不要只是說完一大堆理論,「有沒有用的?」「沒有用的,和你無關的。」我猜很多學者,例如桂標去讀儒家,去讀佛學,我猜他可以分享一下,他最後都會說,(我代他說而已,如果不是就快點糾正我),我估計就是,他們讀這麼久會覺得有用,不是說幫他賺很多錢,而是對他人生有幫助,他的生命被滋潤了,或者給了他一些指引,或者是給他一個方向,或者讓他有一個底氣,用這樣的詞語,有這些東西。不是說讀完就知道一堆理論,或者知道一些名詞。佛教也是,知道一些名詞很過癮,去回答一下別人,沒什麼用的,那些只是學術遊戲。這種哲學,斯多葛哲學強調是有用的,對你的人生有幫助。很吸引我。原來有些哲學是這樣說的,這麼強調。但是有用嗎?怎樣有用呢?今天就是想去介紹這件事給大家認知。這個是背景。有問題嗎?

四、斯多葛主義的核心:分辨可控與不可控

(原文省略)

曾博士:多謝你,提到哲學的初心。我猜,長江後浪推前浪,不斷有人去讀哲學,我相信現在剛剛入學的哲學系的學生,中大、港大或其他大學,都一定滿懷希望,帶著自己的期望。OK的,絕對是一種很美好的經驗。讀了這麼多年,有什麼觀察呢?回看又會怎樣呢?回看也是,大家帶著一些自己最關心的問題。譬如重點的字就是「苦」,朋友的「死」字,怕死。讀哲學,問題是很關心,他不舒服,他經常想解決這個問題,有些東西和這個問題有關,不過不知道解不解決到。這個就很多人都有個原初。問我自己的原初是什麼?其實我有點自省,我覺得這些很有趣。我不是太有一個叫做什麼?人生問題推動我讀哲學,純粹覺得這麼多年後,我就改變了。還說貪有趣,原來世界上還有更有趣的,你讀到那個付出和收穫不成正比。是有趣,不過你付出這麼多痛苦,最後只有一個「有趣」,你覺得不是吧?是不是這麼簡單?開始慢慢去接觸哲學的味道。其實政治哲學很多東西可以接觸,你特別是看回每政治哲學的學說,其實都是對當時的社會或者世界情況去回應,用一個哲學的理論,或者哲學的詞語,一些概念去討論,一定對世界有關懷。這個關生經常說,關子尹教授經常說。我們今天說的斯哲學,其實都有它的關懷。

你聽下去可能心靈雞湯、心靈雞湯。那個哲學背景,或者那個社會背景,就是我們最重要的一件事:如果你是很開心的,你每天都覺得很愉快、很滿足的,你不用心靈雞湯。你什麼時候看心靈雞湯?人們都是一般的開心,不太好的時候就用心靈雞湯。好的時候就不用心靈雞湯。我有時是這樣想的,你都覺得人生不苦,你去聽劉桂標博士說人生很苦,你聽吧,「人生都不苦」。但總有人會那個生命觸感,真的很苦,很痛苦,不是經常那麼過癮。或者過癮了很多年之後,突然覺得很空虛,突然就會需要這些。斯多哲學也是,他的背景你不會想著很平順、很開心,而是很動、很混亂的時間,你都要有些人生方向,怎樣回應呢?怎樣去站得住腳呢?以下就是他的解決方案。我講一講他的解決方案。這個就在接下來的PowerPoint slide。背後我們想講的就是想講這句:其實你那套哲學,每套哲學一定有自己的目標,他想解決一些問題,可能只是純理論,但這套哲學就絕對不是,真的想面對人生的一些遭遇。

很多人生的時候,有什麼可以依賴呢?有什麼原則、有什麼principle可以guide我們呢?我自己也是,人前人後都會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困惑、困苦,有些東西你自己不是太如意,特別是可能是這個時代變化,你會覺得,嘩,很不同,你可以怎樣呢?

用一句,講斯多葛主義,或一分鐘講斯多葛主義,我就講一句,就是這句:分清什麼是可控的,什麼是不可控的。什麼可以控制?什麼不可以控制?很多東西都不可以控制。其中一個不可以控制的,就是人家怎樣看你。人家怎樣看你呢?但我們就很著重人家怎樣看我們自己。做YouTuber,或者做老師,其實個個都強調學生或者觀眾怎樣看自己呢?我記得做lecturer的時候,其實都緊張那些course evaluation的,你想一下學生喜不喜歡你呢?其實我們喜歡人家喜歡我們。如果我們很在意人家喜不喜歡,就變了一種很大的壓力,很大的壓力。而這件事我們正就是不可以控制的。所謂的名聲、榮譽這些,我們控制不了。你可能是一個好人,但可能名聲都很差,或者人家不喜歡你,被人惡意中傷你,可以的,可以發生的。有些事不可以控制,譬如你的生命,你控制不了。你可以小心一點,但要發生的都會發生。你可以怎樣呢?有時佛家都說愛別離之苦。你可不可以控制呢?不是你想別離,你是被迫的,或者時勢影響你,你就要離開你的親人。很多人都在這十年,只不過是自己都經歷的時候,你才說最近發生。就算我小時候都發生過,不認識。

有什麼可以控制?他說了一些不可以控制的事,其實很容易明白。有什麼可以控制?其實可以控制的,在斯多亞的角度,是我們自己的心靈,我們的理性,我們可以控制。透過我們自己的訓練,或者我們自己的修養,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自己的心態,特別是我們自己的德性培養,這方面可以控制。其實這句說話很像我們中國人,或者中國哲學所說的儒家,「義命分立」。「義」就是我們應該做的那部分,「命」就是控制不了的那部分,講天命、講命數、命運。像的。OK。現在「阿豬阿狗」都會說,「我們有些事不能控制。」對的,這些全部我覺得已經是不是這句說話是錯的,而是我們聽慣了,沒了感覺。但你再想一想,這句其實亞里士多德都說的,亞里士多德在《德性倫理學》都是說這件事。但問題就是說,我們有沒有在一個現代生活裡面忘記了這件事?我們很想控制,我們很想控制很多東西,其實不可以控制的,我們都想控制。反正就是痛苦的來源。可以大膽講一句,為什麼現代生活是艱難的?雖然我們有很多很精彩的東西,很多配套、很多科技,因為這些東西令我們覺得很多東西都可以控制的。我自己的人生比較順利的時候,都會覺得所有東西都可以控制,自己安排得好一點。控制不了的有些東西,這個就突然間很震驚,很震驚,你自己很震驚。這件事就很震驚。你控制不了的時候你怎麼辦呢?

斯多葛主義很多功夫都放在這裡,就是我們去訓練,哪些東西可以控制,哪些東西不能控制。不能控制的東西怎樣?不用太著意,不要太理會,不要專注那麼多,專注在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部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理性、自己的發展。但很難。現在你們知道,其中一樣東西是很損耗青少年的,這個頻道,我不知道青少年看不看,但都知道青少年其實很容易受這件事影響。因為青少年本身,青少年的時候都著重別人的意見。記得年輕的時候,個個都「gel頭」,「gel」來「gel」去,想被人看到、注意。再想想現在社交媒體的時候,那些讚好和不好、網上欺凌,你分不清,分不清哪些可以控制,哪些不能控制,就有很多這種痛苦:「我想控制別人對我的看法。」不行的,其實控制不了。OK. 可能你已經開心了一半,或者你沒有那麼痛苦。

 

精華摘錄完

 

欲閱讀全文,請訂閱香港人文學會Patreon網,或在該網付費瀏覽,連結為: https://www.patreon.com/hk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