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ESE CULTURE BBS gopher://twserv.csie.nctu.edu.tw/hh/culture/philosophy 發信人: schweigen.bbs@bbs.cybervision.org (成墨), 信區: philosophy 標 題: [書評] 意向性(Intentionality) 發信站: Underground BBS (Mon Apr 14 19:03:27 1997) 轉信站: twserv.csie.nctu!underground Origin: mail.neto.net     Intentional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by John Searle   「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這個概念,對熟悉歐洲哲學或現象學的人們,一 點也不陌生。然而這個議題,自七十年代起也開始闖入英美哲學家的討論領域 內。   心靈具有所謂的「意向性」嗎?它不能被化約到純粹語法(syntax)操作的模 型內嗎?「意向性」真的是心靈所本具的(instrintic)性質或功能嗎?因為意向性 的存在,使得行為主義(behaviorism)、計算論(computationalism)、功能論 (functionalism)、表徵論(representationalism)等等心靈理論均無法充分地說明心靈 嗎?這些問題的答案對瑟爾(J. Searle)來說都是肯定的。他在《意向性》 (Intentionality)這本書中,呈現了完整的理論來說明心靈的意向性特徵。比起胡 塞爾煩瑣的現象學理論,瑟爾的意向性說明提供了一個更簡潔、清晰且是經驗 主義、自然主義的「現象學版本」。瑟爾的理論為支持心靈具備意向性特徵而 且不能做任何化約、並拒絕任何超驗說明(trancedental explanation)的人,貢獻了 強而有力的支持。對於倡議各種心靈化約論或消除論的人們,瑟爾的意向性觀 點也是他們不得不面對並得解決的障礙。任何想研究信念、知覺、意圖、語言 和心靈關係的人,《意向性》一書也是不能略過的寶庫。   《意向性》一書共有十章,包括:第一章,意向狀態的本質;第二章,知 覺的意向性;第三章,意圖和行動;第四章,意向因果;第五章,基能 (Background)1;第六章,意義:第七章,意向狀態和說話行事(speech act)的內 涵報導(intensional reports);第八章,意義是在大腦中嗎?第九章,專名和意向 性;第十章,跋:意向性和大腦。這些章節大致分為兩部分,第一到五章和第 十章旨在建立一個意向性理論,並以之來解決傳統的心物問題;第六到九章則 處理心靈和語言的關係,試圖把(語言)意義的基礎建立在意向性(心靈)上 以証明「語言哲學乃是心靈哲學的分支」這個論題。以下,讓我們先闡明瑟爾 的意向性理論之主要論點並介紹各章大要,接著我們將刻劃該理論的特色,並 提出我們的一些質疑和評論。   何謂「意向性」?正如大多數哲學家,瑟爾以「相關性(aboutness)」、「指 向性(directedness)」來刻劃意向性,亦即心靈狀態或事件相關或指向其它對象。 如信念、欲望、害怕、意圖等等心靈狀態都相關或指向另一對象或事態,故它 們都是一種意向狀態。但他指出,並非所有的心靈狀態都具意向性,例如焦慮 (anxiety)、神經質(neverousness)等等則不相關於任何對象。意向性並不等於意識 (consciousness),有些意識狀態有意向性,有些意識狀態則同樣不相關於對象 (I:1-2)。進一步,就存有地位(ontological status)來看,瑟爾主張意向性是一種生 物性質,它從大腦的生化作用過程中浮現(emergence),而且落實在大腦的結構 上。就意向性的邏輯結構看,本書的目的便是在提出一個意向性的邏輯結構之 說明。   第一章的主要內容在於建立一個一般的意向性理論,並且是藉用說話行事 理論為模型,正如說話行事是在某種在言意力(illocutionary force)2中表現了事 態,意向性也做為表現(representation),是在某種心理模式(psychological mode) 中表現了意向內容。第二章則以此一般模型來討論知覺,把知覺也整合為具意 向性的心靈狀態,並討論了一些知覺議題,在關於外在事物是否存在的立場 上,瑟爾採取了素樸實在論的立場。第三章則討論意圖(intention)和行動,儘管 意圖和意向性有一種字源上的關係,但意圖只是意向狀態的一種,並非所有的 意向狀態都是意圖,意圖之獨特於其它意向狀態之處在於,它的滿足條件總是 行動。第四章針對意向因果(Intentional causation)的議題,瑟爾主張在休謨式的 因果概念之公認觀點外,也存在著意向因果,亦即事態或行動和意向狀態間的 因果關係,並由此而知,意向性在於自然秩序的因果關係內。第五章則是瑟爾 認為他的意向性理論中最具爭議的一點,亦即意向狀態的要能滿足必須相對於 非意向的網絡(network)和基能而決定,例如,如果我意圖競選總統,要能滿足 我的意圖,我必定同時相信我的國家是民主的、採行投票制度、有競選過程、 而且我能擁有競選資格等等,這些便是瑟爾所說的網絡和基能。第六章起開始 討論語言和意向性的關係,瑟爾試圖把意義化約到心靈的意向性上(也就是意 圖),他提出了意義意圖(meaning-intention)的概念,用說話行事的觀念來看, 意義意圖是說話行事的誠心條件(sincere condition)3,而且說話行事的滿足條件 和誠心條件是同一的,故說話行事之滿足(具有意義)正是意義意圖所決定 的。第七章進一步討論在語言哲學上常為哲學家混淆的內涵性(intensionality)和 意向性之關係。很多哲學家常把意向性視為只是語言的內涵性,瑟爾反對這種 觀點,內涵性屬於語言,它是表達意向狀態的命題所具有的性質,而意向性卻 是心靈的性質。 -- ◆ 地下社會 Underground [bbs.cybervision.org]•[FROM 140.112.14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