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商品能夠長期而穩定地貴賣。利潤可以來自“消費者酬謝”   5-1﹐商品買賣的兩種情況﹕商品生產者之間的買賣﹐商品消費者向商品 生產者購買商品   商品的買賣可以分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商品生產者之間的買賣﹐例如獵人向農夫購買穀物﹐農夫向裁 縫購買衣服﹐裁縫向獵人購買野鴨﹐等等。   這種情況的實質是﹕某種商品(例如穀物)的專業生產者(農夫)用貨幣向 另外一種商品(例如衣服)的專業生產者(裁縫)購買後者生產的商品(衣 服)。   第二種情況﹕商品生產者向非商品生產者出售商品﹐例如一家電視機工廠向 一個掃大街的女清潔工人出售彩色電視機。顯然﹐也可以把這種情況說成“非商 品生產者向商品生產者購買商品”。   這種情況的實質是﹕某種商品的專業生產者(例如電視機廠)向不擁有任何 商品、卻有經濟收入的人(例如一個普通的出賣勞動力的工人)出售商品。   和“生產者”相對立的概念是“消費者”。   “生產者”這一概念在和“消費者”相對應時﹐不是指商品的具體生產者﹐ 例如流水線旁邊的工人﹐而是指專業生產這一商品的企業﹐例如一家電視機廠。 "生產者”的主要特徵是它使用了專業化、大批量的生產方式﹐相對於非專業化 的少量製造﹐大大減少了生產該種商品所需的勞動(活勞動和物化勞動之和)﹐ 或者說大大降低了它的成本。顯然﹐這一企業的所有制性質﹐它的資產屬於誰﹐ 是屬於國家、屬於全體人民、或者屬於部分人民(集體或私有)對問題本身沒有 任何影響﹐或者說我們現在還沒有必要區分“生產者”的所有制性質。   “消費者”指的是需要使用某種物品、但是自己不直接去製造的人﹐儘管他 有可能作為一個集體的成員在某個企業參加這種商品的專業化生產。例如﹐對於 一個電視機廠的工人來說﹐他是自行車、也是自己參加生產的電視機的消費者。 即使一個資本家對自己企業生產的商品擁有所有權﹐但是面對其它商品﹐他仍然 是一個普通消費者。因此﹐儘管“工人”和“資本家”是兩個相互對立的概念﹐ 但是工人和資本家同樣是消費者。   涉及生產資料時﹐“消費者”往往不是個人而是企業﹐但是這對本章討論的 問題沒有任何影響。   5-2﹐商品生產者之間的買和賣源於專業化生產可以大大縮短勞動時間   和非專業生產者相比較﹐專業生產者花費的勞動時間要短得多﹐這主要是因 為專業生產者可以把大量基礎性的勞動﹐例如學習技術、積累經驗、製造工具等 等的勞動﹐分攤在大量的產品上。   如果假設學習裁縫技術和購買工具需要的勞動折合1000個小時﹐製作一件衣 服需要勞動10小時﹐那麼就可以用下述公式表示生產一件衣服花費的勞動時間tn (t代表“時間”﹐n表示生產的衣服總件數)﹕   tn=10+(1000/n)   對於一個只做一件衣服的非專業生產者來說﹐他花費的勞動時間t1是﹕   t1=10+(1000/1)=10+1000=1010(小時)   對於一個生產100件衣服的專業裁縫來說﹐他花費在每件衣服上的平均勞動時 間t100是﹕   t100=10+(1000/100)=10+10=20(小時) 遠遠少於非專業生產者。   這一規律顯然也存在於其它商品的生產之中。例如﹐學習打獵技術和製造弓 箭折合勞動時間為1000小時﹐打一隻野鴨需要10小時。   上述裁縫為了吃野鴨﹐自己去打一隻需要1010小時的勞動﹔而一個專業獵人 打一隻野鴨平均只需要20個小時(假設在他的打獵生涯中一共打100只野鴨。如果 更多﹐每只野鴨平均花費的勞動時間會更短)。   如果他們二人相互交換﹐用一件衣服交換一隻野鴨﹐那麼﹐裁縫只用20小時 的勞動就得到了一隻野鴨﹐而獵人僅用20小時勞動就可以得到一件衣服。他們專 業化生產、然後相互交換﹐可以使花費的勞動時間大幅度下降﹐只要原來的五十 分之一。按照這個比例計算﹐分工和交換可以使他們在一生的時間裡享受的使用 價值增加五十倍﹐或者說由於實行了分工和交換﹐從享受的使用價值的數量上來 說﹐人的生命延長了五十倍。   這個裁縫和其它商品的專業生產者之間顯然也存在類似的關係。   由於物物直接交換有很多不方便之處﹐貨幣作為商品交換的中介物便應運而 生。例如裁縫先出售衣服給農夫﹐得到貨幣﹐過了一段日子﹐他遇見獵人﹐向他 購買野鴨。而獵人向每一個需要野鴨的人出售獵物﹐得到貨幣後可以在任何一個 裁縫那裡買到自己喜歡的衣服。   5-3﹐出現“貴賣”現象是因為每一次具體買賣的微觀性   “貴賣”指的是商品的價格高於商品包含的勞動價值。例如﹐一件衣服耗費 20小時的勞動﹐如果假設每小時勞動的價值是1元錢﹐那麼它包含的勞動價值就 是20元﹐但是裁縫要價30元。這就是“貴賣”。   如果我們假設全社會每個人都有貴賣的權利﹐而且其權利完全相同﹐那麼﹐ 獵人也會貴賣自己的獵物﹐價值20元的野鴨標價30元。這樣﹐裁縫向農夫出售衣 服時賺來的10元錢貴賣利潤很快就被獵人賺走了﹐而獵人的10元錢貴賣利潤可能 第二天又被貴賣穀物的農夫賺回去了。   其結果和全體商品生產者每一次買賣都遵循“勞動價值相等”的原則沒有任 何區別。   既然如此﹐為什麼人們不直接“等價交換”﹐為什麼先多此一舉提高價格 "貴賣”﹐然後再被別人賺回去﹖為什麼筆者還要堅持說“貴賣”是客觀存在 的﹖   問題的關鍵是﹕誰來保證“全體商品生產者每一次買賣都遵循‘勞動價值相 等’的原則”﹐誰來監督每一個人都作到這一點呢﹖既然不存在一個凌駕一切人 之上的力量來控制和約束人們等價交換﹐那麼每個人就會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 根據自己的利益調整自己的行為。   在市場中﹐每一個賣者都只是一個微觀角色﹐他無法預測、更無法控制他人 的行為﹐所以只能採取最有利於自己的選擇--貴賣。也就是說﹐當一個人無法肯 定他將來購買商品時遇到的賣者願意遵循“等價交換”原則﹐那麼他就不會在出 售自己的產品時自覺地“等價交換”。他只會儘量提高價格﹐直至商品賣不掉為 止。   另一方面﹐每一個買者都會儘量壓低價格﹐直至沒有人願意賣給他為止。但 是﹐買者無法知道生產商品的實際勞動時間﹐根本無法判斷賣者是否在貴賣﹐而 且因為他自己不是這種商品的專業生產者﹐即使按照貴賣價格購買﹐也比自己直 接製造合算(節約勞動)﹐所以他不會拒絕貴買別人的商品。   一個人可能拒絕購買某一個具體生產者的商品﹐但是不會拒絕貴買這種商 品﹐除非他根本就不打算購買這種商品。   買者除了從賣者的嘴裡﹐沒有其它途徑了解商品生產實際耗費的勞動時間﹔ 如何計算異種勞動的換算比例也沒有客觀標準。因此﹐不存在任何計量“商品中 包含的勞動價值”的手段和客觀標準﹐所以誰也無法判別一次具體的買賣行為是 不是“等價交換”。“拒絕貴賣”、“堅持等價交換”等等說法本身就是毫無意 義的。   如果“貨幣的重量與商品的重量相等”是商品買賣中必須遵守的原則﹐那麼 這條原則就具有切實的可操作性﹐因為重量有客觀的衡量標準﹐只要有一把秤﹐ 就能使買賣雙方判斷對方是否遵守了這條規則。但是由於任何人無法確定“商品 中包含的勞動價值”的數量﹐所以“等價交換”不存在可操作性。   每一次買和賣﹐實際上都是一個微觀過程﹐所以即使宏觀結果是“等價交 換”﹐也不能因此否定“貴賣”的客觀存在。   人類經濟活動是由一個個具體的、微觀的賣和買構成的﹐賣者的目的是儘可 能多地得到貨幣﹐買者則是為了節約勞動﹐所以﹐貴賣是每個賣者的願望﹐而買 者並不拒絕貴買。因此﹐貴賣貴買存在邏輯上的和物質上的合理性。 (返回本章目錄) 5-4﹐每個人都能夠用專業生產者那麼短的時間“生產”出自己所需的任何 商品   貴賣貴買之後貴賣利潤完全抵消﹐任何人都沒有得到純的貨幣增量﹐那麼它 的意義何在呢﹖   假設一個人在一年中生產了總價值為10000元的商品﹐貴賣收入15000元﹐其 中5000元為貴賣利潤。   如果他把15000元全部用於貴買別人的商品﹐由於別人擁有和他完全相同的 貴賣權利﹐也可以把價值10000元的商品標價15000元﹐結果﹐他的貴賣利潤全部 被別人賺了回去﹐貴賣利潤全部抵消﹐一分錢也沒有剩下。那麼他一年下來是否 白忙了﹖   沒有。   他賺進了5000元﹐隨後又失去了5000元﹐雖然在貨幣上他沒有任何收益﹐但 是他還是得到了很多東西。   假設他是一個漁夫﹐他勞動一年捕獲的魚﹐貴賣所得總計15000元。在這一年 裡﹐他用這15000元貴買了大量的商品﹐例如穀物、衣服、野鴨、工具、傢具等 等。如果他自己直接製造這些商品的話﹐需要的勞動時間將遠遠不止一年。因為 他不是、也不可能是上述每一種商品的專業生產者。他勞動20小時捕獲的魚可以 賣30元﹐他用這30元買來的衣服雖然只花費了裁縫20小時的勞動﹐但是漁夫自己 做一件質量相同的衣服需要的時間遠遠不止20小時。如果他在這一年裡貴買來的 每一件商品都由他自己來製造﹐耗費的總勞動時間將遠遠超過一年。   實際上﹐商品生產者相互貴賣貴買、貴賣利潤完全抵消﹐在效果上等於每個 人都能夠用專業生產者那麼短的勞動時間獲得自己所需的各種商品﹐例如﹐一個 裁縫不僅可以用20小時生產一件衣服﹐還可以用20小時“打”一隻野鴨﹐可以和 經驗豐富的漁夫一樣﹐用20小時“捕獲”50斤魚﹐和農夫一樣﹐用20小時“種” 出一包稻穀﹐和專業釀酒人一樣﹐用20小時“釀”出一桶酒來﹐等等﹐等等。 "節約勞動”正是人類從事經濟活動、分工然後交換的最本質的動機和目的﹐我 們在研究人類的經濟行為時﹐絕不能忘記這一點。   上述結論的數學表達式及其證明請見注5-1。   本節的分析表明﹐我們不能因為商品生產者之間的貴賣貴買沒有導致任何人 得到貨幣淨收入﹐就簡單地否認它的意義。 5-5﹐勞動生產率越高﹐貴賣能力也越大。貴賣能力是社會對勞動生產率 較高者的獎勵   我們在上面的分析中﹐實際上有一個假設﹐這就是﹕每種商品都只有一個生 產者﹐或者這種商品的每一個生產者花費的勞動時間是相同的(即勞動生產率是 相同的)。這是為了簡化問題的需要。   但是在實際生活中﹐每種商品都會有很多生產者﹐這些生產者的勞動生產率 各不相同﹐用於商品生產的勞動時間也是不同的。所以儘管他們都有貴賣的權 利﹐但貴賣的能力卻各不相同。   假設獵人甲打一隻野鴨需要20小時﹐獵人乙需要25小時﹐獵人丙需要32小 時。   如果假設一年的總勞動時間是3000個小時﹐獵人甲可以打3000÷20=150只野 鴨﹐獵人乙3000/25=120只野鴨﹐獵人丙3000/32=94只。   由於每只野鴨的價格是30元﹐所以獵人甲全年收入4500元﹐乙3600元﹐丙只 有2820元。因此甲可以貴買價格為100元的傢具45件﹐乙為36件﹐丙只有28件。顯 然﹐勞動生產率越高﹐貴買能力也越大。   因此﹐貴賣能力實際上是社會對勞動生產率較高的人的獎勵。   即使全社會每個人都把全部貴賣收入用於貴買﹐貴賣利潤全部抵消﹐其結果 對於每個人來說也是不同的﹕勞動生產率較高的人能夠貴買的使用價值在數量上 要超過勞動生產率較低的人。或者說﹐社會財富流向勞動生產率較高的人。   貴賣本身和“等價交換”一樣﹐不會增進社會總財富﹐但是它鼓勵人們提高 勞動生產率﹐推動社會總財富的增加。   這再次說明﹐我們不能因為貴賣貴買沒有純貨幣增量﹐而否認貴賣貴買的存 在和意義。 --------------------- 注5-1﹕   證明﹕相互貴賣貴買等效於每個人都能用專業生產者那麼短的時間生產所需 的全部商品。   以一年為例。假設每個人在一年中勞動的總時間相同﹐均為t0﹔   一共有n個勞動者參加交換﹐每人都是一種商品的專業生產者﹐生產的商品 共有n種﹔   第i種商品的專業生產者i每生產一件i產品﹐耗費的勞動時間為ti﹔   他的總產量等於﹕   t0/ti   i和其他勞動者一樣﹐都貴賣自己的商品﹐貴賣比例均為a(a〉1)﹐因此﹐ i商品的價格等於﹕   ati   i出售全年產品的總收入為價格乘以總產量﹕   ati(t0/ti)=at0   i不忍欲﹐把全部收入都用於向其他人貴買商品﹐他貴買了m種商品。這些商 品的生產者也按照同樣的比例a貴賣各自的產品﹐其價格分別為﹕   at1,at2,...,atm   因此﹐購買這m種商品的總支出等於﹕   at1+at2+...+atm=a(t1+t2+...+tm)   由於他購買這些商品花費了全年的收入﹐所以有以下等式﹕   at0=a(t1+t2+...+tm)   兩邊約去a﹐得到﹕   t0=t1+t2+...+tm 這個等式說明﹕對於i來說﹐自己一年的勞動時間恰好等於他在一年裡得到的這些 商品的實際生產時間之和﹐而這些時間正是生產這些商品的各個專業生產者所花 費的勞動時間。   證明完畢。 --------------------   5-6﹐忍欲導致貨幣積累   貴賣能力作為社會給每一個生產者的信號﹐傳達這樣一個信息﹕提高勞動生 產率對自己是有好處的。   而人們不難發現﹕採用更合理的生產方式和技術、改進原有工具、添置必要 的新工具﹐都可以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例如獵人採用新型弓箭之後﹐準確度和 射程大大提高﹐打一隻野鴨平均需要的實際勞動時間從10小時降低到了5小時。 儘管購置新工具需要花費不少貨幣﹐但是折合成勞動時間分攤在更多的獵物上﹐ 平均每只野鴨花費的總勞動時間還是減少了﹐例如從原來的20小時減少到13小 時。   為了明年提高勞動生產率﹐人們會“忍欲”﹐即保留一部分貨幣﹐而不是把 全部貴賣收入用於貴買他人的商品。例如上述的獵人甲儘管貴買能力比獵人丙高 許多﹐但是他只貴買了3000元商品﹐把1500元儲存起來﹐以便將來購置新的工 具。   所以﹐貴賣利潤抵消和忍欲並無矛盾之處。貴賣利潤的確可能完全抵消﹐但 是只要忍欲﹐就會有一部分沒有抵消﹐而被保留下來成為資本。我們不能因為貴 賣利潤存在完全抵消的可能性﹐就否認有人忍欲的可能性。   下面我們討論商品買賣的第二種情況﹕商品生產者向非商品生產者出售商 品。   5-7﹐消費者願意向生產者支付數量超過商品中包含的勞動價值的貨幣。 關於“消費者酬謝”   當一個人需要某種物品時﹐他有兩種選擇﹕自己製造﹐或者向別人購買。具 體選擇哪一個方案﹐取決於能否節約勞動。   專業化和大批量生產﹐可以把研究技術、開發產品、勘察礦藏、開採礦石、 長途運輸、必不可少的大型設備等大量基礎性的勞動﹐分攤在數量巨大的產品 上﹐每一件產品分攤到的平均費用很低。分工、協作和使用機器等也可以大大減 少生產商品所需的活勞動和物化勞動。   假設一種彩色電視機的價格是2000元。一個普通清潔女工每月工資為400元﹐ 她只要花費五個月的勞動﹐就可以買回一臺﹔而她自己製造的話﹐可能花費十年 也不能製造出來。即使她發現每台電視機實際包含的勞動價值(活勞動和物化勞 動之和)只有1800元﹐也不會拒絕購買。   只有另外一家電視機廠同樣的彩電價格低於2000元﹐人們才會拒絕購買第一 家電視機廠的產品。但是﹐即使第二家工廠也在貴賣電視機﹐只要沒有價格更低 的同樣性能的彩電﹐人們就不會拒絕購買它的產品。   所以﹐人們會拒絕購買價格較高的商品﹐但是不會拒絕購買價格高於價值的 商品。   價格高於價值的部分﹐可以看作消費者給生產者的酬謝(簡稱“消費者酬 謝”)﹐因為生產者為消費者節約了大量勞動。   如果我們作最樂觀的假設﹐假設上述清潔女工可以用五年時間自己製造一臺 彩色電視機﹐那麼﹐她超過電視機的價值(1800元)支付給生產者的200元﹐可 以理解為她給電視機生產者的酬謝﹐因為電視機生產者使她只花費五個月的勞動 就用上了彩色電視機。或者說﹐清潔女工多花費半個月的勞動(價值200元)﹐ 卻節約了四年以上的勞動時間。   近兩百年前﹐一位被稱為托倫斯上校的人說﹕“有效的需求在於﹐消費者通 過直接的或間接的交換能夠和願意付給商品的部分﹐大於生產它們時所耗費的資 本的一切組成部分。”(《資本論》﹐第184頁腳註27)   如果忽略專業生產者花費的勞動比較少這一重要事實﹐就無法理解上校先生 的話。   5-8﹐最廣大的普通勞動力出賣者﹐就是“只貴買商品、卻不貴賣商品”的人   馬克思說﹕“堅持剩餘價值來源於名義上的加價或者賣者享有貴賣商品的特 權這一錯覺的代表者﹐是假定有一個只買不賣﹐從而只消費不生產的階級。從我 們上面達到的觀點來看﹐即從簡單流通的觀點來看﹐還不能說明存在著這樣一個 階級。”(《資本論》﹐第184頁)。   上一節例中的清潔女工﹐手下沒有任何工廠﹐沒有任何屬於自己的商品﹐因 此﹐她沒有任何商品可以拿到市場上去貴賣﹐也就沒有任何“貴賣利潤”。   那麼﹐她為什麼能夠貴買商品﹖她哪裡來的“貴買能力”呢﹖   這裡有必要回顧一下“貴賣”的含義。   “貴賣”指的是商品的價格高於商品中包含的勞動價值。但是﹐由於專業化 和大批量生產大大減少了生產商品耗費的勞動﹐所以﹐即使價格高於價值﹐其絕 對值仍然低於消費者少量製造所需要的成本。   這一關係可以概括如下﹕   商品包含的勞動價值〈價格〈消費者少量製造花費的勞動的價值   (“〈”表示“小於”)   也就是說﹕“貴賣”的“貴”只是相對商品中包含的勞動價值而言﹔但是相 對消費者自己少量製造的成本﹐卻是“便宜”的﹐甚至是“非常便宜”的﹐因為 專業化和大批量生產大大降低了商品的成本。   總之﹐“貴賣”不貴。   因此﹐一個人即使不貴賣任何商品﹐也可以貴買商品。擁有貴買能力不需要 以貴賣商品為前提。上述清潔女工雖然只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但是仍然有能力貴 買商品。   5-9﹐獲取“消費者酬謝”不是剝削   消費者貴買商品時﹐支付的貨幣超過商品中包含的勞動價值﹐超過部分被筆 者稱為“消費者酬謝”。   如果消費者是普通勞動者﹐他的貨幣來自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如果商品的主 人不是國家也不是一個集體﹐而是一個資本家。那麼這個資本家收取普通勞動者 的“消費者酬謝”是不是資本家剝削勞動者的另外一種形式呢﹖前述購買電視機 的清潔女工被電視機廠的資本家賺走200元﹐和被她的僱主剝削200元有什麼區別 嗎﹖   儘管這兩種行為在這個工人的銀行存折上的表現都一樣﹐都是減少了200元。 但是在被電視機廠賺走200元的同時﹐這位工人得到了一臺彩電﹐如果她自己製造 的話﹐將花費長得多的時間﹐甚至根本無法製造﹔但是被自己的僱主剝削200元﹐ 什麼也不能得到。   因此﹐一個工人被商品生產者賺走200元﹐和被自己的僱主剝削200元﹐性質 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為了節約勞動、提前享受﹐是為了鼓勵生產者發展技術、 開發新產品、進一步降低成本﹐以便數年後用2000元可以買到屏幕更大、功能更 多、性能更好的彩電﹔而且他作為消費者擁有選擇權﹐讓產品最好、服務最令他 滿意的生產者賺這200元﹔而被僱主剝削200元則對這個工人沒有任何好處。   所以﹐我們不能認為﹕不論利潤來自何處﹐只要來自勞動創造的價值﹐就一 定是剝削。   “消費者酬謝”的本質是用少量的勞動﹐節約大量的勞動。   如果我們連這種利潤都要當作“剝削”﹐都要作為“資本主義的尾巴”砍 掉﹐受到傷害的將首先是最普通的勞動人民。因為有權有勢者在商品最匱乏的時 候﹐生活水平也不會有絲毫降低。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人們為了購買偶爾供應的緊俏商品通宵排隊﹐ 筆者在少年時代﹐常為購買定量供應的豆腐和砂糖等從早晨排隊一直排到下午﹐ 然而無產階級的“旗手”們此時卻正在享受著包括好萊塢最新影片在內的進口奢 侈品。   5-10﹐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三種情形。只有貴賣貴買有利於雙方   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係﹐有以下三種可能性﹕   1﹐生產者貴賣商品﹐價格高於商品包含的勞動價值。而消費者拒絕貴買﹐ 寧可自己花費大量勞動少量製造﹐自給自足﹔   2﹐消費者通過政治或者暴力手段﹐強迫生產者“等價交換”﹐即價格等於 商品中包含的勞動價值。   3﹐生產者貴賣商品﹐消費者貴買商品。生產者得到“消費者酬謝”﹐消費 者則可以節約大量勞動。   顯然﹐第一種情況不利於消費者﹐一個非專業生產者少量製造需要花費大量 的勞動﹐自己製造所需物品將大大減少一生中可以享受的使用價值的總量﹐使生 活水平大大下降。   第二種情況不利於生產者﹐但對消費者最有利。   但是﹐既然消費者有力量迫使生產者放棄消費者酬謝﹐那麼也有力量迫使企 業停止剝削僱工的剩餘價值。消費者的主要成員是普通的勞動力出賣者﹐他們提 出這種要求是理所當然的。   由於商品生產者沒有利潤﹐失去繼續生產的積極性﹐不僅不再有新產品問 世﹐而且老產品也逐漸供不應求。消費者為了得到自己所需的商品﹐不得不採取 非市場化的手段﹐例如託人找關係開後門、通宵排隊等等﹐儘管節省了貨幣﹐但 是花費的“勞動”並不少﹐甚至還要低三下四﹐賠上尊嚴。中國曾經風行以抓鬮 決定誰有權購買自行車、手錶、縫紉機和傢具等商品﹐對於絕大多數運氣不好的 人來說﹐推遲消費實際上是浪費了自己的生命。   所以﹐第二種情況最終也是不利於消費者的。   第三種情況則對雙方都有利。生產者為了得到消費者酬謝﹐努力滿足消費者 的需求﹔消費者則可以選擇最令自己滿意的商品﹐把消費者酬謝支付給這些商品 的生產者。   5-11﹐生產資料也可以貴賣   《資本論》舉了一個生產和出售生產資料的例子。   棉紗廠用棉花紡紗﹐平均每10磅棉紗的成本構成如下(“先令”為一種貨幣 的名稱)﹕   10先令棉花+2先令設備折舊+3先令工人勞動的價值=15先令棉紗   (《資本論》﹐第212頁)   馬克思認為﹐商品只能按照勞動價值相等的原則交換或出售﹐“這10磅棉紗 的價格是15先令”﹐結果“資本家愣住了”﹐因為價格等於成本﹐所以沒有絲毫 利潤(《資本論》﹐第216頁)。   問題在於棉紗廠的老闆為什麼只能按照15先令的價格出售棉紗﹐為什麼不能 把價格定得高一點﹐例如17先令﹖   生產棉紗是為了賣給織布廠。織布廠買棉紗是因為需要棉紗。那麼為什麼織 布廠不自己生產棉紗呢﹖原因很清楚﹕如果它只為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生產棉紗﹐ 因為產量較低﹐成本必然高於專業紡紗廠﹐例如每紡10磅棉紗成本是20先令。因 此﹐它還不如向專業紡紗廠購買棉紗﹐而把建設紡紗車間的錢用於擴大織布車 間﹐以提高自己的專業化水平、加強自己和其它織布廠的競爭能力。   既然織布廠紡10磅棉紗需要20先令﹐它憑什麼拒絕一個17先令的報價呢﹖   顯然﹐棉紗廠完全可以通過貴賣棉紗來獲得利潤。而織布廠也可以向布的消 費者貴賣布﹐因為他們為了作一件衣服而專門織一塊布﹐成本肯定高於織布廠。 只要織布廠定的價格低於消費者自己織布的成本﹐消費者肯定不會拒絕購買。   因此﹐生產資料也是層層加價貴賣的。但是因為每一階段的生產者都是專業 生產者﹐所以最終產品的價格仍然低於最終消費者自己直接少量製造所必須花費 的成本。實際上﹐從商品生產者中分解出各種生產資料生產者、最終消費品的生 產者自己不生產所需的生產資料﹐正是出於降低成本的需要。 5-12﹐貴賣貴買的實質﹕買賣雙方共同瓜分勞動生產率提高給人類帶來的 好處   以上分析表明﹐由於非專業化少量製造耗費的成本高於專業化大批量生產者 的成本﹐只要價格介於兩者之間﹐生產者就能夠得到利潤﹐而消費者也不會拒絕 購買。   如果用Tn表示專業生產者的成本﹐P表示價格﹐T1表示非專業化生產者的成 本﹐上述規律可以用下式表示﹕ Tn〈P〈T1    T1減去P﹐就是消費者節約的勞動(貨幣)﹐P減去Tn是消費者酬謝﹐也是專業生 產者的利潤。請注意﹐這一利潤並非來自剝削。   T1減去Tn是專業化大批量生產減低的成本﹐因此﹐貴賣貴買的實質就是買賣 雙方共同瓜分了勞動生產率提高給人類帶來的好處。   5-13﹐貴賣價格不會是一個天文數字   在現代社會﹐絕大多數商品少量製造的成本實際上是天文數字﹐例如生產膠 卷需要龐大的工廠﹐從中國飛往美國需要昂貴的波音747。這樣﹐即使商品的價格 定得非常高﹐仍然低於消費者“少量製造”的成本。那麼﹐膠卷和飛機票的價格 為什麼不是一個天文數字﹖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隨著商品價格的提高﹐消費者會越來越少。隨著消費者 逐漸減少﹐即使價格不斷提高﹐到了某個臨界點﹐總利潤也會開始逐漸減少。當 消費者人數降到零時﹐不論價格多高﹐生產者的總利潤也等於零。因此﹐生產者 為了獲得最大利潤﹐不會單純考慮提高價格﹐它們會把價格控制在一個合理的位 置﹐在這裡﹐價格和消費者人數達到一個最佳組合﹐使總利潤達到最大值。   其它生產者的競爭也會使價格向生產者成本方向移動﹐即價格降低﹐而不是 向消費者成本一端移動。   總之﹐貴賣價格不會是一個天文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