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人文哲學論壇 URL:http://members3.boardhost.com/HKSHP)

     

    《臥虎藏龍》與傳統儒家精神

    Posted by fongsaiho on 26/4/2001, 10:12 am

    根據朗天兄的文章所說,電影《臥虎藏龍》表達了武俠電影失傳已久的中國傳統
    精神,而這個中國傳統精神就是儒家的人文精神,故當我找來《臥虎藏龍》的
    VCD時,
    便留心看看這電影是否真的拍出了儒家的人文精神。我讀了多年中國哲學著作,尤
    其是新儒家大師唐君毅先生和牟宗三先生的著作,他們常常提到的就是這個所謂中
    國的人文精神。但這些論述都只是出現在如字典般的大部頭哲學著作中,如今竟說
    在電影中出現了,我便不得不留心一看了。
    細看電影,整個故事所要表達的主題其實是羅小虎所說的一句「心誠則靈」。
    不錯這就是儒家人文精神的主旨了。儒家人文精神是重視人,尤其是重視人心的一
    種文化精神。其他標準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視人為人,重視人之所以為
    人的心。人之所以為人是人有「心」,這是人之所以與其他動物不同的地方,也是
    人顯得尊貴、人有價值的地方。人如能把這個心真誠地表現出來,這個人便實踐了
    他作為人的特質,他可無愧地被稱為一個人了。
    這句「心誠則靈」並不是指民間祈福宗教式的祈求神佛賜福,如求黃大仙保佑
    中六合彩時一定要「誠心」。這個「心」是中國儒家傳統所說的道德心,也不只是
    道德心,其內容甚至籠罩整個人生與世界,非常廣泛,但重要是這個心是人之價值
    所在,心會指導和主宰我們一切的行為,我們是否是一個人,便要看此心是否真誠
    地表現出來了。
    更重要是「誠」,心如不誠,便如無心,故人之所以有價值,以其誠心故也。
    心誠便是君子,便是聖人了。《中庸》云:「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故執之。」朱注
    云:「誠者,真實無妄之謂。」真實無妄就是是真誠面對自己的心,毫無半點造作
    與矯飾,這樣便可以做到從容自若而又合乎天道,這就是所謂聖人境界了。
    電影當然不能一味說教而大談道德心、聖人境界問題,否則不嚇走所有觀眾才
    怪,故電影沒有這個最高層次的「誠者,天之道也」的表達,但卻有從低一層次的
    氣性上來表達「心誠」的意思,所以我們不妨就以電影中的愛情來看這「心誠」的
    意思。故事中以羅小虎角色最為真誠的代表了,雖然是山賊,但敢愛敢恨,毫無牽
    掛,也是最深信「心誠則靈」這句話的人。他直如《水滸傳》裡的林沖、武松、李
    逵等人,獨來獨往,依心而行,不加造作。李慕白和俞秀蓮則明顯地是不敢愛不敢
    恨的一對,明明是喜歡對方,但礙於禮教所限,不能誠心面對自己,直至死的一刻
    方才覺悟。故李慕白的雖然武功道行修為極高,也總是愁眉深鎖,不能坦然面對,
    欠缺了得道者隨遇而安的瀟灑氣度,就是因為他要收起自己的「心」。
    玉嬌龍表面看來我行我素,不理別人而其實也是把「心」收起而不誠的人,否
    則不會常常因不高興而發脾氣,甚至大開殺戒了。她既然可以自由找她的所愛,她
    因何而不高興呢?有人說她捨不得其官宦小姐身分,有人說她其實暗戀李慕白,但
    這兩者其實都是拋不開某些東西,故極感不自由,故有衝破一切阻礙的動力。其不
    誠心處還可見於她與其師父之互不信任。直至李慕白之死才使其明白要誠心面對自
    己,最後她自由地飛翔,象徵她找到了真自由,就是「心誠則靈」的最高境界了。

    當然電影始終是武俠仇殺的故事,仇殺是否屬於誠心,是否道德,是還可討論
    的,但故事的重點明顯在愛情線上的內心掙扎,由此而帶出「心誠則靈」的點題要
    旨。我相信儒家人文精神的最高境界也就是這個「誠」的境界。《中庸》云:「誠
    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
    也。」達到「誠」,才會到「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的境界,太多造作,
    徒添痛苦。李、俞、玉等人的痛苦皆來自「不誠」,太多造作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