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世代、網路文化與後現代

gospel

redbar.gif (225 bytes)



資訊時代中的網路傳媒特性與N世代

        從人類歷史轉入二十世紀,媒體使用越來越大眾化,文化分期已經不得不重視媒體與文化互動的事實。因為從報章雜誌、廣播、電影電視,到如今的數位傳播媒體,每一種媒體出現,的確都伴隨發生一些文化現象,而當媒體越走入人群生活,這種媒體帶出來的生活、思想型態、流行,越是成為主導文化。

        自從網路傳媒日漸成為重要傳媒,也被預期成為未來的主導傳媒,網路傳媒帶出來的文化衝擊,也就越來越被趨勢文化分析研究的專家學者重視,他們將上網族群稱之為 N(Net)世代。

        我們先來看看在N世代中傳閱的一則很傳神的笑話:(註:這是台灣學生網路族群的地域特色。)


        BBS(即網路討論區、或稱電子布告欄、News)在台灣學術網路上引起不小的浪潮,大學生幾乎人人玩電腦、玩電腦的幾乎人人玩BBS,造成大學生功課退步、視力減低、和男女朋友分手、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唇亡齒寒、覆巢之下無完卵、山河易主、世界末日………天啊!!不過,最明顯的還是後天性免疫BBS症候群(英文為 AIDBBS)。若你有下面的症狀,就表示你玩BBS玩太兇了……。

  1. 當你和朋友到中央圖書館(現稱:國家圖書館),而你的朋友正要去申請臨時閱覽證的時候,你會跟他講說:『你為什麼不去申請永久借閱證,卻還要用這種Guest的帳號?』
  2. 上課到一半,同學傳紙條過來,你要傳回去的時候,會忍不住的想按『R』,會想要在他的標題上加:『Re....』,會想在他寫的東西前面加『>』,會想要殺掉不用的引言,甚至於會想要選簽名檔。
  3. 畢業多年,舉行同學會的時候,發現一個昔日好友沒有出現,你會想要去『Q』他。
  4. 當你看到系學會外面的公佈欄有很多過期文件沒有清除的時候,你會想要罵版主。甚至於會東翻西翻,想找精華區,或者想要投票。
  5. BBS的興起,就代表班上留言本的消失。
  6. 在書寫橫式信封的時候,你老是搞不清楚是收信人在上面還是寄信人在下面,不要擔心,不過是你E-mail習慣了,久沒有想到這個問題了。
  7. 你老是改不掉壞習慣,連寫給老師的報告結尾也是......:>
  8. 當你在抄作業很忙,有個同學想找你聊天,你會脫口而出『對方不想理你』,或者你在路上碰到有人跟你推銷,你會不小心說出:『不認識你,請先來信』 九、你老是搞不清楚聊天到底會不會口渴。
  9. 你會希望你的簽名能夠一字兩色、甚至一閃一閃。
  10. 到圖書館的第一件事情:想要『尋找線上好友』。找不到就開始到處亂逛:『看誰在線上』
  11. 擠公車從前門擠不進去,會想要找後門:『看看3002好了』
  12. 走在路上碰到好友,沒有時間多談,你會丟水球給他。
  13. 為什麼總圖要看學生證才能進去?因為要通過身份認證。
  14. 學期開始的註冊,你會在註冊單上寫『new』。
  15. 在你當上助教,幫學弟妹監考的時候,你會覺得在『監看線上使用者』
  16. 一堆同學在聊天,有個人老是搭不上腔,你會希望第一個開始聊天的人把他踢走。
  17. 跟一個朋友絕交,比以前容易多了。
  18. 考試、作業一大堆的時候,又有人找你出去玩,你會脫口而出:『系統負荷過重,請稍後再試』?

        最後,當你看完這篇文章,會想要 Re 的話,也表示你玩 BBS玩很兇!


        以上這段文字,很明顯出現了非常多屬於N世代的專用用語,譬如「Q他」、「丟水球」、「誰在線上」「請e-mail我」....。正像電視出現以後,開始有「轉台」這個專有名詞,網路傳媒出現以後,新的專有名詞正快速的被創造中,不僅如此,很明顯的生活方式、思維模式,都受這傳媒影響,光從這篇文字,我們已經可以看見一個新的世代的形成。

 

        網路傳媒會如此被重視,原因是:

  1. 它可包容文字聲音影像,因此可以接收大部分的廣播、電視、電影、報章、雜誌書籍的傳播工具。
  2. 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與容量,累積、傳輸資訊。
  3. 它以其分延、首頁人人可設、搜尋功能不斷強化的性質,使知識權力徹底分散。
  4. 它以其對話功能,讓使用者輿論力量、參與感都大增。
  5. 它前所未有的打散年齡、社會階層、地域、種族群體,開展全新的網路社群型態。
  6. 透過網路遊走,它能提供的多元化、相對意見,比任何媒體都多。

        使用網路傳媒的的人,久而久之,都呈現出很多專家學者分析出來的「後現代文化現象」,使「後現代文化」,不只是學術界分析,徹底實踐於N世代的日常生活中。

網路傳媒與後現代文化

一、反中心性、零散、邊緣化的後現代性,與資訊爆炸

        不管是報章雜誌、廣播電視,只要是單向傳播本身,就有一種中心化的傾向。聽眾讀者觀賞者,必須被動的接收,無法參與主導。但是網路傳媒,靠的是分散式或共享的傳遞系統,而不是層級系統,這種分散式或共享,造成知識權力到處散佈人人可得。

        後現代大師傅柯在全球資訊網誕生前就已謝世,但他的「權力網絡論」,卻生動的捕捉了網路世代互動文化的精髓。不論是網際網路的使用者、或互動討論的參與者,都可透過他們與其他使用者的互動取得知識與權力,網際網路的互動式文化並非層級式的,乃是真正的權力網絡,所有的參與者都可以擁有自己的首頁分享自己的資源,也可以透過進入其他首頁取得他人的資源。第一次,傳媒主導權掌握在每個使用者的手上。輿論不再能獨斷統一於一,知識也不再能徹底壟斷集中。在一個有知識就有權力的時代,網路傳媒正將後現代文化中的反中心性、零散、邊緣化實踐出來。

        但是也正因為這樣,資訊爆炸產生的主體性失去,也隨時發生在尋找資訊、穿梭網站的過程中。現今的「資訊焦慮」比過去要更加嚴重的多,許多人都會急著上網路,為的是不要在知識就是權力的資訊時代落人之後。但網路傳媒其實跟一切傳媒一樣,是一種中介工具,使用的好不好,會跟使用者本身的觀念思維,專業思考,生活方式等等,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因此區隔出有「知識資源」和「沒有知識資源」的,不只是「會用網路」和「不會用網路」的差別,更是「知不知道如何運用資料以累積自己的思考主見」的差別。當使用者漫遊網站,本身對自己資訊的需求方向毫無主見,往往就淹沒在資訊之海之中,漸漸失去其主體性。

 

二、文本詮釋、對話的後現代性

        當電視興起時,傳媒文化研究者尼爾•波斯曼在其名著「娛樂我們自己至死」中,哀悼印刷文字的傳媒溝通,轉向電視的視覺與語言溝通,對二十世紀文化簡直就是災難。

        當時,他完全無法想像,二十世紀結束時,傳媒又由視覺與口語的電視,轉回文字主導,只是,這傳媒被稱為數位傳媒、或網路傳媒。而他更無法想像的,是這傳媒會因參與者人人可隨時解讀他人文字、又用文字回應,人人均可主導話題成為作者、人人也都成為閱讀者銓釋者,所造成的文化影響。

        網路傳媒非常重大的一個革命,就是文字主導對話。閱讀者可以透過對話,成為創作者;作者在閱讀對話時,成為閱讀者。這種交流的中介,是文字。

        光就這一點,我們碰到一個後現代的重大議題:當人人是閱讀者、人人是銓釋者、人人是作者的傳媒時代,人與人之間的文字對話,能否達到理解與共識?還是會陷溺進不斷的拆解,越來越走向表面化、現象化、零散化、不確定性?

 

(a)兩種詮釋理論

        德希達與另一位銓釋學大師高達美在1981年展開論戰。最基本的原因正是在於對「文本的可理解性」與「讀者的理解能力」的認知不同。高達美認為儘管理解是永無止盡的過程,但是語言文字本身是可以被理解的,是人與人之間互相交流彼此認同的橋樑,是透過對話互相瞭解的中介。只是這種理解的過程,需要處理文本的「言外之意」,也就是「前設」,於是需要透過意識型態的批判,或心理學家的分析....剝離其虛妄抵達本真。從言說逼向尚未言說,對話自有其豐富的無限性,意義探究也是永無止盡的。

        高達美認為,言說是為了尋求理解,理解者總是懷著良好的理解願望,去瞭解他人的交流動機。文本的意義正在這種不斷的對話式的求索之中,作家、作品、讀者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寫作與閱讀透過文本連結,閱讀本身也就是創造,最後讀者作者心靈對話、視界融合。

        德希達則批駁:他不相信理解者會存有這種良好的理解願望,他更不相信理解最終可以達到一致、反而是更多的誤解。人們其實都是在各說各話。德希達先消解了「語言中心主義」,又透過書寫系統本身的分延(Differance)、撥撒(Dissemination)、蹤跡(Trace)、替補(Supplement),德希達堅持本文是動態的、有無限的解釋可能、是意義的無限分延,於是最終寫作文字成為一種遊戲,作品不再能呈現作者自身,也不可能找到終極意義,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解讀,把作者殺死、也讓意義不再存在。

 

(b)網路實踐

        到底在以文本為主要溝通媒介、讀者詮釋者大量聚集的媒體上,高達美與德希達那個學者的理論更符合真實狀況呢?

 

        在台灣有一個很有趣的例子,就是有一個研究生發表了一篇小說「第一次親密的接觸」。這篇小說可說是網路文學的範例,原因是:

  1. 它是一篇先在網路上發表、才被報章注意、並出版的小說。
  2. 這篇文學作品的內容,涵蓋了網路傳媒引發出來的特殊生活、人際、思考方式等特點。
  3.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網路發表後,大量網路讀者以各種方式(甚至是去查ID)涉入回應討論,以至於繼續「增殖文本」。


        其實這篇小說僅只是一篇愛情小說,因為女主角死亡,致使愛情過程十分淒美。不過,因著小說中人物全是上網族群,導致上網族群特別感到親切。小說發表後,上網族群陸續開始「文本交織」的過程,長達至少半年。這些現象至少包括:

  1. 一大群讀者把情感大量涉入,甚至為女主角「輕舞飛揚」(輕舞飛揚是女主角網路上的暱稱)向作者求情,希望不是個死亡的結局。
  2. 讀者紛紛在網上表達讀後心情,引發讀者跟讀者的對話,讀者對話的發表量比原作者的發表量要過多千百倍。
  3. 大量的讀者去成大網站查詢小說中人物的網上ID「FlyinDance」、和「jht」
  4. 凡是暱稱改成「輕舞飛揚」或「痞子」,都很容易被上網族page,要求talk。
  5. 隨後便有根據「第一次輕密的接觸」的改編版本,在最重要的文本段落,做出最爆笑的改編,以諷刺「輕舞飛揚徵候群」現象。這樣的小說,以「如果在冬夜,一隻恐龍」最具諷刺效果。
  6. 透過網路無遠弗及的效應,「輕舞飛揚」成為所有大學生的流行話題。


        這是非常典型的作者變成讀者、讀者成為作者、對話文本交織,引發徵候群流行性行為模式,最後產生新的創作作品的典型例證。


        還有一個例子,就是 n 詮釋。事情經過是這樣的:一個ID是pp,暱稱是「懶女人」的網友,在討論議題「網路文化現象」時,發表一篇文字,標題是n,但是內文一片空白。因為議題正是在討論「網路文化現象」,這篇文字出奇制勝的引人聯想。很多讀者交錯對話,詮釋這篇無文字的文本代表的含意。以下就是透過討論區,交錯回應pp(懶女人)的若干意見。

交錯回應一:以沈默發表意見,果然很省力。呵呵!這也很契合這次的主題。

交錯回應二:這篇文字正是我所看到的網路現象.....那就是沈默的使用者沈默的看議題。

交錯回應三:nnnnnnnnnnnnnn。

交錯回應四:「nnnnnnnnnnnnnnnn」其實不需要有任何文字的意義。恰像打屁不需要講究營養。             就像以一種肢體語言回應對方的言語,就不叫沈默,同樣的,以打屁閒聊,不過就是用「輕鬆打」的方式,給對方一個回應。

 

        於是,nnnnnnnnnnnnnn就不再是空谷中空盪的孤獨之音。很多人懼怕寂寞。以nnnnnnnnnnnnnnn回應n,至少,是一種輕鬆回應輕鬆的方式,有表達,也有回應。多少人上網流連於這種打屁閒聊,不正是為了排遣、宣洩,讓自己可以出聲,可以聽見聲音,卻不會有嚴肅的重負,不會有無意間的受傷害嗎?

 

交錯回應五:現在大家不喜歡聽演講,喜歡自己講。現在大家也不喜歡讓自己講的是「演講」,而是想「對話」。現在大家對話不喜歡聽別人講,喜歡講自己的。如何讓別人講、自己可以繼續講、最後變成他講他的,我講我的?標題與文章有講究的。標題一定要聳動。譬如,絕對不要定「論忠恕」,要定「他媽的忘恩負義」。文章一定不要完美,要有懸疑、漏洞、小小的錯誤。文章要短。可是內容卻要有創意。標題n,內容空白,符合上述特質。n掌握了網路文化。

交錯回應六:網路上,未必要人真正瞭解自己。某種隱藏、假扮與神秘,是網路的魅力。但是,網路上卻要讓人印象深刻。ID有時候不容易讓人印象深刻,因為英文字母讓我們受限。所以我們經常會認出暱稱。我們憑暱稱知道那個人。譬如,PP,的確不容易印象深刻。但是「懶女人」,嗯,容易記的多了。結果懶女人發表一篇文章,完全空白,讓人增加「懶」的印象。很成功的自我介紹。也很有創意。

交錯回應七:其實很有可能,那個懶女人只是打標題時誤觸某一按鍵,又不小心碰到enter鍵,於是進入了編輯模式,心想: 錯誤己經造成,怎麼辨呢?動念一想, 反正已經錯了, 就讓它錯下去吧! 於是按了ctrl-x再按s存了檔。沒想到竟無心插柳的被大家談論起來, 真是始料未及啊!

       

        最有趣的是,交錯對話半天,n(懶女人)卻沒有再出現,完全消失。這個n(懶女人)發表的空白文字之文本,被多人交叉閱讀詮釋,很明顯看出後現代文化最強調的:解讀,比寫作者更重要,作者發表文字後作者即死。而閱讀解讀者,透過文字、甚至透過自己的暱稱來參與創作。原作者意欲表達的意思,對話到後來,意思完全走樣,但是大家一點也不在乎,繼續談。甚至感覺解讀後的集體對話創作,內涵比原作者生動深刻很多。其後讀者參與討論創作的文本,與原作者完全不同,又有什麼關係呢!

 

        這兩個例子,可部分的說明高達美的理論:對話過程是在尋訪意義。

        但是,網路討論區中也不乏可見德希達的意見—他不相信理解者會存有這種良好的理解願望,人與人之間永遠沒有理解達至共識的可能性。最容易看到的例證,就是在意識型態最強烈的政治版與宗教版。這兩個版面,都是「黨同伐異」、討論時根本不打算聆聽對方但求灌輸己見的明顯例證。在這兩個版面也根本看不到得以理解對方、討論出共識的任何可能。這應當跟政治與宗教都勢必有超級強烈的預設立場有關。更糟的是看到以言論自由為由,攻擊謾罵不合自己意見者。譬如政治版,三黨支持者經常會因某政治事件或在選舉期間,發生非常嚴重的衝突,但這些衝突就事論事的極少,言語暴力人身攻擊的情況極多,有時竟有一天累積一千篇攻擊謾罵情緒性的文章,造成輿論的浮濫不堪。(註:因為這類型的討論,常是一兩句話的攻訐,所以不在此舉例。)

 

三、語言嬉戲、斷裂性文字的後現代性

        高達美與德希達都談到語言嬉戲,高達美是指涉一種對話尋訪意義的過程,德希達則是指涉確知無法尋得意義下的語言嘻玩。

        網路傳媒,其實有非常大量的傳輸空間與資訊累積,是在語言嘻玩。它不僅是對話的一種型態,也是最多量的對話型態。但是,也只有網路傳媒人人是作者、人人有發言權解讀權的傳媒特性,可以讓這種語言嘻玩變成傳媒內容的最大宗。

        有一部份語言嘻玩,是專門嘲弄尋訪意義的認真尋道者,在這些嘲弄者的觀念中,確定真理意義不可能存在、卻可以玩世不恭的嘲謔嘻玩,「道行」更高、也更像尼采筆下的強人。這類人儘管哲理學養一竅不通,無法學養深厚的語言嬉戲,卻因為一樣擁有發言權、又特別喜歡發言、也不須為發言負責任的,成為網路傳媒中處處可見的現象。他們的語言嬉戲,也因此無形中成為後現代文化的研究範例。

        但另外有一種語言嘻玩,目的不是為了尋訪意義或質疑意義,而是累積情誼,這在台灣,就俗稱為「打屁文化」。任何一個網站,往往凝聚最多人氣的,都是可以語言嘻玩的空間,譬如電子布告欄中的打屁版、或網站上的聊天室。打屁似的語言嘻玩,跟一般傳媒的輕薄短小笑鬧文化有一點不一樣的,是網路傳媒超越時空、並可匿名隱身、又可任憑己意發言的特性。當語言嘻玩與匿名隱身特性結合,網路造成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脈絡產生變革。以前「大牌」或「專家權威」擁有人氣,外表體面或有才華者擁有人氣,但在網路上,人氣匯聚透過語言嘻玩變得很多元,在現實世界不易被接納的人,穿梭網路語言嘻玩中得到人緣。最重要的,人氣凝聚不需透過同時間、面對面的聚集而凝聚,而是可以不同時間、來自南北、國內外的,透過文字互相回應打屁喧鬧,來凝聚人氣。這種語言嘻玩,正好就是詹明信後現代文化研究中的「裂斷性」文化特質。

        在過去的單向傳播傳媒中,語言嘻玩、裂斷語言,只可能隸屬邊緣,但在網路傳媒中,它是各網站、電子布告欄最多人投入、最凝聚讀者作者的語言方式。

        譬如我經常投身的基督教網站,舉凡「信仰與生活」「神學」「倫理學」議題,經常兩天三天才有一篇文字,文字甚至有時只是一句話的發問,但是有人提議成立「基督徒痞子版」(就是基督徒言不及義、不需考慮基督徒形象的戲謔版),文章流量有時一天可達五十篇文字!另外再舉例一段對話文字:

★ pppppppp ICRT 喜多郎音樂會 到12點喔
To pppppppp: ㄜ......
★ pppppppp 啊
To pppppppp: ㄟ....
★ pppppppp ㄛ
To pppppppp: 呱
★ pppppppp 汪
To pppppppp: 噗. . ..
★ pppppppp 喵
To pppppppp: 吼吼吼~~~~~~~~~~~~~~~~~
★ pppppppp 機哩刮啦 恐龍來啦!!
To pppppppp: 噗呱 噗呱 噗哇呱
★ pppppppp 嚕嚕嚕嚕嚕
To pppppppp: LU LA LA...LU LA LA...LU LA LU LA LE........
To Lily: 你有沒有E-MAIL? 給我吧!我寄給妳!
To pppppppp: 啊~~~~~~~~~~~~~~~~~~~~~~~色狼!
★ Lily 恩...好./...F3486109@sparc2.cc.ncku.edu.tw [04/17/99 23:3
★ pppppppp 咪咪咪咪咪
To Lily: OKK
★ pppppppp 滋滋滋滋滋
★ Lily 謝謝小宜子~~
To Lily: 寄出去溜!:P 收到跟我說一聲!
★ Lily 嗯..
To pppppppp: 嗶波~~~~~~
★ pppppppp 粗粗粗粗粗
To pppppppp: ......。..。.。....。........。。。 ... 。。。 ..
★ pppppppp ..//?? @-@
To pppppppp: 咕嚕
★ pppppppp 重複了 妳輸
To pppppppp: 沒有 霹霹
★ pppppppp 有有有 撲滋
To pppppppp: 自己去查沒有! 嗯.............噗通~~
★ Lily 收到了~~~
★ pppppppp 真的嗎 啪啪
To pppppppp: 噓噓~~~~~~~~~~~~~~~~~~~~~~~~~~嘩啦嘩啦嘩啦.....
To Lily: OKK!
★ pppppppp 啊 下洩
To pppppppp: 那是 破啦~~~~~~~~ 潑啦~~~~~~~~~ 笨!
★ pppppppp 忽嚕忽嚕嚕忽
To pppppppp: 啊?你幹嘛吸回來???? 拗拗拗拗 噁~~~~~
★ pppppppp 那吐回器 嘔嘔嘔嘔嘔
To pppppppp: 緊急塞住 「凸噗!」
★ pppppppp 拔開 啵
To pppppppp: 噴射機! 披咻~~~~~~~~~~~~~~~~~~~~~~~~~~~~~~~~~~
★ pppppppp 火箭 咻
To pppppppp: 到外太空打到火星人.... 咚!
★ pppppppp 掉到湖裡 通
To pppppppp: 被笨魚吃吊 啊:D嗯 ~~~~~~~~~
★ pppppppp 魚便秘 嗯
To pppppppp: 別的魚驚嚇過度 抖抖~~~抖~~抖...


        或許你看完這段文字,會嘲笑這些文字毫無意義可言。但是不要懷疑,這種交談凝聚的感情流量與友誼互動,是非常非常多的。這種對談因著可以開展文本交流,徹底顛覆了一般正規的情感交流文字。這樣的文字充滿各式網站的打屁版或聊天室中。

        上網者因著缺乏面對面溝通的肢體語言、或電話裡語調聲音的輔助,便不停創生新的符號,來呈現情感、表情。這種新式文字,簡潔明確約定俗成。譬如 :),是微笑,-p,是吐舌頭,或者用鍵盤文字畫臉譜,譬如 *@_@*,是小可愛的意思。還有一系列的豬臉,用以表示心情:

 

^..^           ^. .^             ^..^                ^..^             ^..^            ^﹎^                               
(oo)          ( o o )          (OO)              (oo )           (@@)           (oo)                

豬             肥豬         澎恰恰           牙痛          台灣           睡豬            
                                  型的豬           的豬          土豬                  

^..^           ^..^              ^cc^              ^qp^           ^@@^
                 (00)              (qp)               (oo)             (oo)            (oo)

黑暗中    仰泳中        感冒             哭泣          有斜視       近視豬
的豬        的豬            的豬             的豬           的豬

 


        台灣1999年,還在網路上發生一件非常有趣的「笑話創作」,這也是一種網路嘻玩形式。這笑話創作主題是「麵條與包子」。

        一開始,是一個網路使用者寫下這篇笑話:

        某天,麵條與肉包因為細故而發生爭執,雙方便大打出手,但是肉包因為太肉腳,被麵條打的落花流水,於是在離去時,對麵條撂下一句:『好膽別走,我去叫伙伴來教訓你』肉包就去約了煎包、饅頭、麵包等,準備去找麵條理論理論,就在路上遇到了泡麵,肉包等人於是圍住了泡麵一陣毒打,泡麵被青紅皂白打了一頓後,問肉包為何打他•肉包回答:麵條,別以為燙了頭髮,我就不認得你!這笑話引發另一使用者即興笑話創作回應:

        話說泡麵被海扁完以後,覺得很不爽,於是夥同米粉、烏龍麵、日本蕎麵和炸醬麵要去找肉包算帳,不料在路上遇到了小籠包,泡麵指細看了一會兒,說道:兄弟們,上!泡麵扁的更是用力,在扁完小籠包後麵族人揚長而去。後來其他人問泡麵說:你剛剛扁的好賣力,我們都不知道你那麼討厭他耶!泡麵說:本來想稍微K一下就好,沒想到他還裝可愛,還穿童裝...越想就越氣!

        接著是Part 3:

        話說泡麵海扁完小籠包後,真是越想越氣,由於想來個續攤,再次夥同眾麵們再去找小籠包,沒想倒在路上遇到了割包,嘩!泡麵狂怒一聲,帶頭狂扁呀,打得眾麵們都有點覺得慘忍了,眾麵把泡麵拉開來,問它說:「你怎麼這麼生氣呀?」泡麵說:「太過份了,裝可愛就夠了,還給我頭髮中分...。」

        Part 4:

        小籠包知道自己為何被扁之後,覺得很受委屈,於是把情形告訴菜包、豆沙包、水煎包、酸菜包,他們說:「你待在這邊,我們去找那個燙頭髮的,他們很生氣的去找泡麵算帳,途中,遇到了米粉,於是狠狠的把米粉修理了一頓,離去的時候說:「老兄!自己頭髮燙壞了,就該乖乖待在家裡,不要看人家可愛,就心理不平衡。變態!!」

        Part 5:

        話說,小籠包心裡樂想越不甘心,居然被平白無故打了一頓,於是就找了一堆包子族要去打泡麵,結果在路上看到科學麵,於是就害怕的趕快躲起來,因為科學麵身穿著防彈衣,小籠包不敢去招惹。於是在逃跑的途中遇到了銀絲捲,想說把這個躲在被窩睡覺的麵條托回去當人質,於是就帶回包族裡,準備把銀絲捲架上火爐嚴刑逼供,結果包族長老說話了:「那個不是麵條阿,他是我們派去的臥底呀!」

        就這樣,這笑話一直不停的繼續創作中,角色陸續出現麵條、泡麵、炸醬麵、日本蕎麵、米粉、烏龍麵、肉羹麵、科學麵、義大利麵、肉包、饅頭、麵包、小籠包、叉燒包、銀絲卷、紅豆餅、綠豆糕、薯條、炸雞、漢堡、蛋塔、水餃、蛋餃....,至少已經有四十二個笑話在流傳,流傳到完全不知每一篇笑話的創作者是誰。而其流傳之廣,也成為網路族群年輕人從台灣、大陸,到北美留學生的「共通流行話題」。

        最重要的,這絕對是以米麵為主食的華人文化的特產笑話。

 

四、虛擬真實、真實虛擬的後現代性

        曾有學生在網路上問:「你為什麼愛電腦網路?」有學生答:沒有過去的包袱,面對全然的陌生人,你可以毫無顧忌去表現自己.... 所以:

  1. 你可以很有信心地表現出原原本本的你。
  2. 你可以表現出一個完美的你 ( 反正只是說說而已 )
  3. 你可以表現得完全不像你自己 ( 很過癮的哦 )
  4. 你可以表現平日不好意思展現的另一面
  5. 你可以變得有點壞壞又不用負責任
  6. 你可以一人多角,玩變身遊戲
  7. 只要不是指名道姓,你可享言論免責權
  8. 你可以交好多朋友,但也可以輕易離開
  9. 你可以解決自己的困擾,但沒人知道你有這個困擾
  10. 你可以愛怎樣就怎樣 ( 一點也沒錯 ) 所以...... 匿名媒體....嗯, 我喜歡!!!


        譬如我經常投身的基督教網站,舉凡「信仰與生活」「神學」「倫理還有學生答:「人都不喜歡被人看透自己.. 為了保護自己 ( 或是說給自己安全感 ) 所以平常必需要經過很多的考量才決定出自己的行為...如果是在暱名的狀態下... 則少了這一層的顧慮....於是比較能顯現出本性...」更有一個坦承自己的角色扮演, 很富哲理的回:「 bbs 是用玩的!所以我一直玩的很開心,扮演一個專門殺豬的壞女人,是鏡子裡的我。你在照鏡子嗎 ? 妳在照鏡子嗎? 」

        網路傳媒比電影電視更容易形成虛擬與真實的模糊分際,常常讓人不安的,是這種虛擬與真實,不再是透過過於逼真的影像,而是發生在社群人際與角色扮演、自我認知上。

        網路形成的虛擬社群,指的是一定規模的人們,以充沛的時間精力熱情,投入公開討論與文字互動,在網路空間中形成了人際網絡。這樣的網路社群,可能是網站聊天室中的裂斷文字、語言嬉戲,也可能是電子布告欄的議題討論團體。前者是一種情感連結,後者則比較是興趣導向。這樣的社群,已遠超出地域、年齡、種族的限制。

        除了人際關係,在角色扮演上,網路族群也可以有很多嘗試。走入網路世界,使用者可以有很大的自由空間,決定自己要成為怎樣的人、扮演怎樣的性別個性角色,而暱稱,往往具有顛覆刻板印象、或表達不同自我的功能。會這樣,是因為任何一個網路使用者在上網那一刻,都會透過重新命名(取ID與暱稱),以隱匿的方式表明自己的身份。這可以延續過去的自己,更可以是一個全新的開始,一個全新的自我認定。

        網路傳媒因為用ID上線,上線者個個達到隱匿自我的效果。在隱匿自我的情況下,上線者可以非常自由勇敢的表達意見,表達困境,表達感情,並從別人的回應當中得到幫助。但也因著隱匿,上線者可以「玩遊戲」,也就是說,他可以用不同的代號,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藉此呈現出不同的性格; 表達不同、矛盾、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自我。這種隱匿中的角色扮演,有可能純粹是取鬧惡作劇,但更也有可能是將自己內在的衝突,或別人無法覺查的、不敢呈現的另一個自我,用隱匿的方式呈現,並與網路上其他參與者對話往來,藉此釋放出在現實世界中「內藏的我」。

        其實很多使用者在不同時段,扮演不同角色。視窗成為他們思考自我的強烈暗喻,他們視自我為多樣化的宣洩系統。人在真實世界的傳統情境中,是進出各種角色,進出之際,十分清楚自己角色隨不同人際而轉換,角色與角色之間,也有某種合理的關連性。但在虛擬空間中,人們可以平行的同時扮演不同角色,甚至可以容許角色之間是互相衝突的,譬如說,同時間是二十歲與四十歲,同時間是男性與女性,然而儘管互相衝突,當事人卻可以自在優遊。當上網者離開網路回到現實生活,他甚至可以將現實生活變成「另一個視窗」。

        上網者在網路上,「可以是任何人」!這種「隨時變成任何人」的精神分裂徵候,卻成為網路傳媒最重要的魅力。任何人都可以透過變換自己,發表平日不敢發表的言論、扮演平日不敢扮演的角色、部分實現自己長久以來的夢想。虛擬與真實在這時很難區分,因為網路上的角色扮演,往往是內心世界的真實呈現,下網路後的現實角色,卻經常被迫壓抑掉一些真實。在現實生活中,某些失敗是永遠的烙印,在網路上,失敗了,另換個ID(新身份)重新開始。

        很多人會擔心,這種角色衝突性的同時出現,是否會真的導致精神分裂?心理學家雪莉•特克說:「多重人格分裂的徵狀,大多起因於嚴重的創傷,孩子們在遭遇創傷後,企圖創造出不同的人格特質,以作為極端的防禦機制,用以抵抗使他們受到創傷的過去經驗。這與在網路上創造出多重自我截然不同。」因為網路上創造多重自我,其實是在遊戲中、而不是在創傷中呈現內在真實的自我,它的過程,往往不是建築藩籬,而是釋放自己。

        這種網路上的多重自我,跟現實生活中一致的自我觀念,應當是網路傳媒帶出來的後現代文化中,最讓人驚嚇的部分。正是這種虛擬與真實的模糊分際,讓人隱隱不安。而網路族群,卻是一群接受並嘗試管理人類心靈中多重自我的族群。他們也將主導未來的世代。

 

網路傳媒、N世代對教會的挑戰


挑戰一:承認網路身份的「真實性」

        網路透過ID確認主體。ID是可以取消、或再建的。上網族群喜歡這種重新認定自己的機會。有的人不停建新ID,一個人有好幾個ID,用這種方式來把自己期待的「自我形象」重新塑造出來,甚至讓不同ID有矛盾背反的形象,自己與自己衝突打架。

        這種隱匿,重新自我認定身份,會使教會牧者面臨很大的挑戰。平日大家在教會見面,彼此都能確認別人的角色,也知道該如何互動。無法想像一個人下網、上網間,角色扮演是如此的不同。更困難的是,牧者甚至不知道自己上網時碰到跟自己討論對話的人,是否正是自己教會裡的N世代習慣性的隱匿再以新身份出現。

        很多上網族群喜歡這種身份重新確認,因為真實生活中的角色扮演,往往具有某種強迫性質。「因為為人子女、因為作學生、因為是屬下....,所以必須....。」這種角色扮演,意味著人際互動是有某種規範的。但是其實很多人終此生活在角色扮演中,卻從來無法呈現最真實的自己、或
從來就不知道最真實的自己是誰。網路上的身份重建,對上網者而言,多少都有著重新開始自我認定的心理意義。越隱匿的地方,也揭露越多的真實。

        在我經常上的基督教網站,有一個版面,是連ID都不會出面的「匿名版」,在這版上,揭露最多上網者心中的苦悶,包括未婚懷孕、墮胎、流連往返色情網站,或宣洩對自己教會牧長輔導的不滿,甚至承認自己是同性戀。

        然而,網路的身份只是給一個新的自我的一個機會,卻不可能提供關於自我、心靈、或人生的任何答案。面對N世代,牧者講台的單向宣導已經不足以應付N世代心靈的需要。牧者繼續僅只用「牧者」的角色,也無法徹底取得N世代的認同與信任。牧者需要上網擁一個甚至是多個新身份,為的是能夠與N世代平行的雙向交流,傾聽、成為他們的朋友。而更大的挑戰是:牧者需要承認,網路上的新身份不是「假的」,而是「真實的多重面目」。


挑戰二:親疏關係的重新定義

        與上述相關的,就是教會牧者會面對親疏關係的重新定義。網路上的ID互動,往往會產生一種很特殊的情感交流。特殊情感交流會發生,跟彼此不用面對面、彼此不是生活圈中的人有關。很多人上網把所有的關於自我的秘密都洩漏了,卻沒有任何恐懼。因為他可以選擇在網上消失的方式、或重新設ID的方式自我保護。因此在網上,孩子洩漏對父母的不滿,已婚者洩漏對婚姻的幻滅,信徒透露對信仰的質疑,破碎家庭洩漏對人生的絕望....,在一種彼此都不認識對方的環境下,反而最有安全感。每一個洩漏機密的人,都可以找到雷同處境的安慰者,這安慰者敢出面安慰,也是因為不用對對方設防。

        但是,也經常發生這種情況:網上ID在網上跟其他ID互動沒有任何人際障礙,但是在真實生活中,他可能是個人際關係很不好、很疏離很孤僻的人!他透過網路跟人建立情感卻無法跟現實生活中任何人產生信任關係。

        這種文化現象,正在顛覆現代社會人際關係與人際疏離的定義,它將會隨著網路越來越發達,而越來越趨明顯。 交談,上網去尋找陌生人解決內心的孤寂,只因為越親密的人,往往越是容易彼此傷害,網路給了一個解決寂寞的便捷方法,卻不用在傷害與被傷害中間迴繞,處不來沒什麼大不了,換個ID重新作朋友就是了!網路提供抒解的同時,也提供逃避與不去面對現實的可能。已經有非常多的N世代人,上網找其他教會的、甚至是非教會的人抒解自己的困境。教會裡肢體關係若是不夠穩固,網路環境會加速N世代肢體關係的瓦解。也因著這個緣故,網路環境會加速教會契友任意換教會的教會成員流動。

 

挑戰三:從大量資料資訊中醞釀知識與智慧

        上網者最多的時候,其實是埋葬在一大堆資料中。如何從資料走到資訊知識、再走向智慧,是N世代最大的考驗。原始資料是未經過組織的經驗事件,加入智性判斷及趨勢思考,資料才會成為資訊,再透過解析與綜合,會反映出特定的內在價值,這就是知識。知識若具有深遠、橫跨歷史的深刻見解,就是所謂的智慧。

        上網族群比其他傳媒使用者,都更有機會得到資料。用資料爆炸來形容網路族群並不為過。
但是這樣的生態卻可以讓人充分的研究並得出一個心得:資料,並不意味著知識的增長。太多資料,反成讓人在資料中迷失自我,成為一種繼商品物化後新的「無主體現象」。這種「無主體」,可以反映在幾方面:新潮專有名詞的推沏而食古不化、更嚴重的貼標籤與意識型態化、迂迴在所有的資訊中最後卻回反永遠單一固定不移的答案、網路漫遊耽溺、選擇沈默面對所有討論等等。這種現象,呈現於資訊多元豐富的傳媒環境,實在是極大的反諷。

        舉台灣電子布告欄為例,5/9 - 5/15這一週的熱門話題:

1.覺得雙B不是爛車的請發言!   [344篇]rec.car
2.楊過V.S.郭靖  [227篇]literal.emprisenovel
3.北約是否瘋了??  [196篇]rec.tv
4.陶子的男朋友是熊天平   [193篇]rec.tv
5.聲援CIH 作者 [172篇]comp.virus
6.難道專科生真的勝過大學生嗎...??? [167篇]talk.boy-girl
7.謝謝台灣同胞 [159篇]soc.politics
8.李敖對陳水扁的評論  [158篇]soc.politics
9.請問"交大""台科大"你會選哪?? [150篇]campus.graduate
10.如果竹野內豐和反盯隆史來台灣,你支持誰?   [141篇]rec.tv
11.曹啟泰看不起吳宗憲  [133篇]rec.tv
12.鄭秀文、萬芳和哈林的專輯你會買誰的!   [118篇]rec.tv
13.只能換一條tt90???  [108篇]rec.motorcycle
14.陳小春.莫文蔚.古巨基.三人的專輯.想買哪一張?    [106篇]rec.tv
15.最愛的影集! [102篇]rec.tv
16.支持吳宗憲!!大家一起簽名吧.  [102篇]rec.tv
17.金庸筆下的人物 誰的內功最強 [96篇]literal.emprisenovel
18.覺得舒琪很醜的請支持 [89篇]rec.tv
19.大家最希望小時後的哪一部卡通能重播呢? [89篇]rec.tv
20.哪一個星座是標準的"路痴"??? [88篇]sci.astrology
21.魁南塾裡 誰最猛 變態校長先不要算 [88篇]rec.comic
22.純以玩遊戲論,應該買K6-2還是賽陽CELERON [87篇]comp.hardware
23.許茹芸跟張惠妹的演唱會你會去那一個 [85篇]rec.tv
24.JOJO中那一個替身最強?? [85篇]rec.comic
25.陳水扁的民調輸給連戰... [83篇]rec.tv
26.開放重車進口後!是否接下來開放重車上高速公路? [83篇]rec.motorcycle
27.吳宗憲..游鴻明..劉德華...妳會想買哪一張:) [83篇]music.pop
28.台灣,是兩千一百萬人的台灣 (to thethird) [81篇]soc.politics
29.Pentium III即將降價了 [81篇]comp.hardware
30.北約誤炸中共使館 [79篇]rec.weapon
31.台灣人,真為你們感到羞恥 [77篇]soc.politics
32.覺得雙B﹝BMW、M-BENZ﹞是有錢人的玩具的請發言 [77篇]rec.car
33.接龍囉.......望您遷成 [76篇]talk.joke
34.請問再交大哪些門號收訊較好... [76篇]campus.nctu
35.陳盈豪太帥了..... [75篇]comp.language
36.如果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北約宣戰 [72篇]rec.weapon
37.一提到飛彈, 台灣人魂飛魄散, 為甚麼? [71篇]soc.politics
38.吳宗憲還不夠爛嗎? [70篇]rec.tv
39.太陽花根本在拖戲嘛~~ 70篇]rec.tv
40.替遠傳說句公道話 [70篇]rec.mobilecomm
41.覺的"鄭秀文"的新專輯~沒有想像的好聽 [70篇]music.pop
42.Malone打球有髒到要你們每天罵嗎? [69篇]sports.basketball
43.你看過最讚的門號是什麼? [69篇]rec.mobilecomm
44.給所有在比"求敗"跟"不敗"的人........一個很肚 [69篇]literal.emprisenovel
45.體驗王力宏的滋味!!! [68篇]soc.motss
46.你認為誰是還珠格格中最漂亮的人?? [68篇]rec.tv
47.最喜歡的漫畫家 [67篇]rec.comic
48.論 "支那" [65篇]soc.politics
49.支持吳宗憲繼續主持星期天 [65篇]rec.tv
50.天地豪情真好看 [65篇]rec.tv
51.五百跩個屁 [65篇]music.pop
52.AMD將退出PC中央處理器市場 [65篇]comp.hardware
53.向許信良致意 [64篇]soc.politics
54.談談你認為最浪漫的電影吧 [64篇]rec.movie
55.在心情最差的時候最想做什麼 [63篇]talk.feeling
56.哪個星座不用說話就很有魅力且吸引人?? [63篇]sci.astrology
57.GP500尬的過F-1嗎? [63篇]rec.motorcycle
58.太電EFR進度! [63篇]rec.mobilecomm
59.對美國轟炸大陸領事館一事一定要追究到底 [62篇]soc.politics
60.誰最專情投票活動 [62篇]sci.astrology
61.市場調查 哪一部廚師漫畫最好看? [62篇]rec.comic
62.[轉錄]李居明親口告訴我 [61篇]sports.baseball.elephants
63.最怕孤單的星座......?? [61篇]sci.astrology
64.織田信長十大傑出"武"將 [61篇]rec.pcgame
65.好吃的牛肉麵在哪? [60篇]soc.taichung
66.狂賀北約故意誤炸支那領是館.以警告支那人不要支 [60篇]soc.politics
67.你全破最多次的遊戲是 [60篇]rec.videogame
68.給欺善怕惡的中國 [59篇]rec.weapon
69.很危險,看來真的很危險。 [59篇]comp.mac
70.什麼星座最愛睡 [58篇]sci.astrology
71.七夜怪談2粉無聊! [58篇]rec.tv
72.希望連戰把宋楚瑜打垮 [57篇]soc.politics
73.十二星座誰最重視 朋友 [57篇]sci.astrology
74.你最想要小叮噹的那樣道具? [57篇]rec.comic
75.接龍囉.......望您遷成] [56篇]talk.joke
76.徵求不想談戀愛的原因*** [56篇]talk.boy-girl
77.有人說反爵士並不多..反爵士請來簽名 [56篇]sports.basketball
78.狂賀北約故意誤炸支那領是館.以警告支那人不要? [56篇]soc.politics
79.超級星期天好感人的故事... [56篇]rec.tv
80.我猜的二號 [56篇]rec.tv
81.大家POPO看...金庸筆下誰最痴情? [56篇]literal.emprisenovel
82.狂賀國王擊敗爵士!!!! [55篇]sports.basketball
83.什麼星座最會隱藏心事?? [55篇]sci.astrology
84.票選大家最喜歡的布袋戲人物 [55篇]rec.palmardrama
85.時常走在光明的路上,就不怕遇到鬼! [55篇]comp.hacker
86.XXX勒....這種住宿品質....學校忽視學生權益 [55篇]campus.nctu
87.pippen技只此爾?身手被看穿了....... [54篇]sports.basketball
88.為啥劉德華要替光頭???? [54篇]rec.tv
89.哪一所五專院校的女生最美呢? [53篇]talk.boy-girl
90.請問一下 有關中華贏古巴的比賽 [53篇]sports.baseball
91.你們覺得什麼星座女生最喜歡騎快車... [53篇]sci.astrology
92.首部曲真的能超越星際大戰嗎 [53篇]rec.movie
93.你在四十歲以前最想擁有的車? [53篇]rec.car
94.請蔡仲南,曹錦輝,郭宏志等人立刻加入職棒 [52篇]sports.baseball
95.陳至誠向立法院請願加入路光隊.... [52篇]sports.baseball
96.最喜愛哪位主持人,投票吧!!~~~ [52篇]rec.entertainment
97.AMD決勝的關鍵在台灣 [52篇]comp.hardware
98.她喜歡皮卡丘...她竟然說我是"惹麻煩的朋友"!? [51篇]talk.boy-girl
99.民生報記者 李炎權 對爵士的敵意太深!!!! [51篇]sports.basketball
100.可惡的萎伯!! [51篇]sports.basketball



        從上述前一百名的討論議題,很明顯可以看出,網路環境比廣播電視更容易製造資料垃圾。
當失去主體性的網路傳媒使用者走入教會,往往帶給牧者的,不是祝福而是災難。因為他會收取非常多的資料詢問教會牧者,卻無法整理出自己的看法。而牧者若沒有這些資料的常識,又無法讓N世代信徒心服口服。

        最好的辦法,就是牧者敢迎向挑戰,讓自己有辦法化資料為知識與智慧。成為N世代族群的牧者,讓自己穿梭資料之中,知所選取,並反省消化成可以回應後現代社會的智慧,是非常大的挑戰。否則將無法理解並回應教會中的N世代。

 


挑戰四:教會意見在網路傳媒上的影響力不可能太大


        當報章雜誌、電視抱怨著無法理想的呈現自己真正想說的話,被商業、低俗媚俗所壟斷。網路一樣,無法遏止媚俗與低俗。一個ID是一個意見,網路社會一樣要求一個人頭一張票的民主,因此,性與暴力、小道緋聞一樣是網路傳媒最大的贏家。走菁英路線想抱持某種專業水平的網站永遠得面對上網人次少的壓力,它們最大的敵人永遠是性、暴力、色情與媚俗。

        量化民主在網路上導致的媚俗現象—譬如明星網站、明星八卦消息,比報章雜誌電影來的更過分,面對網路色情網路暴力,法律規範,能遏阻的也十分有限。理想主義者在量化民主的社會中,簡直就像唐吉訶德,健康的聲音總是最微小的聲音。正因為如此,當量化民主導致的商業媚俗無法剷除時,固然要善用網路傳媒資訊,但也不可將所有的影響力完全放在網路傳媒的經營上。教會紛紛積極上網嘗試做福音工作與社區工作,必須有心理準備:不上網在N世代一定會輸掉戰場,但是上網,仍舊備極艱辛。被上帝揀選的人,在任何時代,都是少數、是餘民。積極迎向N世代,不高估網路傳媒的果效,以平常心面對新時代的來臨,應當是比較合宜的態度。

挑戰五:意見多元、徹底相對化的環境如何傳福音?接觸人後如何跟進?

        基督教信仰的排他性,與徹底相對化意見多元的環境,基本上是格格不入的。透過網路傳媒做關懷工作比較容易,但若要傳福音,勢必得開展福音預工的觀念。若因預工接觸到人,如何帶入教會,教會如何跟進,也是一大課題,很需要牧者們思想研發。

 

我的經驗:網路傳媒與福音工作


        我個人從文字平面傳媒走向網路多元化傳媒的過程中,幾乎被迫著不停調整我的福音策略、更新我的福音工作方向與內容,原因是,網路傳媒的科技一日千里,每一種進步,都勢必會帶動策略與方向的調整。

 

1.對話、回應與雙向交流:

        一開始從平面文字走向網路多元媒體,我馬上要面對的,就是快速對話與平行多向交往的特性。任何一篇文字發表,當天就可以有多人交叉進行討論,他們回應我,他們也透過我的文字回應彼此,而因著網路匿名特性,所有的年齡、性別、社會地位、上下輩的區別,也被淡化到盡量不影響溝通過程。

        起初我是抱著期望更瞭解年輕人的心情而走入這傳媒的,沒想到到後來我的個性與特質深深被影響了。我的文字漸漸的會刻意留下一些可以容許別人回應、發表意見的空間,更有趣的,是連我的講台也轉成我講的少,容讓別人發表意見的時間多,有一次我的演講,幾乎讓台下的回應佔據了三分之二的時間。

 

2.資料充斥與資料整合

        當台下意見多,台上能對意見的快速吸收、整合,並立即回應、引導,就變成很重要的能力。這正是網路傳媒另一項特點,也是一大挑戰——網路傳媒會造成資訊的吸收量大而意見多元,漫遊網路傳媒的人,若是沒有吸收、整合資訊的能力,反而會產生資訊爆炸後的嚴重焦慮症,徵狀就是意見零碎充滿矛盾,或是乾脆沒有意見。

        因此,使用網路傳媒,整合資訊的能力變的很重要。舉例而言,透過網路,我們可能可以搜尋到二百篇關於英雄類電影的電影介紹,這些資料可能來自討論電影的網站、來自片商的影片宣傳....,但是,將這些資訊整合、研究出「從九零年代的英雄片趨勢看年輕人的心靈需要」,則二百篇零碎的電影介紹,就變成有意義的文化趨勢研究。沒有資訊,當然不可能對社會有好的福音策略,資訊凌亂破碎,一樣如同沒有資訊。具有整合能力的人,會是網路傳媒時代的最大贏家。

 

3.影像聲音與福音活動多元化

        我記得五年前,當我踏入網路傳媒,我曾跟同工們聊天,談到網路影像聲音跟文字結合的可能性,當時台灣網路速度還在起步階段,也沒有技術可以承載大量的影像與聲音。沒想到現在這些都已經實現了。而我的福音策略也因此再一次大幅調整,從文字資訊的整合、走向影像聲音文字結合的福音內容,當然,也因此,我福音講台再一次變革,變成是透過圖像與聲音主導、講演只是配搭。講題也從時代趨勢,涉入藝術、文學、電影、用藝術作文化現象學的比較、甚至為了年輕人開始流行福音詩歌小小樂團的組合、或透過漫畫研究趨勢。當然,這些影像聲音文字結合的福音節目內容,也都成為網站資訊內容。

 

4.變換身份、經營人氣

        網路造成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脈絡產生變革。以前「大牌」或「專家權威」擁有人氣,但在網路上,人氣匯聚也變的很多元。一個人可以因著擅長八卦有人氣、因著會講笑話有人氣、因著善交朋友個性海派有人氣,最重要的,人氣不需透過同時間面對面聚集而凝聚,而是不同時間、來自南北、國內外,互相回應打屁八卦的,就人氣凝聚了。個人網站常常是因為這樣,比專業網站更超人氣。


        我自己不是個擅長人氣的網路使用者,但是我常常鼓勵有人氣的年輕人辦網友會,這種網友會非常多是因著人氣而機動性產生,但是卻可以設計輕薄短小的福音聚會,裡面募道友比例幾乎是一般教會或學生團契聚會比例的五倍十倍,相當嚇人。

        此外,為與N世代接觸,我在網路上也不斷經營新身份,變換我的面貌。我的暱稱至少已換過「小龍女」「女總統」「女國父」「大美女」「陳天才」「陳天人」「女幫主」「金燕子」「貓女」「月童」等,每一次「變身」,都向人暗示著我心路歷程的變化,也呈現我的多重身份多重面貌。我承認,對我自己而言,網路比現實世界,展現了更多的我自己。每一部份,都真實而重要。

 

5.心靈小憩網站體質與內容


        為了打入網站充斥的網路環境,我用「專業網站」立穩基礎。因此「心靈小憩」網站以「文化、藝術、文學、音樂、哲思」的專業站形象,累積福音預工型式的文章。因著形象被認定,有非常多文學、藝術、文化、哲思類的網站要求連結,而基督徒的個人網站,也經常要求連結,以傳遞信仰,此外,由於網站內容經常處理中西文化比較,也經常有來自大陸的閱讀群體。目前因1998年底的特別企畫「人與自然的對話」,心靈小憩WWW已被很具公信力的資訊雜誌推薦為優秀藝文網站,初步達成攻入一般傳媒世界的目標。

        當然,因為我個人的福音工作對象以學生為主,所以我一直持續培訓學生,訓練他們的讀書、寫作、思考、整合能力,但是因網路傳媒多元化的需求,我的培訓組別已化整為零的變成「讀書組」(以趨勢研究為主要方向)「文學組」「古典音樂組」「流行音樂組」「電影組」「藝術組」等。

心靈小憩網站 http://life.fhl.net/
信望愛資訊中心網站 http://www.fhl.net/
永恆與當代網站 http://a2z.fhl.net/

 

參考書目:

1.Barry Smart 後現代性 巨流1997
2.F.Jameson 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 當代1990
3.王岳川 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 淑馨1993
4.Don Tapscott N世代 麥格羅•希爾1998


redbar.gif (225 bytes)

(本文轉載自台灣心靈小憩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