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  實  踐          亦 文 [ZWLSOHU@SOHU.COM] 〔提要〕   本文通過探討、明確實踐的定義,揭示了:   1、人類對事物的認識來源于對事物的觀察分析和事物的耗用過程;   2、認識與實踐之間的關係是: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   3、時間和實踐是兩種應用範圍不同的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方法;   4、實踐不可能成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關鍵詞〕實踐 認識 耗用過程 認識機能   什麼是實踐?這個問題是我們繼續前進的基石,如果我們還想往前走,那就必須首先搞 清楚這個問題!   一、實踐的定義   我們知道,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目的並不是為認識而認識,而是為了改造客觀世界 〔1〕,使之更適合于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而要按人類的目的改造客觀世界,客觀上只 存在一種途徑和可能性,就是通過人類自身在認識客觀世界之後的已有認識指導下的改造行 動才能實現。這種認識客觀世界之後,按照既定目的和已有認識改造客觀世界的人類活動也 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實踐。所以,所謂實踐,並不是泛指人類的一切活動或人類認識客觀世 界的一切活動,而是特指人類為實現既定目的而通過認識指導下的活動改造或改變自己的生 存環境──客觀世界的過程,因而就實踐的內容而言,可大致分為三大類:1、改造自然, 2、改造社會,3、輔助改造的科學考察和試驗等活動。所以馬克思也說:"環境正是由人 來改變的,……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並合理的解釋為革命的實踐" 〔2〕。   因此,既定目的和已有認識,這是任何實踐活動的兩個先決條件,也因而使得實踐成為 人類專有的活動,成為人類之外的其它無意識能力的動物所無能進行的活動。比如人類造房 子的實踐活動,就只能是在已經解決了"造什麼和怎樣造"這樣兩個先決條件的情況下才能 進行的活動:1、對房子的生活需求所引發的造房子的目的──形成觀念上或圖紙上的房子 或曰實踐對象,解決造什麼的問題;2、怎樣造房子的知識和建築科學技術或曰對客觀世界 的已有認識──解決怎樣造出房子的問題。從最原始的茅草屋到最現代化的大廈,這一過程 概莫能外!所以,馬克思也說:"蜘蛛的活動與織工的活動相似,蜜蜂建築蜂房的本領使許 多建築師相形見絀。但是,最蹩腳的建築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 蜂箱里建築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勞 動者的想像中已經觀念地存在著。他不僅使自然物質發生形式變化,同時他還在自然物質中 實現自己的目的,這個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為規律決定著他的活動的方式的,他必須使 他的意志服從這個目的"〔3〕。   那麼作為決定實踐活動存亡的目的和已有認識這兩個先決條件又是怎樣產生的呢?   二、認識與實踐的關係   我們仍以造房子為例,造房子的目的起源於人的生理需求,是由人類想要結束櫛風沐雨 等嚴酷生活環境的需求,以及對自己所利用過的具有類似功用的天然山洞、樹洞等之功用的 認識而產生的。而如何造房子的知識,則來源于對客觀事物如茅草、木棍的性質、用途和用 法等之認識,也即來源于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和積累,但無論如何它們都絕不可來源于 造房子的實踐,因為造房子的實踐活動只能產生于它們之後,而不是之前!   對於所有與房子類似,都是人的實踐活動的產物──我們不妨稱之為人造事物〔4〕的 一切事物而言,這一過程和性質顯然都是完全相同的,概莫能外:首先必須具備了作為目的 存在的觀念上的實踐對象以及使這個對象現實化所必需的科學技術和知識這兩個先決條件, 然後才可能進行使這個觀念上的對象變成為現實事物的人的實踐活動!   由于目的也屬於意識的範疇,所以,目的和認識作為實踐的先決條件而存在這一點就已 經告訴我們,作為指導實踐活動的認識產生並存在于實踐活動之前,因而就認識和實踐的關 系而言,首先是從認識到實踐的過程,而決不是反之!   隨著人造事物通過人類的實踐而產生和存在,接著就是它們發揮使用價值,滿足人類的 既定目的和需要的使用或消費過程。而人類正是通過利用它們的使用價值的過程或者說消費 它們的過程,才逐步發現了它們存在的如內在質量等種種新問題。它們不可能十全十美從而 必然會存在的種種缺點和不足,也只能在人類使用它們的過程中才能表現出來,因此也只有 在此過程中,才能被它們的使用者或曰消費者──人類所認識!   比如按照圖紙生產汽車的過程並不能發現汽車的缺點和不足,因為此過程中的半成品汽 車還不能稱為汽車因而汽車此時還不存在,成品汽車只有在此生產實踐完結的同時才能產生 和變成存在,然後才能被使用或消費。只有此後當人去使用、消費汽車的時候,才能認識到 它存在的相對於相對於人的需要而言的問題、缺點和不足!   無論何種事物,只有在對現存事物的缺點和不足的認識的基礎上,才能產生出對更好的 和改進了的此類事物的新需求和新目的,同時還必需要通過科學試驗等途徑獲得足夠的怎樣 實現這個新目的的新知識──掌握新的必需的科學技術,才能進行下一輪實踐活動,造出更 好的和改進了的此類人造事物來!所以,就作為"下一輪實踐"的再實踐而言,它也只是在 新認識或再認識之後的再實踐,從認識到實踐的過程和方式並沒有發生任何改變!   所以,按照實踐的上述定義,認識和實踐之間的關係,就只能是一種由認識到實踐,再 認識,再實踐的循環往復過程,而絕不是相反!   對於改造人類社會的實踐活動,道理也完全一樣,"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 運動"〔5〕,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一種人的認識的創建,只能發生在社會主義之前的資 本主義社會,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發生在社會主義的實踐之後!沒有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思 想和理論,人類世界就不會產生社會主義實踐,也就不會分裂為對立的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 兩大陣營!而對於馬克思社會發展學說以及由此而來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存在的問題、缺點 和不足的真正認識,也只能在社會主義經濟制度變成現實從而可以發揮作用和"優越 性"──其使用價值得到利用的過程中才能產生!然後基於由此新認識所產生的新目的以及 如何實現這個新目的的新方法和新知識,才會產生相應的下一輪新的改造人類社會再實踐過 程!   那麼為什麼對於人造事物的新認識只能來源于消費、利用它們的使用價值的過程中而不 是生產它們的實踐過程中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不能不談人的認識的來源問題。   三、人的認識的來源   人的認識是如何得來的呢?對人的生理和行為的分析告訴我們,人與自身之外的客觀世 界發生聯繫的唯一渠道就是自身的感官,因而只有當人的感官接觸到客觀事物或者說可與客 觀事物發生相互作用的時候,客觀事物才能引發人的感覺,人才能感知客觀事物,得到關于 客觀事物的外部現象的感性認識。然後在此基礎上,經過進一步的概念、判斷、推理等理性 思維過程,得到關于客觀事物的內部本質的理性認識,最終得到關于客觀事物的現象和本質 的綜合性認識,而這就是人的直接認識產生的基本過程。人的認識的構成,不外乎直接認識 和間接認識兩部分,由于間接認識仍是來源于直接認識,所以,就人的認識的總體而言,都 是發源于直接認識!為敘述方便,我們把產生直接認識的人體的感覺和思維能力統稱為人體 的認識機能。   因此,客觀事物被人類所認識的前提條件,就是它首先必須存在,從而可以作用于人體 的認識機能而引發出人對其之直接認識!不存在的事物由于無法與人體的認識機能發生相互 作用,人類當然也就不可能會有對其之較全面完整的正確認識!而這一點,也正是存在決定 意識的唯物主義原理的現實表現!   存在決定意識,這是有點唯物主義常識的人都耳熟能詳的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只要我們 稍加分析就會發現,這個原理的直接推論就是說,對於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物,人類就不可 能會有對它的正確認識,最多只能有點主觀臆造或幻想如神話、童話等而已。而對於現在不 存在,但將來會轉變為存在的未來事物,人類則可以利用自己的思維能力,依據事物發展的 客觀規律對其未來的發展、性質、特點等作一些推論和預言。至於這些預言和推論正確與 否,是必須要用此事物未來的實際發展進程來檢驗的,而不是以這些推論和預言本身作為判 斷是非的標準!要想完整、準確地認識和把握這些未來事物的一切,那就只能等它變成現實 和存在的時候才有可能!不承認這一點,就會滑入唯心主義的泥潭,成為意識決定存在論 者!   又由于構成存在的客觀事物總是處在一個永無休止的運動發展過程中,所以,存在決定 意識的原理又告訴我們,受客觀世界的永恆運動性質所決定,人的認識的變化和發展也是絕 對的,因而任何人的認識都具有歷史性、相對性、階段性和局限性,想要一勞永逸地徹底認 識客觀世界的終極認識或絕對觀念是不可能產生和存在的!   所以,僅僅從人的認識的來源和存在決定意識這一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就已可知,只要 事物不存在于現實之中從而不能與人體的認識機能發生相互作用,則無論其是否屬於未來事 物,人類都不可能完整、準確地認識它們;而對於已經存在于現實中的事物,由于其變化發 展的過程具有階段性和絕對性,導致人對其之認識只能具有相對真理性,而不可能一勞永逸 地絕對認識它們,因而人類對它們的認識,也只能是一個具有階段性和不徹底性的不斷發 展、不斷深化和不斷完善的過程!   人類認識客觀事物的途徑又有那些呢?對於那些無法人為改變其形狀和特性的天然事物 如地震、天體、火山等之存在與運動而言,人類除了通過一定的探測手段和自身的認識機能 去觀察、分析、研究它們並得到有限的一些認識和知識之外,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別的方法可 想!如火星上到底有沒有水?這麼簡單的一個問題,到現在為止也未能完全搞清。而對於人 類可以人為改變其形狀特性等存在和運動形式的事物而言,情況就截然不同了,人類可以通 過主動進行這種改變如讓事物通過高溫、碰撞等條件下的實驗使用過程,主動地去認識它們 的性質和特點並由此而得到所需要的認識和知識!   無論是自然的還是社會的事物,對那些可以人為改變其形狀特性的事物的應用、利用、 使用、消費等過程,也就是讓事物發揮其使用價值,同時實現人的目的、滿足人的需要的過 程,我們稱之為此類事物的耗用過程。在這個定義下,人類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實踐活動過 程,其實就是耗用現有的某種形式的事物而產生和形成另外一些符合人的需要和目的事物的 過程而已!如造房子的實踐就是耗用建材造成房子的過程;汽車碰撞的科學試驗就是耗用汽 車產生廢品的過程;人類的社會改革實踐,就是耗用現有的社會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形成 更好的、改進了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過程等等。   由于事物的耗用過程,就是利用、使用事物的使用價值,實現人的目的和滿足人的需要 的過程,因而也就是這些事物與人自身當然也包括人體的認識機能發生相互作用的過程。所 以,耗用過程可以使人感覺、發現被耗用對象的性質、特點、用途等,以及它們能否滿足人 的需要、能否達到人的既定目的等相對於相對於人的目的和需要而言的種種優缺點及所存在的問 題、不足等。因此,耗用過程就是人類對於各種可以人為改變其形狀特性的事物的直接認識 的基本源泉!如水果、汽車、建材等生活和生產資料以及社會經濟制度、法律等社會事物的 耗用過程都是如此。而所謂的科學試驗,也就是人為設定耗用條件,然後在此條件下耗用那 些試驗對象,以達到認識這些對象特性的目的的過程而已。它與生產實踐的根本區別就是二 者的目的不同:生產實踐的目的是產品──用以滿足人的實際需要,科學試驗的目的是知 識──對實驗對象的特性、優缺點、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等性質的直接認識!   由于人造事物的產生就表示著它的生產過程的終結,因而對任何人造事物的新認識都是 且只能是來源于對它們的使用價值的耗用過程,而不可能是它們的生產過程。生產實踐,只 有作為對生產資料的耗用過程而言的時候,才有可能成為對它所耗用的生產資料的特性和優 缺點等客觀特性的認識來源!   又由于任何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活動,都是在耗用現有事物的基礎上,產生新形式的事 物,因而也都是耗用過程,所以,只有在這個意義上,只有在實踐過程也是耗用過程這一點 上,實踐才有可能成為它所耗用的現有事物──而不是作為它的目的和產物存在的要形成的 新事物──的特性的認識來源!   所以,從根本上說,人類對客觀世界的直接認識來源只有兩種:1、對事物的觀察分 析,這種方法主要是針對那些不能人為改變其形狀特性的認識對象,如對於地震、火山、天 文、地理等之科學考察一般就屬於這個範疇;2、對可以人為改變其形狀特性的事物的應 用、利用、使用、消費等耗用過程,如生活和生產資料、試驗所用的材料和對象等等。所 以,人的認識並不依賴於人的實踐,它與實踐並不存在相關性從而可以獨立于實踐之外,先 于實踐而產生和存在!也正由于認識相對於相對於實踐的這種獨立性,原始時代的人類才得以通過 對天然事物的利用、消費等耗用過程和觀察分析過程,逐步認識了客觀世界,然後基於這些 已得到並已積累到一定發展水平和深度的認識採取行動製造勞動工具等──由此從無到有地 創造出了人類的實踐活動,逐步發明創造出客觀世界原不存在的如茅草屋、飛機、長城、法 律、國家等一系列人造事物來!   所以,實踐,從根本上講,只是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達到一定階段和高度之後的產物 和在已有認識指導下的人類活動,而不可能是人類認識的發源地!那麼實踐對於人類到底都 有哪些作用和貢獻呢?   四、實踐的作用   實踐作為人類為實現一定目的而採取的行動,其最重要的作用當然就是以其最終結果使 人類的目的從觀念變成了現實,從而滿足了人類的生存私生活等各種需要。如物質生活資料 的生產實踐,在今天已成為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沒有生產實踐,則地球上的六十余億人口 將所剩無幾!但實踐的作用並不僅限於此。   若不考慮實踐也是耗用過程的性質,則實踐就不再是人的認識的來源之一,而只是利用 人類對客觀世界的已有認識──知識去實現人類的目的的過程和活動而已。事實上,也只有 這一點才是實踐的真正用途和本質:它是人類所掌握的知識和科學技術得以應用和轉化為現 實效果的唯一途徑和過程!因此,人類社會到今天為止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來的一切發 展和進步都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產物!如果沒有實踐,那麼這一切進步都將煙消雲散,都將成 為虛無飄渺的空中樓閣,人類的生活到今天為止也只能和自己的近親類人猿差不多!   所以,除了科學考察和試驗這種以獲得知識為目的的實踐之外,實踐作為利用人的既有 知識的過程,只有當這種知識是錯誤的從而導致實踐失敗的時候,它才能提出新問題,才能 為科學試驗提出新課題,而解決這種問題的過程往往也就構成了一種新的科學試驗過程,並 由此而成為新認識和新知識的來源!而由這個原理,我們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失敗是成功 之母"的成語的深刻含義。   若實踐利用的知識沒有錯誤,則一切都會按部就班的發展下去,直到實踐活動終結,實 現預期目的,產生預期結果為止,什麼新的認識也不會產生!所以,除科學考察和試驗之外 的實踐作為人的認識的來源的性質,只是它的一個附屬性質,是與它的目的無關的副產品, 且只有當實踐失敗時才有可能產生!而它所能獲得的認識也僅限於它所耗用的對象的特性, 與作為其目的存在的實踐結束時的產物和對象的特性的認識無關!   而也正是實踐是利用人的已有認識的活動這一性質,使得實踐具有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作 用,就是它可以檢驗指導實踐的已有認識是否正確,是否真理:實踐活動成功了,實現了人 的預期目的,則表明指導實踐的認識是正確的從而是真理,反之就是錯誤的!   我們前面已經說過,實踐的兩個前提條件是:1、作為實踐目的存在的實踐所要產生的 結果或對象,2、使這個觀念上的對象現實化所需要的知識,也就是實現目的所必需的對客 觀世界的已有認識或已掌握的科學技術。所以,實踐所能檢驗的認識正是屬於條件2、中的 人的已有知識,而條件1、中的結果則正是判斷實踐成功與否的標準!這樣,用於指導實踐 的已有認識是否正確從而是否真理的問題,就成了一個非常簡單的判別題:只要看看實踐的 結果即可一目了然!那麼,實踐是否可以檢驗人類已有的一切認識的真理性,從而可以成為 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呢?   我們生存的宇宙中存在著許多客觀事物,對於這些事物,人類只能通過自己的認識機能 去觀察、分析和把握它們的運動和變化規律,而人類的行為和活動對它們的影響和作用等於 零,不可能給它們留下任何足以使它們的運動規律發生變化的痕跡。如天體運行、火山爆 發、地震等一系列與人的行為和意志無關的事物就是這樣!   用數學的觀念來精確分析,我們以人類能夠通過認識機能認識到的事物為元素組成一個 集合S=﹛x︱x=人類能認識到的事物﹜,而以人類的活動能夠作用和影響到的事物為元 素組成另一個集合A=﹛a︱a=能受人類活動影響的事物﹜,由于到目前為止,人類的足 跡仍局限于地球及其衛星月球的範圍內,顯然集合S中的元素個數──基數要遠大於集合A 的基數,或者說,集合A只是集合S的一個子集!   實踐作為人類改造客觀世界的有意識的活動,只是人類的多種活動之一,因而所能作用 和影響到的事物則更是十分有限的。我們以能受其影響和作用的事物為元素組成集合P= ﹛p︱p=能受人類實踐影響的事物﹜,則P只能是集合A的一個子集。   S、A、P三集間的關係是P<A<S,那麼,與人的活動無關但人類可以認識到的客 觀事物可以組成一集W=S-A=﹛w︱w=與人的活動無關但人可以認識到的事物﹜,則 W<S,但W與A、P無關,那麼對於如天體運行這類只屬於集W和S的元素的相關理論, 如何檢驗它們的真理性呢?又如何用對天體運行等元素之影響和作用等於零的人類實踐去檢 驗這些理論的真偽呢?   很顯然,到目前為止,人類除了探測、觀測等靜觀其變,等待其自行運動發展的結果來 檢驗這些理論,給出這些理論正確與否的答案以外,沒有任何其他辦法可想。所以,檢驗集 合W中元素的運動發展理論的真理性的方法,到目前為止只能是時間,且在可以預見到的未 來時間內,實踐在這里都沒有任何事情可做,因為它們與人類存在與否以及人類的任何活動 都無關!   所以,實踐,就其作為人類的活動之一和檢驗人的已有認識的真理性的方法而言,只是 在人類的實踐活動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才有效用,因而其範圍是十分有限的,而不可能是萬能 的!至於"唯一標準"之說,那也就更不用提了,純屬無稽之談!              1979.12.16 初稿              1999.10.20 定稿 注釋:   1、《毛澤東選集》第一卷292頁,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二版。《馬克思恩格斯 選集》第一卷19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一版。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17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一版。   3、《資本論》165-166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第一版。   4、《論意識的反作用及目的和手段之間的關係》,yi_wen.home.chinaren.com   5、見《列寧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4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