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馬克思錯了──"生產中心論"批判之一            亦  文      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海上正風起雲湧,改革開放的大洶湧潮澎湃,一浪高 過一浪,成千上萬勇於改革的弄潮兒正在推波助瀾,把古老的中華民族的航船推向現代化的 高峰;我國改革開放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舉世矚目,為全世界所稱道;而"一聲炮響,給我們 送來了馬克思主義"的十月革命的偉大成就──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以及東歐 的社會主義兄弟國家都已發生並經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使曾遍布全球的社會主義陣營不復 存在;......   面對這一切事實,任何一個社會工作者,甚至任何一個曾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生活了幾十 年的普通人都會想到和提出,至少應該想到和提出這麼一個簡單問題:這一切是怎麼回事? 是因為我們未能在實踐中不折不扣地貫徹馬克思主義從而導致了今天的結果呢,還是馬克思 的社會發展學說本身存在原則性錯誤而被實踐把這個錯誤証明、檢驗了出來呢?   因為,對任何一種被承認為"真理"而付諸實踐卻沒有得到預期結果的學說來說,只存 在兩種可能:要麼就是沒有完全按照學說去做,要麼就是完全照學說做了而學說本身卻有錯 誤,根本不存在第三條路可走。   在歷史的車輪已進入二十世紀最後十年的今天,應是到了可以正面回答這個也許曾被一 些人視為大不敬的問題的時候了,也是可以徹底結束那些姓"社"還是姓"資"等無謂之爭 而使每個人把全付精力投入現代化建設的時候了。   把我十七年學習、思考和研究這個問題的全部答案凝結起來,也很簡單,就是短短的六 個字:是馬克思錯了。   但是,要把這短短的六個字剝繭抽絲、滴水不漏地徹底講清楚,那卻不是本文所能完成 的任務。因為它雖只是六個字,但面對的卻是被尊之為"科學"的浩如煙海的數十卷雄文, 是由這數十卷用嚴密邏輯精心編制而成並花費了馬、恩畢生精力和心血的雄文所築成的一座 結構嚴謹的宏偉建築。要想把這樣一座籠罩在"真理"與"科學"的光環中的建築逐磚逐瓦 地拆解、剖析清楚,那事實上也就是在構築另一座同等規模的建築,要在這樣一篇短文中實 現這一點的可能性也就可想而知了。   但幸運的是我們知道客觀上還存在有一條對拆解任何一座建築都適用的捷徑,那就是: 再宏偉的建築也都是建立在基礎之上的,所以,只要我們拆解了它的基礎,就可以使它土崩 瓦解,也就相當於拆解了這座建築。   馬克思的社會發展學說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之上的呢?   馬克思指出:"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 轉移的關係,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係。這些生產關係的總 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 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1〕。   所以,馬克思是通過"把社會關係歸結于生產關係,把生產關係歸結于生產力的高度" 〔2〕而把人類社會形態的發展過程歸結為與人類意志無關的"自然歷史過程"〔3〕的。 並正是通過這種歸結,使馬克思確立了"社會生產"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基礎性和決定 性作用的地位,然後在這個地位的基礎上建立起他的社會發展學說的宏偉大廈。   所以,恩格斯說:"唯物主義歷史觀從下述原理出發:生產以及隨生產而來的產品交換 是一切社會制度的基礎;在每個歷史地出現的社會中,產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隨的社會劃分 為階級或等級,是由生產什麼、怎樣生產以及怎樣交換產品來決定的"〔4〕。   "社會生產"為什麼會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呢?   馬、恩對這一問題有非常明確的回答:"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 人的存在"〔5〕,沒有人當然無從談起人類社會的一切。而"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 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 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6〕。   這一以人類生存前提條件為出發點的結論,是有史以來第一次給出可以經驗確定的人類 社會發展的現實基礎和起點。所以,恩格斯為之歡呼:"歷史破天荒第一次被安置在它的真 正基礎上;一個很明顯而以前完全被忽略的事實,即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就是說 首先必須勞動,然後才能爭取統治,從事政治、宗教和哲學等等,──這一很明顯的事實 在歷史上應有的權威此時終於被承認了"〔7〕。   但也正是這一回答,使我們產生了疑問。為了能夠確切說明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先把 "社會生產"或"勞動"的定義搞清楚。   馬、恩所說的"社會生產"或"勞動",其含義是十分明確的,即指人類為獲取物質生 活資料而進行的生產活動。這種生產顯然至少要包括三種要素:   1.生產者;2.生產工具;3.生產對象,同時也是消費對象或生活資料。   所以,這種通過自己"所作出的改變來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來支配自然界" 〔8〕的生產活動只有人類才會,其它動物包括人類的近親──現代類人猿都無能進行這種 生產,這是一個顯然的事實。   但是,這樣一來,就產生了一個新問題:那麼包括現代類人猿等動物和"我們的猿類祖 先"〔9〕在內的沒有"社會生產"或"勞動"的動物是怎樣生活的呢?   這就又給我們引出了另一類生活資料:天然生活資料,即與任何動物的活動都無必然聯 繫的那些天然生產的生活資料,如野果、野菜、野生五谷等。所以,這個事實告訴我們:客 觀上還存在一種與馬、恩所說的"社會生產"或"勞動"所不同的生產──天然生產。為了 區分,我們不妨相對地把馬、恩所說的有生產者、生產工具和生產對象的"社會生產"或 "勞動"稱為人工生產。   很顯然,人工生產只是自然發展史上近期才產生的事情,並且是從天然生產脫胎發展出 來的,而天然生產的歷史則要久遠得多,從地球上有生物開始,可以說天然生產就已經產生 和存在了。   這兩種生產的對象、品種、品質等雖有很大差別,但現實告訴我們,他們的基本效果卻 是相同的:都可以生產出物質生活資料。   我們之所以提出"天然生產"這個每個人都可以感覺到的事實,目的是要說明這樣一個 問題:要生活就必須要有生活資料,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但卻不一定必須要首先進行物質 生活資料的生產或曰"首先必須勞動"。因為事實告訴我們,不用說"我們的猿類祖先", 就是現代野生動物如類人猿等,也都沒有勞動,但仍獲得了生活資料而生活了下來。   並且,如果沒有作為生產主體的勞動者或生產者的預先存在,任何"社會生產"或"勞 動"都根本無從談起,那麼"社會生產"或"勞動"又怎麼能成為人類存在的前提條件呢?   所以,如果我們不限定任何條件,那麼"社會生產"或"勞動"並不能無條件地構成為 "有生命的個人"存在或生活的前提,從而也就不能無條件地構成為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 起點和基礎。當然,這並不妨礙在一定條件下,"社會生產"或"勞動"有可能成為人類生 活的前提。但馬、恩並沒有限定任何條件,因此,他們的結論也就不能成立,不具有無條件 的一般性。   所以,如果馬克思是把他的社會發展學說建立在生活上面而不是一下子跳過了生活直接 過渡到生產上面,那麼就一切都無懈可擊了。但正因為他沒有這樣做,使得他不但直接造成 了理論上的原則錯誤,而且使後來在這個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的實踐活動誤入歧途,給人類社 會發展進程帶來了巨大的副作用和危害。因為是從生活還是從生產出發,所得到的結論是完 全不同的。為進一步說明這一點,下面我們不妨討論幾個具體問題。   既然人類是"為了生活",為了獲得"吃、喝、住、穿"所必需的生活資料而勞動或進 行社會生產,而不是為生產而生產,那麼獲取生活資料就是這種勞動或生產的目的,而任何 勞動或生產對人類而言都只不過是達到這種獲取生活資料的目的的手段和工具。   所以,就象人類的祖先曾經逐步用人工生產取代天然生產來更好地獲取生活資料一樣, 手段和工具作為可以替換和優選的東西,如果條件成熟,如果客觀上存在別的更好的工具和 手段能取代人工生產而使人類達到同樣的目的,那麼人類必然會毫不猶豫地採用這種新工具 或新手段。這也是一個顯然的事實。   但僅僅是這種手段的可替換性和優選性就已足以使我們產生一種悲喜參半的感覺了。因 為它既使我們看到了黑暗,也使我們看到了光明。   所謂黑暗,那就是當人工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上,人工生產的生活資料除了維持生產 者自身的生存之外還有剩餘,從而在客觀上為一部分人提供了比通過從事人工生產更好的獲 取生活資料的途徑或曰提供了寄生可能性時,必然會產生出一部分人利用種種可以取代人工 生產的手段不勞而獲,壓迫和剝削另一部分人來獲取生活資料的寄生現象,造成盜竊、搶 劫、殺人越貨、壓迫、反抗、階級、國家、戰爭、革命等等無數悲歡離合的人間悲喜劇。   而所謂光明,則是指這樣一件事實:   人類在歷史上曾為了擺脫不受人類控制的天然生產的束縛而依靠自己掌握的原始技術製 造石器,逐步走上了用人工生產取代天然生產,自己生產自身所需的生活資料從而自己掌握 自己的命運的道路,但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的程度顯然是與人類所掌握的科學技術的高度成 正比的。   所以,當人類掌握的科學技術從原始的石器製造發展到相當的高度,就象我們今天在科 幻影片中看到的那樣,人類可用機器人代替自身從事自己所不願從事的一切工作,使物質生 活資料的生產能夠實現全面自動化,在更高一級上實現天然生產──可完全被人類控制的自 動化天然生產,使人類可用這種高級天然生產為手段完全取代人工生產來達到獲取生活資料 的目的,從而完成否定之否定的發展過程時,壓迫和剝削等寄生行為才會因失去了目的而成 為多餘,盜竊、搶劫、殺人越貨、壓迫、反抗、階級、國家、戰爭、革命等等伴隨物也才會 徹底消聲匿跡,由此引起的人間舞台上的無數悲歡離合的人間悲喜劇也才會徹底落下帷幕, 人類也才能真正完成從必然王國──原始天然生產時代到自由王國──高級天然生產時代的 飛躍。而努力實現這一點,也正是人工生產時代的人類的無可推卸的歷史使命。   現在,我們不妨再來探討一下"生產關係"這個概念。因為這個概念在馬克思的社會發 展學說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生產關係總合起來就構成為所謂社會關係,構成為所謂社 會"〔10〕。但從我們上面的討論中可知,這種"生產關係"既不可能存在于原始天然生 產時代,也不可能存在于高級天然生產時代。因為那時既沒有人工生產,當然也就不會有什 麼"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所發生的"生產關係"了。所以,所謂的"生產關 系",充其量也只能是伴隨人工生產時代的到來而產生,又伴隨人工生產時代的消亡而消亡 的一種與人工生產有關、以人工生產為目的而發生的階段性關係,根本不可能是人類社會發 展過程中的最基本關係。人類社會中的最基本關係只能是那些由于人類自身的生存、繁衍和 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的生存私生活關係的總和。也只有這些關係,才能與人類相伴始終。   所以,把某種階段性的關係作為研究人類社會的出發點,作為自己人類社會發展學說的 基石,並進一步把它的總和概括為人類"社會的經濟結構"和"現實基礎",概括為社會關 系和社會,那就不可能不得出與事實不符的錯誤結論。   總之,堅冰已經打破,曙光就在前頭。我國的改革開放,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 事實上都早已從實踐上突破了馬克思主義的框框,早已用實踐証明:"現存的生產關係或財 產關係"〔11〕是可以由人的意志改變的,它們與生產力的發展高度之間的聯繫也並非不 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所以,剩下的問題,只是如何實事求是地把實踐上升為理論而已。相信 這一天的到來已是為時不遠了。           一九九三年三月七日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卷第82頁   2、《列寧選集》第一卷98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卷第208頁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卷第304頁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卷第24頁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卷第32頁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卷第41頁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卷第517頁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卷第510頁    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卷第363頁  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卷第8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