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意識的反作用及目的和手段之間的關係                  ──兼評馬克思的社會發展學說                            亦文                            ZWLSOHU@SOHU.COM ﹝提要﹞ 由人的生理結構所決定:1、正常人的一切行為都是意識指導下的有目的的行 為;2、獲取生活資料維持生存和改善生活的目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   基於這兩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基本事實或必然性規律,本文揭示了如下原理:   1、檢驗真理的方法有兩個而不是一個;   2、人造事物發展進程的測不准原理;   3、生產資料公有制不能消除剝削的原因;   4、無產者階級沒有革命的原因;   5、馬克思時代的資本主義制度已經滅亡了,取而代之的是社會福利主義制度;   6、生產關係是個錯誤概念,生產活動不是決定人類社會中一切事物的決定性因素,人 生產活動只存在于人類歷史的一定發展階段;   7、生產資料公有制相相對於對於私有制而言,沒有任何優點可言的原因;   8、在生產資料公有制下不能建成完整有效的市場經濟體系的原理;   9、馬克思的社會發展學說是建立在本末倒置基礎上的錯誤學說,生產資料公有制下全 社會有計劃按比例發展的大生產和按勞分配之經濟體系只是他的錯誤學說帶來的幻想,貫徹 其學說的社會主義實踐所能實現的只是一種本末倒置的畸形經濟體系:社會總計劃脫離、制 約和消滅社會需求,平均主義分配,生產與其目的相脫節從而缺乏發展動力和活力的短缺經 濟體系;  10、社會福利主義經濟制度是目前科學發展水平下所能實現的最佳社會經濟制度等。  ﹝關鍵詞﹞意識 目的 手段 人造事物 實踐 所有制 真理 生活關係 不勞而獲                   摸著石頭過河的日子可以休矣──作者題記   如果舉目四望,則周圍形形色色的各種事物就會映入你的眼簾:大地、行人、動物、植 物、車輛、飛機、藍天白雲、宇宙、文化藝術、人類社會等等,這些可以作用於人的感官、 引發人的感覺的各種客觀事物的總和,就構成了哲學範疇上的客觀存在或曰存在。   如果我們再稍進一步分析一下這些客觀存在著的事物的性質,不難發現,以是否人類行 為的產物為標準,這些客觀事物又可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與人的行為無關,或者說沒有人類它們也照樣存在的客觀事物,如大山、大海、 地球、宇宙、恐龍、熊貓、樹木、農作物種類等等,我們稱之為天然事物,相應地,這類事 物的總和我們稱之為天然存在;   另一類是與人的行為有關,或者說,沒有人類的存在和創造,就不會有它們的產生和存 在的客觀事物,如萬里長城、汽車、衛星、樓房、文化藝術、人類社會形態等等,我們稱之 為人造事物,相應地,我們把這類事物的總和稱之為人造存在。   那麼,人類又是如何創造出這些人造事物的呢?由于正常人的一切行為都是在大腦的指 揮下完成的,都是有意識的行為,所以,這就不可避免的牽涉到指導人的一切行為的人的意 識的產生和作用問題。 一、人造事物的來源   人的意識是從哪里來的?通過對人自身的生理機能和行為過程的分析可以知道,人類的 感覺器官是人類與自身之外的客觀事物發生聯繫的唯一渠道,人正是通過自身的感官對客觀 事物的感覺,形成了對客觀事物的外部特性、狀態、表象等外部現象之感性認識,再利用人 腦的特有機能,通過概念、推理、判斷等思維過程,形成對客觀事物的內部特性、內在聯 系、矛盾、規律等內部本質的理性認識,最終形成了囊括感性和理性兩種認識在內的人對客 觀事物的外部現象和內部本質的綜合性認識──觀念、思想、理論等等,這種囊括感性和理 性兩種認識的觀念、思想、理論等之總和,就構成了人的意識。所以,唯物主義認為,人的 意識作為人腦特有機能的產物,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的最高級表現形式。   隨著意識的產生和存在,人類又由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需要所產生的目的所驅動,通過在 這種已經形成的意識的指導下的行動──實踐活動,反作用于客觀事物,改造客觀事物或創 造出新的客觀事物,使之符合于自己預定的目的和需要,從而形成了人類改造客觀世界的過 程,也即意識反作用于存在的過程,而這個過程顯然也就是各種人造事物的產生過程。所 以,各種人造事物,無論其是否符合人的預定目的──事與願違、歪打正著的事情也是經常 發生的,都是人在已有意識的指導下的行動──實踐活動的產物,或者通俗地說,是先想出 來,然後才做出來的結果,也因此不但必然要而且只能是隨著人的意識的不斷變化和發展而 變化和發展:沒有想到要做什麼,自然也就不會有行動,行動的結果當然更無從談起了! 二、檢驗真理的兩種方法   既然意識是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那麼客觀上就有一個這種反映是否準確的問題,也即 這種反映是否與被反映的存在保持一致、是否正確、是否真理的問題。如何解答這個問題 呢?用什麼方法可以得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呢?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已經存在于問題之中了,即從意識能否與存在保持一致中取得答 案:根據已有意識的推論結果能否與客觀事物的實際發展結果相一致,這是判斷意識是否正 確、是否真實反映了客觀存在從而是否真理的唯一標準。如根據理論推斷,1999年8月18日 會有十字連星出現,到時它如期出現,那就証明這個理論與客觀存在相一致從而是真理;根 本就沒哪回事,那這理論就是謬誤。又比如有人根據自己分析研究得出的永動機理論造永動 機,但事與願違,始終造不出來,這就証明了他的想法或理論與客觀存在不相一致,因而是 錯誤的。而這兩個實例,也給我們指出了檢驗意識與存在的一致性或曰檢驗真理的兩種方 法:   一種是被動的方法,即靜觀客觀事物的發展結果是否與根據已有意識的推斷結果相一 致,由時間証明一切。如十字連星一例即是如此,天氣、地震預報等也屬此範圍。對於各種 人類行為對其無能為力從而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事物的發展進程的認識、理論等之檢 驗,只能適用此法。我們把這種方法簡稱為時間法。   另一種則是主動的方法,即人們在已有意識的指導下,通過實踐或科學實驗主動地去改 造客觀事物,並用這種改造的結果來檢驗這種意識與存在的一致性:結果與預期推斷相一 致,造出了預期的人造事物,則表明此意識與存在是一致的,因而此理論為真理,否則就是 謬誤,至少是部分謬誤。在能夠被人類行為所影響、所改變的事物的範圍之內,或者說在可 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事物範圍內,顯然都可使用此方法。我們把這種方法簡稱為實踐法。   因此,按照"實踐是人類改造客觀世界的有意識的活動"的定義,以能否以人的意志為 轉移作標準,檢驗真理的方法可分為兩種:一是時間,二是實踐。到目前為止,在時間法適 用的範圍內,實踐法基本上仍是無能為力的。所以,在這個意義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 一標準"的命題就是不完整、不正確的,或曰只是部分正確。 三、人造事物發展進程的測不准原理   作為人類改造客觀世界的產物,各種人造事物的發展進程是否有規律可言,從而人類可 以據此規律預測它們的未來發展進程呢?由于人造事物都是意識的反作用──實踐活動的產 物,只能隨著意識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想不到的東西當然無從談起造,所以,這個問 題事實上也就是人的意識的變化發展過程是否具有規律性從而具有可預測性的問題。   分析人的行為可知,人的意識的來源有兩個渠道,一是直接認識,即自身直接反映客觀 存在的結果;二是間接認識,即通過某種媒介學來的結果。由于許多直接認識如許多重大發 明、發現、定理、理論等的產生,需要特殊的智力、環境、物質、試驗設備等客觀條件,不 是一般人所能具備的,所以,絕大多數的人的意識,都是來源于間接認識。從小學到大學的 學習,成人教育,工作以後的繼續深造等等,都是這種間接認識的來源渠道。也因此,絕大 多數人的思想意識和世界觀都是受教育──接受間接認識的結果,而不是自己靠直接認識自 然形成的。而這也就是說,人的意識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可以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而改變:除 了由直接認識影響和改變之外,利用適當的傳播間接認識的媒介,也可以改變人的意識,進 而改變這種意識指導下的行動──實踐,最終達到改變相應的人造事物的結果。當然,由于 人的直接認識來源于自身的感受,其對人自身的影響力遠大於間接認識,所以,當這兩種認 識相矛盾時,間接認識往往退避三舍,甘拜下風。所以,十年教育對人的意識的影響和改 變,往往毀于一旦而抵不住一件事實的影響和作用,就是這個原因。   由于正確的預測是依據相應的規律而做出的推論,所以它是一種直接認識。對於沒有意 識能力的被測對象而言,這種人的認識當然無任何作用可言,所以一切都會照常發展,最後 使正確的預測變成現實。如上述的十字連星、地震預報等都屬此類。但對於具有意識能力的 人類而言,事情就完全不同了:由于意識的可塑性,一旦這種預測發表出來,就成了可以改 變人的意識的間接認識來源,從而就能改變人的意識和這意識指導下的實踐以及實踐結 果──人造事物,並由此使得本來正確的預測失靈!又由于趨利避害求生存是包括人類在內 的一切生物的本能,所以如果預測對被測對象不利,它就會根據預測的原理想辦法趨利避 害,就會使事情產生完全相反的變化,使預測完全落空!就像一個人黑夜走在一條前面有個 陷阱的路上,如果沒有人預測什麼,則他因為不知前面有陷阱而一定會掉下去,但若有人公 開指出陷阱並預測他會掉下去,則由于意識的可塑性和反作用,那他反而能避開陷阱,不會 掉下去而使預測失靈。但如是一頭驢,則不論預測與否,它都會掉下去而使預測變成現實。   所以,對於有意識能力的人類而言,只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事物的發展進程是可預 測的,而對於那些人能造出來,也就能改變或毀滅的意識反作用的產物──人造事物,由于 預測行為本身就能改變被測對象而使預測失靈,且預測越準確,改變和失靈的可能性就越 大,從而相當於使此種預測成了一種自我泄密、自願失靈的行為,因此,在這個意義上,人 的意識及其反作用的產物──人造事物的發展進程就是測不准或曰不可測的。這也就是大家 都感覺到社會科學範圍內的數學模型、預測公式等等不大管用,且越公開越不管用的原因所 在。像股市等金融市場中那麼多的測市公式,但從未有人根據這些公式取得了完全成功,行為范其 根本原因也在這里。也正是這一原理告訴我們,在人類行為範圍內如商業、戰爭等,要取得 成功,保守機密具有生死攸關的作用。   人類發展史上,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具有划時代的意義,因為從這里開始,人類社會發展 過程的客觀規律終於被初步揭示出來而成為一門科學。馬克思在他的巨著"資本論"中,詳 細解剖了他所處時代的資本主義制度的肌理和致命弊病,不但揭示了資本增值的秘密──剩 余價值理論,而且揭示了當時的資本主義制度必然造成貧困和財富的兩極分化的積累的原 理,從而得出了由這個私有制度的肌理所決定,終將使隊伍不斷膨脹的無產階級無法生存下 去因而無產階級必然革命的結論,並據此預言資本主義制度必然滅亡!   但人類歷史的實際發展進程並沒有使他的預言變成現實,原因何在呢?是馬克思的預言 錯了嗎?並非如此,而正是由于馬克思的理論準確揭示了當時資本主義制度的"陷阱"所 在,使人們認清了這個陷阱可能造成的嚴重結果,改變了思想意識,再通過意識的反作用, 逐步探索出了改革辦法──改變社會產品的分配方式,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一整套社會福利制 度作為改革措施而填平了這個陷阱,改變了馬克思時代原有意義上的資本主義制度,發展出 了一種新型的我們不妨稱之為社會福利主義的制度,有了新的生命力,這才使馬克思的預言 落空。所以,在這個意義上,正是馬克思的預言的泄密作用改變了事物的發展進程才使他的 預言失靈,而並非他的預言原本有錯!如果沒有他的預言的燈塔指示作用,也沒有後來者的 改革,那麼當時的資本主義制度沿原有機制和條件運行下去,是不可能解決不斷加劇的貧困 和財富的兩極分化過程從而無法避免滅亡的命運的!當然,馬克思沒有認識到客觀上存在著 改革的可能性和條件,從而沒有認識到這種無產階級革命的必然性是有條件的,因而可依條 件的變化而改變和熄滅,不能不說是他的理論存在漏洞和錯誤的實証之一!   從另一個角度講,也可以說,馬克思的預言事實上已經部分兌現了,因為通過改革產生 的社會福利主義制度,與他那個時代的資本主義制度已有了本質區別,已不能以同一種制度 相對待。只是這種改革就像中國今天的改革一樣,是通過和平漸進方式實現的,而不是他所 預言的無產階級暴力革命而已!   那麼無產階級暴力革命為什麼沒有發生?這種和平改革又是如何實現的呢?為什麼說前 後兩種制度已有本質區別了呢?要回答這些問題,就不能不提目的和手段的性質及其之間的 關係的問題。 四、目的和手段的性質及關係   分析人的行為可知,由于正常人的一切行動都是在大腦的控制之下進行的,所以人的一 切行動都是有目的的,都是目的支配下的行動,而行動,則是實現這些目的的手段和過程而 已。所以,目的以及實現此目的的手段,這是貫穿于正常人的一切行動中的兩個基本要素。 人的最基本的目的如獲取生活資料維持生存和改善生活等,是由人自身的生理需要引起的, 因而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而手段作為人類為實現目的而採取的行動,當然是為目的服 務的,從而是目的派生出來的事物──沒有目的,也就無從談起手段,反之卻不成立。因 此,在目的與手段的關係當中,目的當然是處於決定性、支配性因素的地位,而手段則要隨 目的的需要而變化,處於被決定、被支配因素地位,並具有不確定性和不唯一性的性質:由 于趨利避害是生物界共有的生存本能,所以若多種可用手段並存時,最容易達到目的的那個 最優手段必然會被優先選用;如果又產生了更簡單、更有效的更優越手段能達到同一目的 時,則原有手段就會被其取而代之!當然,若客觀上只存在唯一一種手段時,那就沒有選擇 的餘地了,而客觀上不存在或暫不存在實現手段的目的,就是我們所謂的幻想、預期和現實 中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信仰了!   1、實踐的基本性質   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目的是為了改造客觀世界,使之更適合于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而要按人類的目的改造客觀世界,客觀上只存在一種途徑,就是通過人類自身在認識客觀世 界之後的改造行動──意識指導下的實踐才能實現。所以,意識的反作用──意識指導下的 實踐,就是人類實現改造客觀世界的目的的唯一手段,而實踐的結果:符合人的預定目的的 各種人造事物,才是人類所追求的目標以及認識、改造客觀世界的目的!至於實踐過程本 身,只是人類為了達到預期目的而必須使用的手段而已!因此,實踐作為意識指導下的活 動,作為人類為了達到一定的目的而採取的行動和手段,目的性和有意識性就是它的兩個最 基本的性質!   2、獲取生活資料的兩種基本手段   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由于生產活動的最基本要素是人工勞動力,所以更準確一點 講,應叫做物資生活資料的人工生產活動),被馬克思看作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決 定其他一切因素如消費、生活關係等等之決定性因素,人類社會的最基本關係因此也成了生 產關係,而構成生產關係的最基本要素是生產資料所有制等等〔1〕。事實是否如此呢?   人工生產發展到今天,在世界上大多數地區和國家,都已成為社會化的大生產。從實踐 的目的性可知,生產雖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但仍是人類為達到一定目的──獲取生活 資料以維持生存和改善生活而採取的手段,其作為手段的作用與其他實踐活動並沒有什麼區 別!   取得生活資料這個目的,是人體生理需要這個客觀存在所引出的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 為轉移的必然性事物,而實現這個目的的手段,客觀上都有那些呢?   如果我們站在全社會甚至全人類的高度綜合來看這個社會大生產和社會生活的循環過 程,那麼它可以劃分為如下三個子過程:   一、生活資料的生產過程,二、生活資料的分配過程,三、生活資料的消費過程。   在這三個過程中,對於每個人而言,只有過程三是必須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因 此,對每個人來講,存在的唯一需要從而也是唯一目的,就是用什麼手段從過程一或二中得 到生存必須的生活資料的問題,過程一和二中的工作與他沒有必然性聯繫,有條件的話,他 完全可以置之度外,所以,客觀上就存在著不勞而獲的可能性!   2.1 勞動而得   直接參與生產過程也即過程一(當然包括腦力、體力、管理等各種社會分工及進一步的 子過程在內),然後自給自足或按勞取酬當然是獲得生活資料的手段之一,但這到目前為止 如種地、做工、上班等,仍是一件日復一日、不得不作的辛苦工作和束縛人的行動自由的枷 鎖。並且,由于生產過程如冶煉、種地等有其自身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和技術要 求,並非人想怎麼干就可以怎麼干的,因而產品的產量是與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深度以及由 此而來的掌握的科學技術的發展高度相一致的,也並非人可以隨心所欲的想產多少就是多 少,只能隨著認識深化而來的科學技術的發展而逐步增加。如糧食畝產、年鋼產量等等無一 例外。趨利避害、追求優越是人的生理本能,那麼客觀上是否存在比參與生產更簡單、更有 效、所獲更多從而更優越的替代手段,使人們可以避免辛苦、打破枷鎖、不參與生產過程不 勞而獲呢?在現階段這種手段顯然是存在的!   2.2 不勞而獲   一個明擺著的手段就是用適當的辦法控制住生產過程從而控制它的產品,這樣就可以實 現不參與生產而只獲取產品的目的。如何控制呢?由于沒有生產資料或人工勞動力這兩個生 產要素之一就無法進行人工生產,因而通過控制生產資料或勞動力來控制生產過程顯然就是 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這樣,占有生產資料或勞動力,也即生產資料所有制和勞動力所有 制的問題,就應運派生出來了!   由于生產過程如冶煉、種地等過程有其自身運作的客觀規律和技術要求,並不會因生產 要素所有制的改變而改變,因而與生產要素歸誰所有無關,所以,占有生產資料,其唯一作 用和目的就是獲得了一種能使自己不勞而控制、獲得生產過程的產品──生活資料的手段而 已,如占有土地的作用就是可以由此不勞而收得地租,或用其轉換成生活資料等,而不是為 了耕種或改變耕種方式。   獲得生活資料是目的,占有生產資料是手段,這就是事情的本質。如果用其他辦法比如 法律、暴力等剝奪、排除了個人由此手段獲得生活資料的可能性,也就是說使其手段的作用 消失,那麼占有生產資料對個人而言顯然就毫無用處可言了。所以,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問 題,由其實際上的手段作用和實現的目的所決定,屬於產品分配過程的範疇,與生產過程無 關──冶煉決不會因生產資料公有、私有之間的互變而改變練法,該怎麼練還得怎麼練;糧 食該怎麼種還得怎麼種等等!   奴隸和奴隸制則是占有勞動力的產物。在確立了人權從而廢除了奴隸制的現代社會,作 為占有生產資料的對立面,無產者利用占有勞動力而控制生產過程,用怠工、罷工等方法爭 取多得一些產品份額,當然也屬於產品分配範疇,只是這是勞動所得,不屬於不勞而獲範疇 而已。   事實上,生產資料公有制所起到的作用也就是改革了產品分配方式這一點:用革命和法 律排除了利用占有生產資料為手段不勞而獲得產品的可能性,只保留了占有勞動力者勞動而 得的手段作用:按勞分配,不勞動者不得食!但同時又造成了一些新問題:生產資料公有制 的建立,造成了生產資料公有私生活資料私有這一新的公與私的對立和矛盾,由于公有生產 資料與個人的目的無直接關係從而對個人目的而言"毫無用處",所以"公家的東西"沒人 疼,公家的東西也就壞的快。又由于不勞而獲的客觀起因是無法用革命或法律排除的,且以 貨幣形態存在時之公有財富並無生產私生活資料的區別,因而又派生出了不勞而獲的新手 段──化公為私:公款吃喝、公款消費、公款請客、貪污挪用公款等等,以致許多公用服務 行業如醫院等一聽是公費,價格也要比自費高許多。一時間,只要姓公,立刻就成了唐僧 肉,不吃白不吃,吃了也白吃,只要有條件,人人都要吃,成為不勞而獲在新形勢下的新創 造,造成了新的社會弊病!   另一個主要手段就是通過稅收的方法直接作用于產品分配過程,形成產品再分配來實現 不勞而獲的目的。如封建帝王為自己的腐化生活征收的苛捐雜稅就屬此列。現代社會通過所 得稅、調節稅等等稅收,再發放生活最低保障金、失業補助金等,形成由社會統一調配的生 活資料再分配過程,使部分失去勞動能力或機會的人不勞而獲得生存必需的生活資料,也屬 此列,只是性質不同而已。   除了上述兩種主流方法以外,具有不勞而獲效用的手段客觀上還有很多,如也是通過再 分配過程達到同一目的的貪污盜竊、搶劫詐騙、化公為私等行為都是,它們因此也同時應運 而生了,構成了人類社會的種種社會弊病,因而被列為非法手段和行為,由法律明令禁止。 但由于不能去掉他們產生的客觀基礎,所以它們禁而不止,仍在花樣翻新,詭計百出,造成 一系列社會危害!   所以,以獲取生活資料為目的,參與社會生產、稅收調節、占有生產資料、化公為私、 貪污、盜竊、搶劫等等行為都是本質作用相同的能達到這同一目的的手段!只是以是否勞動 為標準,這些手段又分為性質不同的兩大類:勞動所得和不勞而獲。但無論是那類手段,終 究都是手段,終究不能改變其為目的服務的被決定、被支配地位的本質!多種手段同時存 在,追求比勞動所得更簡單、更省力從而更優越的不勞而獲的手段的現實,也正是手段由目 的所派生、所決定從而具有不確定性和不唯一性性質的現實表現。   3、生產活動的非決定因素本質,生產關係的概念錯誤,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   所以,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無論其多麼重要,仍是人類獲取生活資料的手段,仍 不能使其成為決定目的的決定性因素,仍不能脫離其為目的服務的被決定因素本質。而上面 所述也告訴我們,之所以會產生生產資料私有制,之所以會產生貪污盜竊等種種社會弊病, 也都是為了不勞而獲取生活資料,是為了逃避勞動生產,而不是為了生產。   所以,人類社會中的種種行為、現象和關係,包括勞動而得和不勞而獲以及由它們構成 的社會生活資料分配過程和產品分配方式,及由此造成的化公為私、搶劫盜竊、貪污腐敗等 社會弊病和一系列不平等、不合理社會現象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合作、對立、階級等關係 如有產者與無產者、勞動者與寄生者、作案者與受害者、化公為私分子、蛻化變質分子等 等,都是圍繞著如何更有效地獲取生活資料以更好地維持生存和提高生活水平這一不以人的 意志為轉移的必然性規律而發生和派生的,而不是圍繞著"社會生產"發生的,因而根本不 可能是什麼"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 的……生產關係"〔1〕。如一定要用一種概念和關係來表示這一切,那就只能是生存關係 或生活關係,而絕不可能是什麼生產關係!用生產關係的概念來概括與生產活動無關的這一 切社會基本關係,只能造成概念錯誤和混亂!   人們為了獲取生活資料以維持生存和提高生活水平而進行社會生產,由于勞動生產自身 的辛苦性、束縛性、產量有限度性等客觀性質,產生了不勞而獲的客觀需要,導致人們通過 勞動而得或不勞而獲兩種手段得到實現此目的的生活資料,並由此構成了生活資料的社會分 配過程和社會產品分配方式,產生了種種社會弊病和一系列不平等、不合理的社會現象,在 社會成員之間造成了合作、對立、階級等相互關係等,這就是現在我們每個社會成員都生活 在其中的社會經濟關係或曰生活關係!而這種生活關係的總和,也就是我們生存的現實社會 所立足的基礎或曰經濟基礎。   為使這種基礎能夠和平、有序、規範的存在並積極發展,平抑由于不勞而獲等行為引起 的混亂、破壞甚至戰爭等混亂局面,必須界定每個社會成員的行為規範,規定那些行為是允 許的,那些行為是禁止的,保護勞動等合理所得,打擊不允許的不勞而獲等破壞行為,因此 又派生出了以規範每個社會成員的行為為目的的法律、治安、打擊、保衛等制衡機制的客觀 需要,因此產生了立法、執法、警察、軍隊等等國家機構來完成這個使命,最終形成了所謂 的整個上層建築。這種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有機結合就形成了與我們生活的歷史階段相適 應的社會形態!而這也就是我們現在面前所看到的現階段人類世界中的一切!   4、無產者階級沒有革命的客觀原因   從上述的占有生產資料的作用和目的可知,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事實上只是使一種不 勞而獲的主流手段失去效用,其他不勞而獲的手段仍然存在從而不可能根絕不勞而獲;又由 于此舉並沒有去掉不勞而獲產生和存在的客觀基礎且又形成了新的公與私的對立和矛盾,因 而這種基礎又適應新形勢的需要,產生出了新的不勞而獲手段──化公為私!所以,僅僅實 行生產資料公有制,並不能消除不勞而獲,也因而不能改變社會生活的本質,不能解決根本 問題。因此,生產資料私有制時存在的社會弊病如貪污盜竊、殺人搶劫等等,公有制下照樣 也有,且引發了新的弊病:化公為私!   而也正是占有生產資料(生產資料私有制)只是產品分配領域內的不勞而獲的主要手段 之一,並不排除其他不勞而獲手段的產生和存在的性質,以及它作為人造事物的可改變性: 可以質變──私有變為公有,也可量變──繳納所得稅等而減少了所獲量或者說降低了在社 會總產品中的所占比例,使得客觀上存在了打破馬克思揭示出的貧困和財富兩極積累的原理 的可能性,使馬克思所謂的無產者階級革命的必然性變成了偶然性!而這也正是後來者所找 到的改革方法:利用不勞而獲的另一主要手段──稅收調節,減少了有產者的所得量,然後 以此為基礎建立社會福利制度作為改革措施完成了這一使命!   採取所得稅、調節稅等稅收的方法,直接作用于分配過程(這當然是針對有產者、有所 得者的量變措施),形成生活資料或其貨幣表現形式一次分配之後的二次集中,在此基礎 上,建立起一整套相對完整有力的失業補助、養老醫療補助、最低生活標準等社會福利保障 制度,使得失去勞動能力或機會的無產者,也能不勞而獲得必須的生活資料,且最低生活標 准隨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提高,使得無產者也能隨社會發展而不斷提高生活水平。這樣,馬克 思時代有產者靠占有生產資料不勞而獲,無產者靠出賣勞動力勞動而獲,但科學的發展使生 產過程自動化程度不斷提高,不斷減少對勞動力的需求,以致靠出賣勞動力所得維持生存的 無產者階級隊伍越來越龐大,收入卻因惡性競爭越來越低,無法獲得生存必須的生活資料維 持生存而必然走向革命,造成財富和貧困成正比的兩極積累的矛盾和弊病,終於在根本上得 到解決──無產者也可以不勞而獲,財富和貧困終於不再是成正比的兩極積累,而是開始向 成反比發展:財富越來越多,作為社會福利的最低生活標準也就越來越高,貧困越來越少, 最終將消滅貧困!   所以,正是馬克思時代以後的產品分配過程中的和平改革──建立相對完善有力的社會 福利保障制度,彌補了舊有資本主義制度的致命缺陷,使得貧困和財富的兩極分化積累原理 失效,無產者階級也能不勞而獲得起碼的生活保障並可隨著生產的發展不斷提高生活水平, 因而從客觀基礎上消除了無產者階級革命的需要和必然性,而這也就是馬克思預言失靈的根 本原因所在!社會福利主義制度也因此與舊有的資本主義制度之間產生了本質區別:以通過 稅收降低有產者在社會總產品分配中所占比例──量變為代價,從舊有的僅有產者可以不勞 而獲,改革為新的有產者和無產者都可以不勞而獲,使科學的進步帶來的生產能力的發展對 全社會的人都有利而不再是僅對有產者有利,從而為社會生產的進一步全面發展奠定了客觀 基礎,使舊有資本主義制度脫胎換骨成為一種新型的社會福利主義的經濟制度!這樣,隨著 科學的發展帶來的生產自動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人工勞動力的需求同時不斷減少,這個曾經 造成財富和貧困兩極分化積累的社會生產發展趨勢,已不再對整個社會的生存構成威脅,而 是成為推動整個社會發展的積極力量!在社會福利制度的保障下,人們已有更多的休閒時間 去從事自己所愛好的事情!所以,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時代不能容納這個生產發展趨勢的 資本主義制度已經滅亡了!   所以,不勞而獲,作為人類追求能比人工勞動更省力、更有效從而能更好地實現同一目 的的手段的產物,既是人類積極發展科學,不斷提高人工生產過程的自動化程度、減輕人工 勞動強度和減少人工勞動力的需求的動力,同時也是人類社會中種種缺陷、弊病與對立的源 泉,且只要人工生產還存在一天,它就不可能被根除。那麼客觀上是否存在人類一勞永逸的 根除它的弊病的可能性和途徑呢? 五、物質生活資料的人工生產活動的歷史性   從進化論或人類自身的發展史可知,人類或曰人類的祖先的生活方式,在相當長一段時 期內,必然與現代的大猩猩相類似〔3〕,也就是說,他們自己不會也用不著自己生產生活 資料,而是靠大自然天然生產的天然食物維持生存的。因而他們種群的大小、數量、生活地 點等等,也即他們的生存和發展也像今天的大猩猩一樣,要受天然食物的數量、質量、產地 等諸多因素的制約,也因此,他們的命運完全掌握在天然生產的手中,自己只能處於逆來順 受、完全任其擺佈的境地。如果自然條件發生了讓他們無法生存的巨變,他們的下場也只能 象恐龍一樣:滅絕!   要擺脫這種任其宰割的命運,就是要改變生活資料的來源,而當時客觀上存在的唯一可 能的替代來源就是自己生產自身所需的生活資料──總不能指望外星人大發慈悲。事實上, 人類的歷史也正是這樣發展的:從發明最簡單的勞動工具開始,人類終於創造出了自己生產 自身所需的生活資料的人工生產活動,開創了逐步打破天然生產的枷鎖、自己掌握自己命運 的新時代,人口也隨著人工生產能力的不斷發展和增強而源源不斷的增加。今天全世界的近 六十億人口以及遍布全地球的居住分布,是天然生產時期根本不可能發生和存在的事情,也 因此,今天的人類已不可能再退回到天然生產時代。而這也就是說,人類物質生活資料的人 生產活動,早已取代天然生產而成為今天的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條件。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沒有人工生產活動的現代人類會是個什麼樣子:由于天然生產仍舊 存在,所以人類可能不會滅絕,但除了非洲等少數熱帶地區以外,其他地區都會成為無人 區,近六十億人口恐怕也要縮減99%以上。而這也就告訴我們,人類發展到今天,不但未能 完全擺脫大自然的束縛──自然條件的巨變仍然能使人類滅絕,而且又增加了一個新的束 縛──人工生產:人們必須勞動才能生存下去,因而年復一年的簡單重複性勞動生產,就成 了人們不干也得干的沉重負擔、枷鎖和謀生手段。   擺脫束縛,爭取自由,是人的本能。就象人類曾為打破天然生產的枷鎖而開創了人工生 產時代一樣,雖然人類今天的發展水平仍不能使人類整體破除人工生產的束縛,但在一個人 的勞動生產能力養活自身已綽綽有餘的時代,比如今天,客觀上已為部分人擺脫這種束縛提 供了可能:自己不勞動,靠"其他手段"占有別人的剩餘勞動成果而寄生。   社會化的大生產和越來越細化的社會分工,各種各樣的社會總產品到每個消費者的分配 方式如各種計酬方式的並存,為"其他手段"的產生提供了種種方便。于是,占有瓜分生產 資料,苛捐雜稅,侵略掠奪、貪污腐敗、盜竊搶劫、營私舞弊、殺人越貨、化公為私、詐騙 潛逃等等其他手段應運而生,造成了一系列人類社會一定歷史階段中特有的社會弊病和災 難,而這些弊病的核心都是一個相同的目的──不勞而獲得財富。所以,只要人類的發展水 平達不到使人類整體擺脫人工生產的束縛的階段,則無論怎樣努力,這些社會弊病就會因為 具有客觀基礎而只能被控制、減少但不會完全消失,並且會花樣翻新,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產 生出相應的新品種來。那麼人類有否可能發展到整體擺脫人工生產的束縛的水平,實現全人 類的不勞而獲呢?   隨著人類掌握的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和提高,勞動生產過程的自動化程度也越來越 高,社會生產能力也日益增強,相應的社會物質財富也日益豐富,人們的休閒時間也越來越 多。正如大家所看到的那樣,人工生產活動的最關鍵要素──人工勞動力,正在從越來越多 的領域內被置換出來,取而代之的是自動化、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的機器或曰機器人,形成 了一種生產自動化程度日益提高,人工勞動力日益減少的客觀發展趨勢!而正是這個人工生 產的發展趨勢告訴我們,使人類整體從人工生產中解放出來的客觀可能性是存在的,因為這 個趨勢發展的最終結果,就是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使得生產過程完全自動化,人工勞動力相 應減少為零,從而由智能化的機器人取代了人類去從事勞動過程──凡是人類不願意從事的 工作都由機器人代勞!這樣,生產過程就再一次實現了天然化,把人工勞動力從生產勞動過 程中徹底解放出來,就使人類在完成從不需人工參與但也不受人控制的原始天然生產到必須 有人工勞動力參與的人工生產的第一次飛躍之後,再次完成了從人工生產到不需人工勞動力 的參與、卻完全受人控制的高級天然生產的第二次飛躍,使物資生活資料的生產過程完成了 一個否定之否定的完整發展過程,使人工生產在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之後自然消亡!而完全 自動化的高級天然生產的巨大生產能力所能創造的極其豐富的物質財富,滿足人類的各種生 活需求自然綽綽有餘!   只有到那時,隨著人工勞動力成為歷史以及全人類的不勞而獲的實現,不勞而獲才會真 正成為多餘,人類社會中由此產生的占有生產資料、稅收調節、搶劫盜竊、貪污腐敗等等弊 病也才能因失去了產生和存在的客觀基礎而自然消亡,由于它們的存在而造成的社會制衡需 要所派生的機制──法律、治安、國家等上層建築也因失去了目標和作用而隨之消亡,人類 也才能再一次在自己的生活中取消了勞動和工作這兩個概念,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愛 好、興趣和特長去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情,展現自己的才華,使原來意義上的工作變成了一種 愛好、一種樂趣、一種享受、一種展現自身才能和價值的機會,同時繼續推動科學和社會向 前發展!而在此過程中同時完善了自身的道德、習慣和自覺遵守的行為規範的人類,才終於 可以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展其能,各得所需!   再隨著科學技術發展到這一高度:一、人類可以自己化學合成生產各種生活資料從而可 以從根本上擺脫自然條件的束縛,二、可以把不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改造成為適合生存從而 可以擺脫地球環境的束縛,人類才有可能真正走出生養、哺育自己的搖籃──地球,完成自 己的嬰幼期──地球人時代,進入成長期──太空人時代,把自己的生存空間從有限的地球 擴展到無限的太空,也才能徹底擺脫被自然條件的變化所滅絕的命運,真正完成從必然王國 到自由王國的飛躍!   而這一切,離開了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只能是南柯一夢。並且,通過對人類到今天為 止的發展歷史以及現代人類各地區之間的不平衡發展狀態的分析,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人類 到今天為止所取得的一切進步,都是科學技術發展進步的伴隨結果。離開了科學技術的發展 和進步,人類就會像非洲原始森林里的人類部落一樣,到今天為止,仍只能停留在原始狀態 踏步不前!所以,科學技術不僅僅是人類征服大自然的能力的指針,而且是人類實現未來理 想社會的唯一手段,是使人類脫離必然王國的苦海和束縛,達到自由王國的彼岸的唯一金 橋!所以,集中精力發展科學技術,爭取早日達到人類的理想境界,才是當代人類最崇高的 歷史使命! 六、生產資料私有制與公有制的優劣   既然生產實踐是為滿足人類的生活需要這個目的服務的手段,那麼生產什麼也即生產對 象這個問題,就必須由人類的生活需要來確定:需要什麼生產什麼,而決不能本末倒置生產 什麼需要什麼。因此,一個能夠滿足人類生活需要,也即能夠跟隨人類生活需要的變化和發 展而變化和發展的生產實踐,才是有生命力的,反之,就會因其不能實現人類的預期目的而 成為無用之物而走向滅亡!而這也就是說,是人類獲取生活資料以維持生存和提高生活水平 的目的和需要決定著生產實踐的存亡,從而是決定一切的因素,而不是什麼反過來的生產決 定生活需要。因此,能否更好地滿足人類的生活需要,就是決定生產的發展方向和判別兩種 所有制孰優孰劣的最終標準!而這也就是從目的和手段間的關係來分析生產及生產資料所有 制私生活需要之間的關係的最終結論!   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產生之前的商品經濟時代,作為生產目的存在的生產對象,都是生產 者根據市場的需要確定的,這種做法保障了生產對象始終能與生活需要保持一致從而使生產 始終能夠隨人類的生活需要的變化而變化,保持了旺盛的活力。但由此也產生了一些問題: 由于自由競爭的商品經濟時代是純粹的市場調節,由生產者自己決定生產對象,沒有統一規 劃和計劃等制衡機制,這樣,就有可能眾多生產者都根據自己對市場需求的判斷一窩蜂地去 生產同一種商品,結果使其超過了市場的實際總需求量,造成該種商品過剩的弊病。匯總起 來,這就在客觀上形成了整個社會生產的無序性和盲目性,導致不斷發生階段性的生產過剩 危機。怎麼解決這個弊病呢?   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把整個國家或社會變成一個大工廠,然後全國一盤棋,制定統一 的生產計劃,統一規劃,統籌安排,統一生產,按勞分配,實行有計劃、按比例發展生產的 模式,這樣既可以消除占有生產資料不勞而獲的剝削問題,又可以避免生產無計劃所帶來的 盲目性而導致的生產過剩危機。僅從表面上看,這確實是一個兩全其美的好方法!而這也就 是馬克思提出的解決辦法〔4〕。   但深入一層次分析,就會發現許多問題。   1、消除剝削問題   生產資料公有制,如我們上述,不能消除不勞而獲的客觀起因,因而只能轉化矛盾表現 形式,不能消除矛盾,並且又由于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建立,造成了生產資料公有私生活資料 私有這一新的公與私的對立和矛盾,為化公為私的行為和可能性奠定了客觀基礎,因而不勞 而獲又適應新形勢的需要自然而然地派生出了相應的新手段──化公為私,渠道更多樣化, 手法五花八門,更細化、隱蔽化,更難於禁止、查處,很多公有企業和財產就這樣被"化" 垮了、吃掉了,結果卻要全社會承擔。由于是公有制,所以國家要管理一切,由于單位眾多 以及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國家限於人力、精力等因素制約,卻也無可奈何,結果使消除剝 削和寄生行為的美好願望化為烏有。   相對而言,生產資料私有制則從根本上消除了這種生產資料公有私生活資料私有之間的 公與私的對立和矛盾,從而消除了這個領域內的不勞而獲的客觀基礎,根絕了這種化公為 私!而它的剩餘價值等一切弊端則都是公開的,稅收由國家掌握,其餘內部問題有投資者自 負,內部出了漏洞,結果有投資者個人承擔,國家只與企業打交道,且企業的利潤率一般較 容易把握,利用稅收也很容易調節它,如果投資者的毛利潤部分不夠費用和納稅,則剩餘價 值或剝削問題也就無從談起了。所以管理私有制企業及其明擺著的不勞而獲,國家手裡握有 直接有效的稅收調控手段,遠比管理公有企業以及堵住公有企業內部的化公為私的暗漏洞簡 單容易得多。   既然公有、私有都不能消除不勞而獲,那麼按兩害當前取其輕的原則,管理調節這種明 擺著的不勞而獲,顯然比控制、堵塞花樣百出的隱性不勞而獲簡單容易、有效得多!   2、生產的有計劃性問題   統管全社會大生產的生產總計劃究竟應該怎麼定,由誰來定呢?由生產實踐的目的可 知,這個總計劃只有從社會總需求中統計產生出來,並且能夠始終與總需求的變化發展保持 一致,才是符合實際生活需要的計劃,也才是正確和有生命力的計劃。   所謂的社會總需求,也就是社會中全體人員的直接與間接的生活需求總和,因而是千變 萬化的多元化可變需求,那麼如何使得生產總計劃能夠跟得上這種變化,從而能夠生產出與 不斷變化發展的總需求相一致的對象來,就成了關鍵問題。由于全國性的生產計劃,是具有 唯一性和壟斷性的總計劃,只能由統管全局的部門如國家計劃委員會來制定,而這也就是 說,要由極少數人統計絕大多數人的需要,然後據此制定全國生產計劃,這當然要有個相對 穩定的時間過程,比如以年度計劃為單位制定總計劃。但由于總需求的可變性,除了少數基 本需求如糧食、鋼鐵需求等相對穩定外,可能沒等統計完成,很多需求就已經變了,有些需 求消失了,又有些新需求產生了,還有許多需求由于需求量太小如某種少量需要的小鈕扣 等,納入國家計劃得不償失,最後就只能犧牲掉了,但由社會生活的豐富多樣性本質所決 定,多元化的總需求的大部分內容正是由這種小批量、多品種的需求所構成的;又由于人工 統計過程所能實現的細化程度總有一個客觀限度和必然會存在錯誤,因此,在必然會漏掉許 多客觀存在著的實際需求的同時造成許多虛假需求,如此等等。而這一切就告訴我們,要想 人工制定出一部能隨時滿足全社會的各種各樣的可變生活需要的總計劃,這在客觀上就是不 可能的!   勉強為之,則其必然結果就是因計劃不可能跟得上變化,造成計劃總是滯後于需求,總 是無法與需求相一致,從而造成由此計劃而來的生產與實際需要相脫節,計劃外需要的新商 品沒有,計劃內不需要的過時商品一大堆,造成未能列入計劃的需要商品短缺和部分按計劃 生產的過時無用商品相對過剩並存的畸形經濟形態──短缺經濟形態,以至對短缺商品不得 不實行憑証限量供應,導致票証滿天飛,特權、後門等問題也應運而生!   又由于總計劃的壟斷性和唯一性,被犧牲掉了的占總需求很大比例的許多小批量、多品 種的需求以及被人工統計漏掉了的需求品種沒有其他來源,結果只能退而求其次在現有品種 中找代用品或者乾脆無法滿足,從而導致本末倒置:不是需要什麼生產什麼,而是變成了生 產什麼需要什麼,手段制約了目的,計劃限制和消滅了多樣性的需求,造成全國一片灰、 黑、蘭,扼殺了個性和性別等種種差異與社會生活的多樣性,使本應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變 成了乾巴巴的清一色!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所以,僅僅實踐上不可能人工制定出與具有可變性的社會總需求始終保持一致的總計劃 這一點,就已使得全國一盤棋的計劃經濟的美好藍圖變成了紙上談兵!否則,就只能以生產 什麼需要什麼的本末倒置和犧牲、制約社會成員的多樣化需求為代價,換來一個短缺和過剩 並存的畸形經濟形態──短缺經濟!   既然總計劃方式行不通,那麼用分計劃的方式行不行呢?也就是說,面對這種多元化的 可變社會總需求,制定相應的多種計劃取代總計劃去應對它:有多少種需求,就有多少個對 應計劃,需求變,計劃跟著變,這不就解決了上述的問題了嗎?這種方法當然可行,但這事 實上從終點又回到了我們的起點:市場調節!   3、市場調節問題   市場調節並非沒有計劃!在每一個有自主權的生產單位如工廠中,都是根據自身對市場 的調研,找出市場需要的生產對象,然後制定統一計劃、統籌安排生產。所以,每個生產單 位都是一個小"國家",都有自己的"計劃委員會"和相應的生產計劃,因而整個社會生產 的總計劃就是由這許許多多的小計委的分計劃總和而成的。但這些分計劃的總和與全國性的 總計劃有一個本質區別,就是如果某個分計劃與市場需求不符從而產品沒有銷路造成過剩, 則這些無用商品的過剩結果──虧損甚至破產由分計劃的制定者承擔,並不影響其他符合市 場需求的分計劃的執行。又由于這種分計劃的規模及影響範圍一般較小,不具有總計劃的唯 一性和壟斷性,不能控制整個社會,因而並不能制約社會總需求和形成生產什麼需要什麼的 本末倒置,而是形成了一種不符合需求就會因產品過剩而破產被淘汰的優勝劣汰的強制性競 爭機制,迫使每個制定計劃者必須跟隨社會需求的變化而及時改變自己的計劃以避免被淘 汰!也正是這一點,保障了這種分計劃及其總和始終可以與可變的社會總需求保持一致── 不一致的被無情淘汰,剩下的自然一致!而這也就是為什麼市場調節機制下沒有短缺商品的 原因所在!   而全國性的總計劃的最大缺點也就在這里:由于其本身的唯一性和由此而來的壟斷性, 無論計劃是否符合實際需要,都不可能被淘汰,而且還反過來制約、消滅需求,製造本末倒 置,因而沒有可以檢驗計劃本身正確與否的客觀機制,以至使其失去了變化發展的動力和與 可變總需求保持一致的能力,同時也因此而成為產生惰性、官僚主義和短缺經濟的溫床!   所以,以能否滿足可變社會總需求為標準,全社會總計劃生產模式──因無法與市場總 需求保持一致而導致短缺與過剩並存的短缺經濟,與市場調節的分計劃生產模式──始終能 和社會總需求保持一致相比,可以說是一無是處,沒有任何優點可言!   4、生產資料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的對立性   我們還必須指出的一個關鍵點就是:迫使分計劃及其總和與可變社會總需求保持一致的 優勝劣汰客觀機制,必須建立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基礎上才能完全生效!因為分計劃與市場 需求不一致的結果:劣汰──虧損或破產,只有由計劃制定執行者同時也是所有者承擔時, 才有優勝劣汰的效能,才能把那些因素質差等原因而失敗的不勝任者連同他的過剩產品真正 淘汰出局,留下強者或勝任者。若在公有制下或計劃制定執行者與所有者無關,則劣汰惡果 由全社會或所有者承擔,與計劃制定執行者無根本關聯:反正也不是自己的投資,失敗了也 無所謂,就當繳學費了,官照當或可易地做官,則在付出沉重的資產代價之後,倒霉的只是 國家或所有者,真正製造這種結果的計劃制定執行者反而平安無事,而劣不能汰,優也就無 勝可言了!所以,所謂優勝劣汰,其實質是人才的優勝劣汰,是一種代價沉重的人才的自然 優選、優化過程!   而這也就告訴我們,一個完整有效的市場經濟,天性就是建立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基礎 上的經濟體系,公有制則正好是其天敵──割裂了計劃制定執行者和所有者的一體關係,使 其優勝劣汰的效能失效,從而破壞了計劃與需求保持一致的動力和能力,使市場調節變成了 一句空話。所以,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是不可能建成一個完整有效的市場經濟體系 的!   至於生產過剩危機的弊病,在市場調節的分計劃生產模式下,由于每個分計劃都是獨立 制定的,相互之間沒有或缺乏相應的協調,甚至有些屬於競爭需要的商業機密,因而生產的 盲目性、無序性顯然是無法絕對避免的,否則也就沒有競爭可言了。所以,只能由有關部門 站在全社會的高度,盡最大可能地統計、預報和協調以控制、減少這種盲目性和無序性以減 少危機的次數和深度,但不能根除!只有當人工生產完成歷史使命,生產資料私有制以及商 品生產成為多餘的時候,它才能隨著商品經濟一起自然消亡!   5、按勞分配問題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力也是一種商品,因而其價格或曰勞動報酬與其他商品一樣, 同樣要由市場供求關係確定和調節。   在最低工資標準做法產生之前,受人工生產走向消亡的發展趨勢──生產自動化水平不 斷提高、勞動力需求不斷減少──的影響,勞動報酬不斷下滑,勞動力所有者──無產者階 級的生存都因此受到了威脅,以致馬克思據此得出了無產階級必然革命的結論。所以,此種 純由市場調節的勞動取酬方式,因其客觀內在的弊病──與人工生產走向消亡和人類將最終 實現不勞而獲的發展趨勢相背反,甚至危及到了社會制度的存亡,因而命中注定行不通而被 淘汰。取而代之的則是最低工資加市場調節工資的混合辦法:首先由法律限定了最低工資標 准──勞動力商品的最低價格,其次在最低價格之上的部分仍然由市場調節。由于市場調節 就意味著競爭,意味著優勝劣汰──不勝任現崗位者將被資產管理者同時也是或代表所有者 無情淘汰到能勝任的崗位或失業去領失業救濟金,因為他不淘汰你,下面就等著市場淘汰他 自己了。這就從客觀上保証了不同能力的勞動者可以得到與其勞動能力相一致的崗位及與其 貢獻相一致的市場調節工資,從而實現和保障了市場調節工資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這樣,最低工資保証了勞動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市場調節工資則為勞動者改善生活提供 了手段!所以這種保底不封頂的勞動取酬方式,既保証了勞動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又保持了 努力工作及好的工作成績是改善自身生活條件的手段這種目的和手段間的正確關係,從而在 客觀上保証了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並由此而保証了社會生產始終具有應有的活力,同時也 保障了這種保底不封頂的勞動取酬方式自身的生命力。   當然,這種分配方式雖然實現了報酬和能力貢獻相一致,在內涵上具有等量勞動領取等 量報酬的按勞分配的意義,但它不是馬克思所說的生產資料公有制下的按勞分配,它實現這 一點靠的是建立在生產資料私有制基礎上的競爭和優勝劣汰,並且只是針對無產者而言的, 與有產者無關,而生產資料公有制消除的正是這一點,要實現的也是它的對立面──沒有盲 目性競爭的計劃。   生產資料公有制在消除了占有生產資料的不勞而獲手段性質的同時,也消滅了有產者, 使全體社會成員都成了無產者,為實現全社會的有計劃大生產奠定了基礎。而無產者勞動取 酬的方式則保留了下來,並希望在此基礎上實現全社會的按等量勞動分配等量產品的按勞分 配。   如真能實現等量勞動分配等量產品,多勞多得,不勞不得,手段和目的緊密結合,那當 然是現階段比較理想的勞動取酬方式了,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自然也就得到了保障,生產實 踐的活力當然也不成問題了。但事實上真要實現這一點,客觀上卻存在一個無法逾越的障 礙:等量勞動的計算問題。   由于產品品種的多樣性以及體力、腦力勞動等社會分工的不同,客觀上它們存在的唯一 共有尺度就是時間,而單位時間內的勞動量客觀上就不存在統一標準:不同行業、不同 種、不同勞動強度、勞動的不同性質等等,只能在工作具有相同性質的小範圍內如同一品種 的可計件勞動等才具有可比性,才能準確計算出勞動量!所以,由于全社會統一的單位時間 內的等量勞動這個分配基準靠人工計算不出來,因而要在全社會範圍內統一實現公平、合理 的按等量勞動分配等量產品的按勞分配,客觀上就是不可能的!所以,生產資料公有制下全 社會範圍內的公平合理的按勞分配其實就是一句空話,根本實現不了!   客觀上存在的唯一可實現的通用分配標準,就是不論單位時間內的無法計算的勞動量, 只論時間的平均主義分配方式,這當然不是按勞分配!但要配合生產資料公有制在全社會範 圍內推行一種通行分配方式,這是唯一一種可能性!事實上,實踐中也正是這樣發展的,計 件等標準全不靈,變來變去,最後終於演變成為客觀上唯一可行的"幹與不幹一個樣,幹好 幹壞一個樣,幹多幹少一個樣"的不計勞動量的平均主義大鍋飯!時間成為分配的唯一有效 尺度,熬資歷、熬年頭成為漲工資的唯一希望!對於每個人來講,努力與不努力工作、幹好 與幹壞等等全無差別,勞動已不再是改善生活的手段,目的與手段之間已沒有關係,實現不 了目的的手段自然也就成了無用之物,勞動者達不到目的自然也就沒有勞動積極性,能做到 "按酬付勞"就算是有良心了,社會生產的動力和活力也就隨之溜走了,造成了一種勞動者 不混也得混的混日子的無奈結局,"你混得怎麼樣?"成了見面問候語!   所以,就無產者來講,真正能夠實現等量勞動分配等量產品的按勞分配方式的,只有生 產資料私有制下的市場調節方式,而不是公有制下只能實行的平均主義!而這種市場調節也 必須輔以最低工資和失業保障──最低生活標準才能構成一個完整可行的的分配方式。所 以,就按勞分配內涵的等量勞動分配等量產品、多勞多得、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原則而言,就 是假設等量勞動單位能夠人工計算出來,單純的按勞分配在實際上也是行不通的,因為它同 樣也違背了人工生產走向消亡和全人類終將實現不勞而獲的發展趨勢,所以必須輔以不斷隨 人工生產的發展而不斷提高的最低工資和最低生活標準,也就是說,不勞動者也得食,才是 完整可行的!   6、結論   我們根據馬克思給出的答案思路走了一圈,結果是從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消除剝削、有計 划大生產到按勞分配,他的答案根本就是錯誤的,客觀上根本不存在實行的可能性!其實他 只要再往前走一步,也就會發現,這些結論都是似是而非的主觀臆想的錯誤推斷,一旦付諸 實踐,所消除的只是社會生活的多樣性需求和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客觀動力機制──優勝劣 汰等應有內容,造成的卻是本末倒置,好壞不分,優不勝劣不汰的平均主義,和懶惰、官僚 主義、缺乏發展動力和活力、化公為私、短缺經濟等一系列的問題和弊病。所以,以更好地 滿足人類的生活需要的目的為判別標準,相對於相對於生產資料私有制而言,生產資料公有制沒有 任何優點和積極意義可言!因而若付諸實踐,必然只能造成一系列苦果和悲劇,最終難免失 敗的命運!   人類歷史上首次根據理論推論,在意識的反作用下產生的社會形態──全世界的社會主 義實踐,無一國家取得馬克思所設想的超越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速度及其理論推論的理想結 果,而是造成了如我們上面分析中的種種社會弊病,最終使據其理論而來的社會主義計劃經 濟陣營分崩離析,全面轉向市場經濟並立刻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好成績,這一實踐檢驗的結 果,就是其理論錯誤和我們的結論的最好証明!   所以,以更好地滿足人類獲取生活資料維持生存和提高生活水平的目的為標準,從1、 計劃、生產與需求保持一致,2、生產有充分的活力和動力,3、勞動報酬與貢獻能力相一 致,4、不勞而獲容易控制,5、與人工生產走向消亡的發展趨勢相一致等方面來比較、選 擇,在科學技術的現有發展水平下,建立在生產資料私有制基礎上的市場調節,加上相對完 善有力的社會福利保障制度,實行保底不封頂的最低工資加市場調節工資的工資制度,也就 是說,社會福利主義的經濟制度,是適合目前歷史發展階段和科技發展水平的最佳社會經濟 制度!而由于馬克思的認識和推論錯誤而產生出來的所謂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完全走進歷史 的垃圾堆只是時間問題!   那麼,對這麼簡單的一些常識性錯誤和問題,馬克思為什麼會視而不見呢?馬克思為什 麼會犯了這樣一個錯誤,致使人類世界在長達百餘年的時間里分裂為對立的社會主義和資本 主義兩大陣營,造成了許許多多局部戰爭、軍備競賽、意識形態領域內的無謂爭斗等等人類 的悲哀呢? 七、馬克思社會發展學說的錯誤根源   物資生活資料的人工生產活動,這個只產生、存在于人類歷史長河的一定歷史階段中的 人造事物,像其他任何產生的事物一樣:凡是產生的,都是要滅亡的,將隨著人類歷史的發 展而自然消亡。因此,它作為人類為實現一定的目的而進行的一種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活 動,作為意識的反作用的表現形式之一,作為人類一定歷史時期內獲取生活資料和提高生活 水平的手段,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成為決定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所以,人為 地把人類的一種行為──人工生產行為──上升到決定人類自身及人類社會一切的決定性因 素的地位,導致本末倒置,手段決定目的,手段就是一切,造成沒有目的的為生產而生產、 生產決定生活需要等"生產中心論"的錯誤結果,這就是馬克思的理論錯誤的根源所在 〔2〕!   也正因為馬克思的"生產中心論"使得生產成了萬能靈丹,人類社會中的一切都成了圍 繞著社會生產轉的生產關係,導致其他因素和問題如分配、消費、生活需要等都處於被生產 決定的次要地位而使他忽視了對它們的深入研究分析,以至他不再詳細考察生產與需求之間 的真正關係,不再考慮需求滿足不了會產生怎麼樣的結果,沒有人工生產的需求會怎麼樣等 等,這才導致對上述那麼簡單的問題視而不見,發生了那麼多簡單的常識性錯誤!   其實,如"大猩猩沒有生產活動為什麼也同樣生存?"這樣簡單的問題,就是對他的 "生產中心論"的當頭一棒!因為就是這麼一件簡單的事實,就足以証明人工生產的歷史性 私生活需要的永恆性之間的本質區別!就足以証明人工生產只是人類在一定歷史階段上滿足 生活需要的手段,因而它只能處於被生活需要所支配、所決定的因素的地位!因為這件事實 告訴我們,沒有人工生產,人類也能生存,並且曾經生存了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這個時期 內,生產又怎麼去當決定一切的因素呢?!   基於生產中心論的這個根本錯誤認識,馬克思又順理成章地得出了進一步的錯誤認識, 過分誇大了生產資料所有制的作用,認為生產資料私有制乃萬惡之源,消滅了它似乎就消除 了人類社會中的剝削、寄生等一切主要弊病,因此以生產資料所有制為主要因素的所謂生產 關係就成為人類社會中最基本的社會關係,生產關係的總和就構成了現實基礎,上層建築則 豎立起上,由此而構築成了人類社會形態的一幅基本結構圖!再基於這個結構,分析得出了 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性質,無產階級必然革命,資本主義的喪鐘就要敲響了等等結 論,形成了一套結構嚴謹、形式完美、邏輯嚴密的完整的錯誤理論體系!也正因為這一點, 才能給人類的發展史造成了長達百餘年的危害,使人類世界分裂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 陣營!   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已經知道,由于這一整套理論的出發點──生產中心論就是本末 倒置的錯誤理論,因此建立在錯誤基礎上的理論體系,不可能會得出正確的最後結論,因而 越完美危害越大,越嚴密就越能造成人類的思想混亂,越嚴謹就越不容易被推翻和糾正!這 也就是到今天為止,雖然實踐上它已是徹底失敗,但理論上仍能有相當的市場的根本原因所 在!   我們前面已經說過,在人類生活中,只有"如何更有效地獲取生活資料以更好地維持生 存和提高生活水平"這一目的是由人的生理結構所決定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必然性規 律,是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需要所引發的必然性反映,因而也是一種客觀存在。所以人類 社會中的一切,包括生產行為以及逃避生產的不勞而獲行為如占有生產資料行為等在內,都 是圍繞著這一無條件的必然性規律發生、派生和存在的。所以,只有這一目的或規律才是決 定人類社會中的一切的決定性因素!由此目的引發、派生的一切手段、行為和關係如生活資 料分配方式範疇內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工資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盜竊搶劫、化公為私等, 當然都不可能是什麼生產關係,而只能歸結為生存或生活關係。這些生活關係的總和,自然 也就是我們生活的現實社會的經濟基礎,由此經濟基礎派生的規範人類行為的制衡需要,又 派生出了相應的制衡機構而構成了所謂的上層建築。而這一切行為及其產物的目的都是為了 人類生活的和平、安寧、規範、有序私生活水平的發展、提高等等,而不是為了什麼生產!   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發展科學技術的目的也是如此,因此,發展科學技術也就是人類實 現這一目的的手段。手段所能達到的高度──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所能達到的高度,也就是 人類的這一目的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條件的制約所能實現的高度。因此,如果有別 的非自然因素如生活關係、社會形態、上層建築等已有的人造事物阻礙了這種高度的實現, 破壞了目的和手段之間的一致性,則人類受這同一目的所驅動,自然會採取相應的行為如改 革甚至革命、暴動等去改變這些人造事物或創造出新的人造事物來,以使目的的實現高度與 客觀條件已允許、已可實現的高度相一致,保持目的與手段的一致性,而這就形成了人類生 活關係以及伴隨而來的上層建築、社會形態等人造事物一定要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相一致 的客觀規律,或簡言之,社會生活水平一定要與科技發展水平相一致的規律,而這也就是人 類社會為什麼會發生改革甚至暴力革命等行為的客觀原因所在!   當今世界,非洲森林里原始人類部落,奴隸制度、封建制度、資本主義制度等並存的現 實,就是各自受其科技發展水平制約自然發展所形成的結果。唯有社會主義制度例外,它完 全是意識的反作用的產物。又由于這些社會形態都屬於人造事物,可以被意識的反作用所改 變,所以在自然發展狀態下,其相互之間存在著順序性,依次為:原始、奴隸、封建、資本 主義等,但若受到意識的反作用,則這些順序可以被打亂,不存在客觀必然性。如中國的革 命使得漢、藏、納西、赫哲等民族,從原始、奴隸、封建、半封建半殖民地等狀態一起直接 跨入了社會主義時代!   了解了改革和革命的起因,也就了解了馬克思預言的無產者階級的革命為什麼沒發生的 原因的內涵:用和平的量變改革方式改掉了原有生活關係及社會制度中的弊病──主要是改 革生活資料的分配方式以及相應的上層建築,保留了合理、有效的其他生活關係和制度,實 現了社會生活水平與科技發展水平相一致,革命的必要性沒有了,資本主義的喪鐘也就不響 了或者說悄悄響過啦!   現在我們可以說,馬克思的社會發展學說之所以會錯,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顛倒了目的 和手段之間的關係,造成了手段決定目的、手段就是一切的本末倒置錯誤,並在中國的無產 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實踐中達到了它的頂峰:道路就是一切,走社會主義道路成為決定一切的 根本大事;抓革命成為頭等大事,其他的事情都要讓路,不能干擾革命;要馬克思主義,不 要資本主義;但革了命、走了社會主義道路、要了馬克思主義為了什麼?這個最根本的目的 問題卻沒人問了!目的沒有了,為什麼走社會主義道路沒人管了,馬克思的社會發展學說的 錯誤和弊病也就全部暴露無遺了!   鄧小平理論的核心,也就是在手段和目的的關係這一點上撥亂反正,把顛倒了的目的和 手段之間的關係在實踐中再一次糾正過來,使目的再一次成為決定手段的決定性因素:以能 抓老鼠──目的為標準,判別手段──白貓和黑貓誰是好貓:能實現目的的就是好貓;以 "三個有利于"──目的為標準,判別何種手段──道路、理論、思想、政策、方針、辦法 等──能夠實現這個目的從而是正確的手段,應該實踐和推行。而不是像過去那樣本末倒 置: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等等,目的──滿足生活需要的苗成為可以不要 的次要事物,倒是走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道路──手段成為首要因素,數典忘祖,以致包括 社會生產在內的一切事物都成為走所謂的社會主義道路的工具,姓社還是姓資成為判別一切 是非的標準,但因為目的沒有啦,以致誰也不能說清楚劃分姓社還是姓資的標準是什麼!所 以才會有純屬胡言亂語的"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之類與生活需求這個基本目的無關的戴帽法 謬論產生,使生產失去了正確的目的和方向,從而成為無源之水而失去了生命力不斷下滑, 把一個好端端的國民經濟推倒了崩潰的邊沿! 八、未來   總之,人類發展到今天,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距離自己的理想境界,還有漫長的 道路要走,還有更艱巨的任務等待著我們今天以及後來的人們去奮鬥、去完成!   放在漫長的人類發展歷史長河中,馬克思的社會發展學說的錯誤及其帶來人類世界的分 裂等苦果和影響,只是一段小插曲,是人類在自己漫長的征途中走錯的一小步,但錯誤的東 西終究要糾正,也一定會被糾正,正確的東西,終究會戰勝錯誤,也一定能戰勝錯誤!迷 茫、錯誤和分裂只是暫時的,也可能是人類在自己的發展過程中必須要走的一步,而走出迷 茫、糾正錯誤和消除分裂之後的認識昇華和統一所構成的否定之否定之發展,將使人類在自 己的發展史中向前邁出一大步!   人類自己走錯的一步只能由人類自己來糾正,人類也一定能夠糾正自己的錯誤,回到正 確的道路上來,沿著正確的發展方向走向自己充滿光明和魅力的未來!人類的目的一定要達 到!人類的目的也一定能夠達到!                  1999.9.18 于北京 初稿                  1999.9.24     定稿 注釋:  〔1〕、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二卷82-83頁  〔2〕、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二卷86-102頁、第三 卷424-425、574頁,第一卷32頁  〔3〕、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四卷17-18頁  〔4〕、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三卷5-25、404-4 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