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連橫張儀說秦[i]

張儀說秦王曰[ii]:「臣聞之:弗知而言為不智,知而不言為不忠。為人臣,不忠當死;言不審[iii],亦當死。雖然[iv],臣願悉言所聞[v],大王裁其罪[vi]

「臣聞天下陰燕陽魏[vii],連荊固齊[viii],收余韓成從[ix],將西面以與秦為難[x]。臣竊笑之。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謂乎?臣聞之曰:『以亂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順者亡。』今天下之府庫不盈囷倉空虛,悉其士民,張軍數千百萬[xi],白刃在前,斧質在後[xii],而皆卻走不能死[xiii]。非其百姓不能死也[xiv],其上不能故也[xv]。言賞則不與,言罰則不行,賞罰不行,故民不死也。

「今秦出號令而行賞罰,有功無功相事也[xvi],出其父母懷衽之中,生未嘗見寇也。聞戰,頓足徒裼[xvii],犯白刃,蹈煨炭,斷死於前者比是也[xviii]。夫斷死與斷生也不同,而民為之者,是貴奮也[xix]。一可以勝十,十可以勝百,百可以勝千,千可以勝萬,萬可以勝天下矣。今秦地形,斷長續短[xx],方數千里[xxi],名師數百萬[xxii]。秦之號令賞罰,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此與天下[xxiii],天下不足兼而有也。是故秦戰未嘗不勝[xxiv],攻未嘗不取,所當未嘗不破也[xxv]。開地數千里,此甚大功也。然而甲兵頓[xxvi],士民病[xxvii],蓄積索[xxviii],田疇荒,囷倉虛,四鄰諸侯不服,伯王之名不成。此無異故,謀臣皆不盡其忠也。

「臣敢言往昔。昔者齊南破荊[xxix],東破宋[xxx],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韓魏之君。地廣而兵強,戰勝攻取,詔令天下。濟清河濁,足以為限[xxxi];長城鉅坊[xxxii],足以為塞[xxxiii]。齊,五戰之國也,一戰不勝而無齊。故由此觀之,夫戰者,萬乘之存亡也。

「且臣聞之曰:『削株掘根,無與禍鄰,禍乃不存。』秦與荊人戰,大破荊,襲郢,取洞庭、五渚[xxxiv]、江南。荊王君臣亡奔走,東伏於陳[xxxv]。當是之時,隨荊以兵,則荊可舉。舉荊,則其民足貪也[xxxvi],地足利也。東以弱齊、燕[xxxvii],中以陵三晉。然則是一舉而伯王之名可成也,四鄰諸侯可朝也。而謀臣不為,引軍而退,與荊人和。令荊人收亡國[xxxviii],聚散民,立社主[xxxix],置宗廟,令帥天下西面以與秦為難[xl]。此固已無伯王之道一矣[xli]

「天下有比志而軍華下[xlii],大王以詐破之,兵至梁郭。圍梁數旬,則梁可拔。拔梁,則魏可舉。舉魏,則荊趙之志絕[xliii]。荊趙之志絕,則趙危。趙危而荊孤。東以弱齊、燕[xliv],中陵三晉。然則是一舉而伯王之名可成也,四鄰諸侯可朝也。而謀臣不為,引軍而退,與魏氏和,令魏氏收亡國,聚散民,立社主,置宗廟,此固已無伯王之道二矣。

「前者穰侯之治秦也[xlv],用一國之兵,而欲以成兩國之功,是故終身兵暴靈於外[xlvi],士民潞病於內[xlvii],伯王之名不成。此固已無伯王之道三矣。

「趙氏,中央之國也,雜民之所居也,其民輕而難用[xlviii]。號令不治,賞罰不信[xlix],地形不便[l],上非能盡其民力[li]。彼固亡國之形也。而不憂民氓[lii],悉其士民,軍於長平之下[liii],以爭韓之上黨。大王以詐破之,拔武安。當是時,趙氏上下不相親也,貴賤不相信[liv]。然則是邯鄲不守[lv],拔邯鄲,筦河間[lvi],引軍而去,西攻修武[lvii],踰羊腸[lviii],降代、上黨。代三十六縣,上黨十七縣,不用一領甲[lix],不苦一民,皆秦之有也。代、上黨不戰而已為秦矣[lx],東陽、河外不戰而已反為齊矣[lxi],中呼池以北不戰而已為燕矣[lxii]。然則是舉趙則韓必亡,韓亡,則荊、魏不能獨立[lxiii]。是則一舉而壞韓,蠹魏,挾荊,以東弱齊、燕,決白馬之口[lxiv],以流魏氏[lxv]。一舉而三晉亡,從者敗[lxvi]。大王拱手以須[lxvii],天下遍隨而伏[lxviii],伯王之名可成也。而謀臣不為,引軍而退,與趙氏為和。以大王之明,秦兵之強,伯王之業,地尊不可得[lxix],乃取欺於亡國[lxx],是謀臣之拙也[lxxi]。且夫趙當亡不亡,秦當伯不伯,天下固量秦之謀臣一矣[lxxii]。乃復悉卒以攻邯鄲[lxxiii],不能拔也。棄甲兵怒[lxxiv],戰慄而卻,天下固量秦力二矣。軍乃引退,並於李下[lxxv],大王又並軍而致與戰[lxxvi]。非能厚勝之也[lxxvii],又交罷卻[lxxviii],天下固量秦力三矣。內者量吾謀臣,外者極吾兵力。由是觀之,臣以天下之從[lxxix],豈其難矣!內者吾甲兵頓,士民病,蓄積索,田疇荒,囷倉虛;外者天下比志甚固。願大王有以慮之也。

「且臣聞之:『戰戰慄慄,日慎一日。』苟慎其道,天下可有也。何以知其然也?昔者紂為天子,帥天下將甲百萬[lxxx],左飲於淇谷[lxxxi],右飲於洹水[lxxxii],淇水竭而洹水不流,以與周武為難。武王將素甲三千領,戰一日,破紂之國,禽其身[lxxxiii],據其地而有其民,天下莫傷[lxxxiv]。智伯帥三國之眾以攻趙襄主於晉陽[lxxxv],決水灌之,三年,城且拔矣[lxxxvi]。襄主錯龜數策占兆[lxxxvii],以視利害,何國可降[lxxxviii],而使張孟談[lxxxix]。於是潛行而出,反智伯之約,得兩國之眾,以攻智伯之國,禽其身,以成襄子之功。今秦地斷長續短,方數千里,名師數百萬,秦國號令賞罰,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此與天下,天下可兼而有也。

「臣昧死望見大王,言所以舉破天下之從,舉趙亡韓,臣荊、魏,親齊、燕,以成伯王之名,朝四鄰諸侯之道。大王試聽其說,一舉而天下之從不破,趙不舉,韓不王,荊、魏不臣,齊、燕不親,伯王之名不成,四鄰諸侯不朝,大王斬臣以徇於國[xc],以主為謀不忠者。」(卷三《秦一》)

 

【註釋】


[i] 按:此篇又見《韓非子初見秦》,故有人認為當為韓非說秦王(始皇)。文中樂毅破齊、趙破長平等事,皆在張儀死後,故以為張儀說秦王(惠王),不妥。

[ii] 一本無「張儀」二字。

[iii] 審:詳察。

[iv] 雖然:雖然如此。

[v] 悉:盡,全部。

[vi] 裁:裁定。

[vii] 陰燕陽魏:北方聯結燕,南方聯結魏國。

[viii] 連:聯合。荊:楚國。固:固盟,亦聯合之意。

[ix] 余韓:戰敗失地之後的韓國。從:合縱。

[x] 西面:原作「西南」,據《韓非子》改。秦:《韓非子》下有「強」字。

[xi] 張軍:布列軍隊。

[xii] 斧質:即斧鑕,刑具。「斧質在後」意指後退者殺。

[xiii] 卻走:後退。

[xiv] 非:原作「罪」,據鮑本改。

[xv] 故:原作「殺」,據《韓非子》改。或云「殺」當為「教」字之誤。

[xvi] 有功無功:原作「不攻無攻」,據《韓非子》改。事:治理。

[xvii] 裼:脫去上衣。徒裼:光著膀子。

[xviii] 斷死:決定去死。比是:比比皆是。

[xix] 貴奮:以奮勇而死為高貴。

[xx] 斷長續短:截長補短。

[xxi] 方:長寬。

[xxii] 名師:著名的軍隊。

[xxiii] 與:同……相比。

[xxiv] 故:原作「知」,據《韓非子》改。

[xxv] 當:即「擋」,抵敵。

[xxvi] 甲兵:代指軍隊。頓:困頓,疲乏。

[xxvii] 病:困苦。

[xxviii] 索:耗盡。

[xxix] 臣敢言往昔昔者:《韓非子》作「臣敢言之往者」。

[xxx] 東:原作「中」,據《韓非子》改。

[xxxi] 限:阻隔。

[xxxii] 鉅:巨大。坊:防線。

[xxxiii] 塞:要塞。

[xxxiv] 五渚:原作「五都」,據《太平御覽》卷六六引改。五渚指長江、湘江、沅水、資水、澧水。

[xxxv] 陳:陳城,在今河南境內。

[xxxvi] 貪:佔有。

[xxxvii] 弱:原作「強」,據《韓非子》改。弱:使……弱,削弱。

[xxxviii] 令:原作「今」,據黃丕烈《札記》改。令:使。

[xxxix] 社主:社壇木主,祭祀時所奉的神主。

[xl] 令帥:帥令,號令率領。

[xli] 無:當作「亡」,失去。

[xlii] 有:又。比志:互相聯合的想法,合謀。華下:華陽城下,地在今河南境內。

[xliii] 絕:斷滅。

[xliv] 弱:原作「強」,據《韓非子》改。

[xlv] 穰侯:姓魏名冉,秦昭王之母宣太后的弟弟,封於穰。穰在今河南鄧縣東南。

[xlvi] 暴靈:當作「暴露」。

[xlvii] 潞病:即「羸病」,疲憊困苦。

[xlviii] 輕:不沉穩。

[xlix] 信:誠信。

[l] 不便:不利。

[li] 非能:不能。

[lii] 憂:為……擔憂。

[liii] 長平:地名,在今山西境內。

[liv] 不相信:不相互信任。

[lv] 邯鄲不守:等於說邯鄲沒有守備。邯鄲:趙國國都,故城在今河北邯鄲西南。

[lvi] 筦:原作「完」,據《韓非子》改。筦:包羅。

[lvii] 修武:地名,在今河南修武東。

[lviii] 羊腸:要塞名。

[lix] 一領:一副。

[lx] 為:歸屬。

[lxi] 東陽:趙地,故城在今山東恩縣西北。反為:不屬於。

[lxii] 中呼池:《韓非子》作「中山呼池」。呼池:即呼沱,水名。

[lxiii] 獨立:獨自存在。

[lxiv] 白馬:白馬津,在今河南滑縣西。口:河口。

[lxv] 流:水灌。

[lxvi] 從:合縱。

[lxvii] 須:等待。

[lxviii] 伏:服從。

[lxix] 地尊:地廣位尊。

[lxx] 亡國:指趙國。

[lxxi] 拙:計謀拙劣。

[lxxii] 量:掂量。

[lxxiii] 以:原作「乃」,據黃丕烈《札記》改。

[lxxiv] 兵怒:《韓非子》作「兵弩」,或疑當作「折弩」。

[lxxv] 李下:地名,故城在今河南溫縣。

[lxxvi] 致:竭盡全力。

[lxxvii] 厚勝:大勝。

[lxxviii] 交:相互。罷卻:疲憊而退。

[lxxix] 以:認為。從:合縱。

[lxxx] 帥天下將甲百萬:《韓非子》作「將帥天下甲兵百萬」。

[lxxxi] 淇谷:水名,在今河南淇縣。

[lxxxii] 洹水:水名。

[lxxxiii] 禽:擒。

[lxxxiv] 莫傷:原作「莫不傷」,此從諸祖耿《戰國策集注匯考》(177)。莫傷:沒有人憐憫。

[lxxxv] 趙襄主:趙襄子,名恤,趙簡子之子。晉陽:地名。

[lxxxvi] 且:將。

[lxxxvii] 錯龜:鑽龜。古人灼鑽龜殼,通過查看殼上的裂紋而卜吉凶。

[lxxxviii] 降:降服。

[lxxxix] 張孟談:人名,趙襄子之臣。

[xc] 徇:示眾。

 

【點評】

為君不納賢,為臣謀不忠,欲其國治民安,不可得也。自戰國及今,數千年矣,暗主奸臣疊出而不窮,而斯民之艱,豈太息掩涕所足以道之哉?噫!世之為官者,有幾人能如此士謀不忠而甘斬以徇國哉!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