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ject:   人文教育網上討論會:香港教育的選擇空間
Name:   鳳儀
Date Posted:   Jun 11, 03 - 8:13 PM
Email:   kfywong@yahoo.com.hk
Message:   香港教育的選擇空間
鳳儀

劉桂標於上文談及過官式教育學與民間式教育的分別,又說及到兩者間的長處及不足處,就著此兩種不同的教育方法,筆者希望能夠探討一下,在現階段香港人所擁有的選擇空間,教育模式的開放程度,標誌著一個社會是否為一個開放性的社會。我們常言香港是一個極具開放性的國際大都會,那麼在教育這個一環節上,我們的選擇是否自由的呢?

在未進入正題前,或許讓我們先覽視一下現時的教育情況。年青人在未踏入社會工作前,如無意外地都曾經歷過每班不下四十人的九年免費教育,又如無意外地經歷過中五會考,由此種公開式的、純知性的考試來判別年青人的成敗,年青人若不能通過這種公開標準試,無論他們是否另具才華,也只能被界定為「不合格」的青年。然而,這個「不合格」又如何給社會演繹呢?我們不難發現,時下最低的入職要求是中五會考及格,這個「不合格」便直接意味著,對生計的直接否定;其他的學府,無論是大專學院或技術學校,也會拒他們於千里;單單在工作出路上、升學、技能學習上,這個「不合格」便使大部份的年青人失去選擇權,他們唯一能夠做的,便是竭盡所能,去符合這個公開試的要求。

或許我們會想,全力以赴的考好會考,全力以赴的考上大學,又全力以赴的修畢大學課程,最後終會「修成正果」,這便是香港的典型教育模式,此時期的教育,我們可以說是「身不由己」,沒有丁點兒的選擇空間。看過了香港人的求學階段,我們又試看香港人畢業後的另一階段,亦就是香港人的就職階段。

近年來我們常聽到終身學習的口號,什麼基準試班、職業英語培訓計劃、電腦網絡工程師認可試課程……等,各行各業無不充斥著與工作相關的再培訓課程,與及各種各樣的標準試,這種純工具學的再培訓,規範化的標準試,近年來極為熱熾,「再培訓」及「標準試」似乎就是靈丹妙藥,希望它們能夠使香港在知識型經濟的競爭底下,保持優勢。此起彼落的宣傳廣告都在告訴香港人,種種培訓課程及標準試,都是為了使香港人更具競爭力,更能擠身於經濟強城之列;而事實上,所謂終身學習,便是將所剩無多的工餘時間,學曉更多的謀生工具,得到更多工具學合格證明書;很多時候這些培訓課程,並不一定有深化的探討及認識,而往往是流於背誦、表層及格式化,對真正的工作領域,並沒有達到精進改良的效果。

香港人倘若真的要採取這樣的「終生學習」制,這便等於要將無自由選擇的教育模式,由青年階段伸延至終身了,那香港人在教育層面上又剩下多少的選擇自由呢?民間式的另類教育又有多少生存空間?教育最後只能是生計工具學,社會經濟的服務員吧!工具學無疑有其正面價值,然卻不應成為唯一的教育目標;教育本身亦應有其獨立性,有其理想性,她不應單單成就經濟,而將有精神價值及道德價值等領域置諸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