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方克立先生有儒家思想可以涵攝非主流學術的構思之外,唐君毅先生也有相同的看法,唐先生認為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人文精神中的仁道,「而以仁為核心的中國文化,始終具有無限的統攝性和寬容性,…提出應以中國文化為主,吸收和統攝西方文化的精神。」(註1)儒家的統攝能量在內在精神方面,不是在外在的形式上。
我認為儒家的精神特質是「仁」,仁所包含的德性十分廣泛,《論語》全書都表現出仁的精神,孔子的弟子來自不同的階層,孔子所教是「一以貫之」的仁道,「仁」可以實現於不同的領域、不同的層面,具體表現為「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註2),這不是泛道德主義的問題。
至於儒學的內在資源能否開出適應現代多元社會的發展?我可以肯定的說這是可行的。如果認為不可行,就不會向這個方向行,只有認定可行才會向這個方向前進。現代的一切如交通工具、通訊系統等,無一不是從無到有的。路是由人行出來的,宋明學者可以開出心性之學抗衡佛道的泛濫,今日亦可以開出新的儒學範疇以抗衡科技和資本經濟的泛濫。難道現代人的智慧會比不上古人嗎?
註:
(1)龐樸主編《中國儒學》(二),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7,頁335。
(2)《論語•子路》
--- --- --- --- --- --- --- --- ---
Replying to: 一點疑問:
我對於從所謂儒學的內在資源能開創出適應現代多元化發展的構想,抱持著一種十分懷疑的態度!
首先,我不能贊同方立克先生把儒家學術文化當作為『吸星大法』使用,因為縱使這方法真的能夠令儒學範圍不斷向外擴闊、儒家學術亦不斷壯大,但是最後儒學必然會失卻其本來特質•••••失去了味的鹽還有甚麼價值呢!從另一方面說,儒家精神是以道德為主體,然而若要將儒家道德主體精神當為現代多元化發展各個不同領域內的中心思想,這亦不過會是一種行不通的泛道德主義而已!
--- --- --- --- --- --- --- --- ---
Replying to: 儒學三統之道統的現代化
自二十世紀以來,中國的儒家思想備受西方思潮、科學技術、資本經濟的衝擊,面對時代的挑戰,有學者提出了儒學的現代轉化,從傳統學術的內在資源開發適應科學與民主時代的生命文化,延續儒家人文精神的發展。牟宗三先生認為中國儒家文化有道統而無學統與政統,故難以開出如西方的科學技術與民主政治。本文將從道統、學統、政統三方面討論傳統儒學的現代化問題,以下先談談道統的現代化。
從道統觀看儒家的「道」及其發展
韓愈在《原道》中首先提出正統儒學的傳承系統: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孟子。他們所傳的道是仁義之道,載於《詩》《書》《易》《春秋》等經典,具體表現為禮樂刑政等社會政制與禮俗風習。
從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等人的言行事蹟來看,儒家的「道」是「泛愛眾」「博施於民」的內聖外王之道。堯舜禪讓,選賢舉能,天下為公;大禹治水,三過家門不入,先公後私;湯武革命,拯救萬民於水火;周公輔政,制禮作樂,化民成俗;孔子刪詩書,修春秋,確立仁的精神,傳於後世;孟子繼承孔子,向內闡發仁義禮智四端之心的性善論,向外展開仁政的理論,承傳仁義之學。他們都能內求於己,外施於人,為社會後世作出貢獻。
堯、舜、禹、湯、文、武都是王者,周公是輔弼大臣,他們都是以政府高層的身份發號施令,使民養民,實現博施於民的理想。孔子、孟子則以學者的身份從事講學,藉教育與文獻將仁義之道傳揚於世。從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的道統傳承來看,這個「道」從堯舜時代政(政治)教(教育)合一,發展至孔孟,出現了政教分離的現象,施於社會的「道」隱然有從政治力量轉向人民教育的趨勢。直至清代,科舉是讀書人唯一的出路,以致「道」從政治力量轉為社會力量這一發展趨勢並不明顯。其次是道統的繼承人雖擁有正統地位的權威,但權勢正在下移,王者的威權漸次降為師道的尊嚴,「道」的權威性有下移的趨勢。
道統的現代化
(一)內在資源的開闊
據《宋史卷四百二十九•道學三》黃榦之言:「由孟子而後,周、程、張子繼其絕,至熹而始著。」是以朱熹為孔孟以後的繼「道」者,現今儒家學者一般都視程、朱、陸、王的學說是繼孔孟思想的正統學說。1988年在新加坡舉行的一次儒學會議,方克立先生在討論儒學內在資源時說:「一講儒學傳統,就是孔孟程朱陸王,我不贊成這種道統論的觀點。還有的一講到內在資源,就是宋明理學的心性之學,這也是片面看法。…除了孔孟程朱陸王之外,像荀卿、王充、柳宗元、明清思想家到戴東原等,都是儒家傳統。如果把這些人也歸入儒家傳統,那麼儒學內在資源就不只是心性之學了。」主張把能夠開出來的東西作為儒學的內在資源。(註1)在現時代,傳統的道統應向外開闊,首先吸納非正統的儒家思想,加以融會整理,然後吸納非儒家的人文思想,再次吸納世界各民族文化中能助成人文精神的養分,將局限於正統儒學範圍之內的道統不斷向外擴闊,涵攝中外學術,使儒家學術不斷壯大,以與世界文化融合。
(二)外王事業的開新
宋明心性之學是儒學向內聖更深一層的研究與發展,外王事業仍停留在孔孟以來「學而優則仕」的觀念,以仕途為目標。牟宗三先生認為外王一名涵攝政治、事功、知識三個層次。政治即政體方面的架構與施政,由政治家實現;事功即各部門業務之建立與展開,由司職人員及社會上各行業的人員實現;知識即足以助成各部門業務之實現所需的實際知識之研究與獲得,由專家學者實現。(註2)在現代社會中,外王的事功不再局限於從政,從事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所有知識分子都可在其工作範圍與能力之內為人文社會的發展盡一分力。現代的新的外王觀點不僅是政治的實踐,更重要的是全民有回饋社會、服務社群的參與。
(三)道統的繼承人不限於一人
在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以至孔孟程朱陸王的傳承系統中,不難發現道統繼承人的地位從王者、重臣至師道有逐步下降的趨勢。到了程朱陸王,明顯地分為格物窮理和致良知兩路,堯舜至孔孟的正統之道到程朱陸王心性論的雙線發展,預示了儒家學者對不同思想取向的認同和接受,多元取向的儒家思想將會是未來的發展趨勢。道統的繼承人不再是唯一的權威領導,任何人只要能繼承仁義的內聖外王之道,都是儒「道」的繼承人,「人皆可以為堯舜」,以後將不會再有繼道統的聖人,儒家思想將以百花齊放的多元發展趕上時代之前。
儒家思想面對時代的挑戰,傳統向現代的轉化是必然的發展。儒家的道統要以開闊、開放與及多元的容量,一方面開發更多的內在資源,另方面開創更多新的路向,才能與時代同步,邁向新紀元。
註:
(1)杜維明主編《儒學發展的宏觀透視──新加坡一九八八年儒學群英會紀實》導言,台北:正中書局,1997。
(2)鄭家棟編《道德理想主義的重建──牟宗三新儒學論著輯要》,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3,頁176─1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