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尊法師 :信的問題 ---------------------------------------------------------------------- ---------- 宗 教 論 壇 http://www.china101.com/cgi-bin/relipage.pl ---------------------------------------------------------------------- ---------- 送交者: 善惠 于 February 07, 2000 01:24:28: 信的問題 法尊法師 《華嚴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這兩句話是釋迦如來為 贊嘆信的功德而說的,意思就是:信為產生一切功德的母体,也是生長一切善法 的根源。進一步說,一切功德善根,不但要信來生,要信來長,就是生長了起來 ,能滋養它使之不壞,也還是靠著信。這樣,我們知道,初學佛法的人們信心固 然很重要﹔就是積聚福慧兩种資糧、愿求菩提的大心眾生,亦未超越信心的範圍 ! 一、信与初學佛的關系 《菩提道論》云:“諸無信心人,不生眾白法﹔如种為火焦,豈生育白芽?”谷 麥等种子放在鍋里炒焦了,然后再把它种到田里去,希望它發出青白的嫩芽,大 家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學佛人的信心也是這樣,而且比較望發芽的种子更是 重要。因為种子不能發芽,衹是不能發芽而已,但是學佛的人沒有信心,那就不 同了,不但不能生一切功德,長一切善根,并且還要破壞佛法,而斷送自己的善 根! 現在有許多不安分的出家人(沒有信心的出家人),几天出家,几天又還俗,几 天還俗,几天又出家,簡直把佛教的寺院當作他們的一個不要房食費的旅館看待 了!他們這樣的行為,自己的功德、善根固然談不上生長﹔尤為可惜者,破佛凈 戒,使眾信施寒心,退眾信施的信心!將來三寶隱沒,世間黑暗,未必不是壞在 他們的手里! 然而,出家的佛子,不能安住戒中,舍戒還俗,這并非是不可以,且也是如來所 允許的。自己雖因業障所系,煩惱所致,不得已而歸俗,當生大慚愧,對三寶的 信心不失才是!若是以為自己歸了俗,就与三寶脫离關系,信心退失,甚至妄生 毀謗,簡直沒有人格了。太虛大師常說:“破戒猶胜破見。”因為僅僅破了“戒 ”,還可以忏悔,若是破了“見”的話,那就以邪養邪,邪知邪見,根深蒂固, 永無超脫之路了。雖然這還不過有歸俗破見,要是身為出家的弟子,“衣佛之衣 ,食佛之食,住佛之住”,而對于三寶失了信心的話,那就“果報更不可思議” ,更危險了! 談到出家佛子所應有的態度,是要向著背世間順解脫的方面去進行的,然而,此 中先決的問題,當然不外乎“聞”“思”“修”三种,初學者尤以聞為重要。現 在就以聞來說吧,比方我們一個人去聽佛法,當然是善心不是惡心。所以善心所 中第一個就是信,意謂聽聞佛法要有信心,若是沒有信心去聽聞佛法,那可以說 就是以惡心聽聞佛法了,惡心聽聞的佛法,試問可以思嗎?可以修嗎?當然是不 可能的了。既不能思,又不能修,那么,聽了佛法又有什么用呢?所以,我常常 這樣想:“信這個東西,對于初學佛的人,實在太重要了!” 二、信在佛教的解釋 其實,信不但在佛教占著极重要的地位,就是世間亦無不以信為第一要務。不過 世間所說的信与佛教所說的信稍有不同罷了。如儒家所說“仁、義、禮、智、信 ”的“信”,衹不過是一种“言行一致”、“有約必踐”意思。譬如幵會議,彼 此約定在某一個時候幵會,到了那時,我就去幵會,這就叫做有信﹔又如与人借 錢,約定在某一個時候償還,期限一到,即去交還,這也叫做有信。能夠做到“ 言行一致”“有約必踐”“無輕諾寡信”的地步就算達到“信”的頂點了!可是 在佛教解釋這個信,并不這樣簡單。 佛教教典里說“信”的意義,即“信有是有”(三寶功德,眾生業果),“信無 是無”(世間萬有)。這樣說法雖亦有理,不過範圍太籠統寬泛,在初學佛的人 是不容易了解的。我現在且依唯識論來略說一說信的意義。 論說:“于實德能,深忍樂欲,心凈為性。”這三句話便是信的定義。“于實德 能”,意思就是信實、信德、信能之謂。 所謂信實──實是真實,就是四圣諦理。這四圣諦理,是真實不虛的,我們深信 不疑,名為信實。 所謂信德──德是功德,就是世間和出世間的有為功德、無為功德、三寶的殊胜 功德,我們信它的确是有的,即名為信德。 所謂信能──能是功能,就是三寶有与樂拔苦的功能,我們相信他依他行,也可 得到這种功能,換句話說,就是信自己也有成佛的本能,這名為信能。 上述三种為吾人對三寶發生信仰的對境。若能于此境上深信不疑,就叫做“深忍 ”﹔如能更進一步地希求自己也能獲得同三寶一樣的“實”、“德”、“能”就 謂之“樂欲”。雖然對三寶的“實”、“德”、“能”生起了“深忍”和“樂欲 ”,若是雜有五欲等貪心,那也不見得有什么可貴了。所以“深忍”、“樂欲” 必須還要清凈,并能令相應的心心所都變成清凈,那就達到“心凈”的极果了。 這樣,能夠圓具此三德相而生起的信心,才是佛教所說的信,這信就是“凈信” ,也可以說是正信。 然而佛教所說的凈信,雖具" 深忍”、“樂欲”、“心凈”的三相,若以重要的 說,要算“心凈”為最重要,何以呢?因為“深忍”衹能算是信的因,“樂欲” 衹能算是信的果,而信的自相就是“心凈”。由于信的自相是凈,所以能令他的 因果等皆凈,若信的自相不凈,那就不會令因果等清凈了,故在凈信的三相之中 ,當以“心凈”為最重要。此三相因果之理,表之如下: 因──深忍──胜解心所 自相──心凈──信心所 果──樂欲──欲心所 三、信心的方便 前面已略說三寶的“實”、“德”、“能”為信的對境,但是一般未曾研究過佛 經的人,還是不容易体會。今為方便初學,且將成就信根的方法,略陳梗概: 印度的僧伽攝授弟子,初在熟識戒律之后,不要他學教參禪,先教以贊佛功德, 如教之讀“一百五十贊”和“三百贊”等,那“贊”中的內容,多是贊佛從舍王 位、出家、苦行、乞食、乃至証到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 無上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以及說法度生并因位修菩薩行等种种功 德,以此堅其信心﹔待信心堅固之后,始進學他种教理。所以我們要使信根生起 和堅固,也應當多讀“佛贊”,尤其是要明白“贊”中所贊的佛功德之意義。我 不能說我們出家的佛子不讀“贊”,差不多初出家的多半都讀“佛贊”、如“爐 香乍”、“戒定真香”、“佛寶贊無窮”等六句八句的大小“贊”,在各大叢林 ,各小庵廟,都是流行的,一般的出家人不但是讀,而且依照它的腔調去唱。可 是讀盡管讀,唱盡管唱,但佛究有多大功德,其功德究有什么意義,大都是“莫 名其妙”,這樣,雖讀“佛贊”,又有什么用?換句話說,不明佛功德的意義, 是不會生起信心的,信心不生,還談什么堅固?故此,讀“佛贊”固是重要,而 明白“贊”中所贊的功德意義,尤特別重要也。對佛寶如是,對法寶和僧寶,也 應當有這樣的一個認識:法寶如阿伽陀葯,自己如將死的病人,若要自己的病好 ,非信服這阿伽陀葯不可﹔佛寶如聰慧的醫師,僧寶如聰明的看護,自己如將死 的病人,若欲自己的病好,亦當信任這聰慧的醫師,和這聰明的看護才好。 四、怎樣使信心不壞 信心的生起比較容易一點,若把信心堅固不使壞失,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那些出家又返俗、返俗又出家的普通佛徒,在他最初出家的時候,不能說他沒有 一點信心,到后來所以反复無常,就是他未能把信心穩固的緣故。委實說來,在 我們普通凡夫的地位上,要使信心不退,的确也很難做到﹔依教典說,到初果須 陀洹的圣位,始可得到不壞信,所謂四不壞信者:一信佛,二信法,三信僧,四 信戒。 一信佛:佛是大覺大悟者,是一切智人,是人天的眼目,是三界的導師,是黑暗 中的明燈,是苦海中的慈航,是我們人類的救星,是一切眾生的慈父。這并非是 過譽,我相信,深深地相信,佛的确有這樣的資格,佛實在堪稱這樣的名目,佛 果是了不起的偉人,這名為信佛。 二信法:佛既是一個偉大的人物,那么,由佛口中所說出的法當然也是很可信的 了。法寶雖是很多,主要的信“苦”、“集”、“滅”、“道”的四真諦。如佛 說世間都是苦的,人生都是苦的,我相信,這話是正确的﹔佛說這苦是由集諦煩 惱和業之因所招感的,我相信,這話是真實不虛的﹔佛說要不受苦果,先斷集諦 的因,要斷集諦因,第一要先修道,修道就可斷惑,斷惑就可滅苦。我相信,這 話是實在的﹔佛說由修道而斷惑,由斷惑而滅苦,由滅苦也就得到安隱快樂的涅 ?,永不再受三界六道的生死大苦,我相信,這話是的的确确、實實在在的!總 括說一句:這四諦的真理都是真實不虛的。所謂“海可枯,石可爛,天可翻,地 可覆”,而四真諦的真理,不可改動一毫。能夠對四諦法有這樣的認識,有這樣 的信受,這名為信法(信因果在內)。 三信僧:僧是依法修行,住世間,弘法化,代表佛陀的一個主要人物。我們相信 他今日持戒修行,依佛教法而行,他日必可得到無上的佛果。就是現在,他既解 佛之解,行佛之行,做弘法利生的工作,相信必能造福于人類,有益于人群,這 名為信僧。 四信戒:戒有防非止惡的功能。我們依照戒的規律去行,就可不做為非作歹的事 ,就可止息許多的過惡,因此,也就可以使我們的身心泰然,使我們离苦得樂。 同時,相信我們要得到三寶的“實”,三寶的“德”,三寶的“能”,也就非持 戒不可。對于這种道理极端信奉,沒有絲毫怀疑,這名為信戒。 証到初果的圣者,對“佛”、“法”、“僧”三寶及“戒”就有絕對的信仰,就 再也不會有什么退失了﹔若在我們凡夫位上,對“佛”、“法”、“僧”三寶及 “戒”始終如一地信奉,但不要因為做不到這點,我們就把信心退失,而以一時 的高興就到三寶門中來跑跑,不高興的時候,就不來跑了。當知現在雖不能得四 不壞信,可是要設法慢慢地使它增長乃至成熟才對! 摘自《法尊法師佛學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