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論壇 整部《雜阿含》所顯示的不放逸、自力、究竟、智慧、人間性、一貫的精神 送交者: 酒老 于 October 03, 1999 10:33:26: 《雜阿含經》的精神与內涵 ◎郭守仁(美國紐澤西佛光會會長) 四阿含代表著世尊住世時之身行言教的記錄,使后世學佛者得以親近一位偉 大覺悟者的智慧与胸怀,做為自己向上提升之典範。  《雜阿含經》,四阿含之一﹔世尊于雙樹林般涅盤之后,其五百大弟子結集 于七葉窟,由阿難尊者口誦教法,优婆离尊者口誦世尊戒律,經与會弟子共同審 定之后,奉為往后弟子的准則﹔其中世尊對諸眾弟子、天龍八部或外道言教之類 集,摻雜諸大弟子奉行世尊教化之言行,被結集為《雜阿含》﹔另以雜阿含中簡 洁之句法,或記敘其因緣,或演繹引申世尊教法之涵意,或加入諸佛、世尊及弟 子的前世宿行及今世德行奇跡等,构成較長篇幅的《中阿含》及《長阿含》﹔又 為便于誦持,以數目相次之法而組織為《增一阿含》。在浩瀚佛法三藏十二部之 中,四阿含代表著世尊住世時之身行言教的記錄,使后世學佛者得以親近一位偉 大覺悟者的智慧与胸怀,做為自己向上提升之典範。 在《雜阿含經》中,我們看到世尊將自己証得的所知所見,不厭其煩地傳授 給無論是出家在家弟子、或是外道婆羅門、或是天龍八部等蕓蕓眾生,教他們如 何厭色、离欲,以斷其攀緣外境之妄念,以証得大自在解脫的涅盤境界。  綜觀本經,我們可將其精神与內涵,總結為六: 一、不放逸的: 要以一种不放逸的修道態度,使自身時時摒除外緣,系于正念。如第六三七 經中,世尊告誡弟子要善攝心念,住四念處,要有如一個貪生怕死的人,手捧裝 滿油的碗,后面跟著一個當他掉落一滴油在地上時,就會拔刀取其性命的殺人者, 步行穿越充滿世間美色歌舞与圍觀大眾的街道,那种心系油碗,戒慎恐懼,不敢 東張西望的態度﹔又如第一零零四經中,世尊告誡弟子每日出外托乞食時,若不 善護身,不守根門,心不系念,則一見女人即會起不正念,生貪欲心﹔另于第二 六六經中,世尊更明白指出:「……我今已作,汝今亦當作其所作,于空閒樹下, 房舍清凈,敷草為座,露地、冢間,遠离邊坐,精進禪思,慎莫放逸,令后悔恨! 此則是我教授之法。」 二、自力的: 完全是由自己做起,自己求解脫,聽聞佛法,是自我思維解脫之道,而非去 攀緣外力以獲得解脫。如第二六六經中那位智者一樣,以自己的力量躲避毒蛇与 群賊,再自行做木筏渡過湍急的大河,而到達安穩快樂的彼岸﹔又如第二六九經 中,世尊告誡詢問解脫方法的比丘,要獨處專精思維正知正見,才是心的解脫之 道,否則有如想知道緊獸花的形狀,而詢問了三個人,卻得到三种因個人觀察角 度不同的答案,終究不會知曉真正的緊獸花形狀。 另在第一三三五經中,則藉一段比丘与天神的對話,顯現出自力的修道精神: 一名患眼疾的比丘聽從醫生的建議,坐在水池邊嗅聞蓮花香味治療,被水池的主 人--天神指為賊,天神認為此比丘有如一件洁白的衣服,衹要沾染一絲污點即 會引人注目,所以要更加追求清凈,比丘受教后要求天神要常常提醒他,天神卻 答說:「我又不是你的奴婢,為何要跟著你提醒,你應自己知道該怎么做!」 三、究竟的: 世尊明白告知修行的目的,就是求大解脫。如第七九七經中,世尊分別了世 俗之八正道及出世間八正道的修行方法,并指出出世間八正道的殊胜在于超越一 切生死輪回。 四、智慧的: 世尊于本經中幵示的教理教法,皆以「因緣果」的邏輯方法導出,并非地上 突然蹦出來的神話神語﹔如第三二四經中,世尊指出因緣法及緣生法是「若佛出 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幵 示顯發。」表示諸佛衹是覺知這世間萬象之間本有的「因緣果」邏輯關系,而把 它加以顯發出來。 另外這种智慧的精神內涵,亦活潑地表現在本經許多世尊隨机幵示說法,以 及弟子隨机証悟的例子中,顯示智慧在眾生解脫路上的重要性﹔第一三五二經中 隨机用功的例子非常可愛:有一比丘夜住林中,一偷瓜賊在林邊偷瓜,見月亮出 來了,即念打油詩:「明月汝莫出,待我斷其瓜﹔我持瓜去已,任汝現不現。」 這比丘心想,連小偷都可以作詩,我豈能不回答呢?即念出:「惡魔汝莫出,待 我斷煩惱,斷彼煩惱已,任汝出不出。」念完后即靜靜地進入禪定中。 五、人間性的: 既然「因緣果」的關系是世上本有的,所以眾生在了知這萬物萬相之間的邏 輯后,衹要自我精進思維及体証,皆可成圣成佛,連世尊自己亦是如此,這代表 世尊所幵示的教理的可親近性,非如天上星辰般遙不可及,若依此法修行,即能 超越世俗塵染,走向解脫之路﹔世尊在第八四經中一再宣示:「…莫令我异于世 人…」,代表世尊認為他跟世人一樣,衹是他能自知自見世間真理而已﹔而在第 四六九經中,世尊宣示當凡夫与圣人中箭時,都會產生身受之苦,圣人不會因其 体証佛法而了然無痛,衹是他不受貪嗔疑之毒而避免了心受之苦。 六、一貫的: 本經涵蓋世尊從証道至涅盤這四十九年間的弘法活動,而其「緣起」、「四 圣諦」、「十二因緣」、「八正道」、「四念處」、「三十七道品」及「中道」 等思想,卻一致地貫穿于全經中,無論是与弟子、外道、六道眾生或對天龍八部 隨机說法。可見本經所彰顯世尊教理教法的完整性,不會因人、事、時、地、物 而有所不同。 整部《雜阿含》所顯示的不放逸、自力、究竟、智慧、人間性、一貫的精神 与內涵,正是我們學佛求道不可或缺的精神動力﹔愿我們聽聞世尊在《雜阿含》 中教授的修行實踐法門之后,能夠時時有如諸經中的比丘一樣,「聞佛所說,歡 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