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雜誌

一九九八年六月

第一卷 第二期

 

評介黃進興《十八世紀中國哲學、語言學和政治》

王煜

 

        我為錢穆圖書館訂購黃進興《十八世紀中國哲學、語言學和政治:滿清統治下的李紱及陸王學派》(Huang Chin-shing, Philosophy, philology and politic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Li Fu and the Lu-Wang school under the Ch’ing一九九五年劍橋大學出版)。余英時教授在序言指出梁啟超尊稱李紱為最後的陸王派,可能影響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以專章論李紱。方法論上,章學誠倡導陸王式的整體觀;價值論上,謹守程朱學的方東樹預言,陸王學將對付道德墮落而復興。余氏根據某上海人日記《歷年紀》謂康熙帝在蘇州一佛寺前實踐孟子「與民偕樂」的理想。加上在孔廟跪拜和於明太祖墓前獻祭,康熙隱約宣示繼承中國道統和治統,減低黃宗羲等遺民的反滿情緒。然而戴震批判程朱的「理」,影射康熙的文字獄利用禮法殺人。道統與治統的統合是不可能完整圓滿的。黃教授的自序強調程朱、陸王派系的鬥爭,孔尚任慨嘆揚朱抑王諸生感激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便利科舉考試,陸王派殿軍李穆堂非但反駁朱子哲學,而且採取新穎考証武器對付程朱派。有趣的是陸王派李紱仍可為異族朝廷服務,不像吳偉業、錢謙益等前輩受內疚煎熬。

        全書共七章。首章闡釋朱陸異同,推崇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和《最後日記》披露對朱子看法的進步,即善作反省或自我批判。正如墨子刻《逃避難局》(Escape from Predicament) 所謂連結形上世界和經驗界,黃氏洞悉朱子長期奮勉確立心體與心用的關係。進一步,「朱子揭示其二元論,在哲學人類學比較在宇宙論更加清楚。」(頁十二)一九七八年我曾與黃氏同在哈佛聽洛爾斯 (John Rawls) 的康德課程。康德晚年撰小書《哲學人類學》,六九年於夏威夷大學東西哲學會我曾諦聽方東美先生演講黑格爾等的哲學人類學。相信從台大到哈彿的黃博士難免受方東美與康德的啟迪。黃氏深察朱子避免將對解讀古典的懷疑精神推到極端,防止動搖重要典籍的有效性。惻重道學問的朱熹增添學生讀書負荷,陸王片面主張尊德性而自豪於為門徒減擔。象山進路是整全地體驗 (expierential-holistic),不喜辯議道德問題,即不甚信任語言,否定朱子以讀經作求道端緒的妥當性。朱陸在宇宙論的歧異申展至哲學人類學,晦翁風格理智地分析 (intellectual-analytical)。黃氏看出馮有蘭錯在視朱陸所講的「心」相同。集北宋五子大成的朱熹在理智包袱上比象山沉重,如須解決宇宙論和人類學兩方面「氣」的矛盾問題。徐復觀謬批朱子混淆道德議論與理智議論。朱子的「理」是規範性而非描述性的,在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未生「實然」與「應然」的分別。晦翁肯定讀經輔助求道,經典是道德修養的工具。康德以後的西方哲學激勵張君勱《新儒家思想發展》英書辨別朱陸。黃著頁二十二註八十五反對張君勱像朱子將陸子哲學方法完全歸屬禪宗,註八十六援引康德《康踐理性批判》反駁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貶朱子「心」「理」關係為靜態水平或橫攝型,「心」僅有他律而欠自律。對照象山的動態縱貫型。黃氏再評唐君毅傾向減削朱陸歧異,而盛讚章學誠《文史通義》堅持朱陸風格或脾性對立。

        第二章談王守仁與朱陸異同,遣責理學家欠缺對真理多元概念。陸派訶斥朱學「支離」瑣碎,不讀朱子一切著作,譬如閱周敦頤《通書》而捨棄朱注。南宋朝廷在孔廟祀北宋五子及朱熹,以道統回應蒙古的挑戰,但是耶律楚材 (一一九○ 一二四四) 早已說服蒙古人建築孔廟。香港大限一九九七前七百載,一二九七年南宋垮台了,朱子《四書章句集注》直到一九○四年仍為科舉課本。黃教授形容朱子此勝利為「戰舞的」(Pyrrhic),盡管考生追求實利而修德。元代程朱的吳淵穎 (一二九七 一三四○) 遂望考生重視象山遺著。一九八○年陳登原《國史舊聞》引謝濟世之意,謂朱元璋因姓朱而提倡朱學。福建某學者考証明太祖是朱熹九世孫,可惜証據未足。,吳與弼經常夢見孔子、文王和朱子(頁二十九),高拱卻僅夢會孔子。請看王煜〈高拱的批判儒學〉(?The Critical Confucianism of Kao Kung‘, in Chinese Culture, No. 2, June, 1996 )。吳氏門人婁諒教導王守仁道問學,陽明隨父往北京遍閱朱作品,愛上「物物一太極」而格竹成病,終於扭轉「格物」義。

        在貴州龍驛,陽明加劇其焦慮(頁三十二)。陽明編《朱子晚年定論》,旨在緩和早期接受朱學與後期自創學說之間的心理緊張,以及同情被冷落四五百年的陸學。黃著第三章剖析儒家思維方式的批判面,始於孔孟的天道觀。「道」具備獨立超越性,正如自律的良知。黃氏欣賞林毓生〈先秦「仁」字意義的進化與儒家道德自律概念〉(Monumenta Serica 31, 1974-75),指出孟子將自律概念普遍化。管仲實踐兼濟天下的「道」,所以孔子「似用功利主義論証為管仲的行為辯護」(頁五十二)。道德抉擇必須衛道,曾子和荀子先後強調「道」比「位」尊貴。孟子建立道統觀,韓愈、李翱師徒發揚「程頤心中,無真實學者比無真實統治更壞」(頁五十五)。朱子最先運用「道統」一詞,將漢唐儒家排斥至道統外。象山懷抱道統而不用此詞,改言「道脈」。我懷疑他是從《黃帝內經》汲取靈感。張栻和呂祖謙病逝,朱子視為象徵天道衰頹。朱陸都主張「正君心」,陽明宣稱這是大臣天職。王船山《讀通鑑論》肯定兩物不可被篡奪:治統中的王位,道統中的聖人教訓。

        第四章述清初模範陸王派李紱生平。一六七五年生於江西臨川,穆堂應在《臨川文化史》(羅傳奇、張世俊主編,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佔一章節,無奈大陸過度推崇晏殊、李覯、王安石和湯顯祖,雖以專節介紹陸九淵與羅汝芳,而僅於附錄《四庫全書》著錄中臨川區域學者遺書鈔目中提及臨川李紱著儒家類兩書:《朱子晚年全論》八卷與《陸子學譜》二十卷。必因穆堂父親是安徽歙縣人,編者可不當李紱為江西人吧!李光地賞舉穆堂文章堪比北宋江西文豪歐陽修與曾鞏。李光地和王士慎盛讚他為國士。一七一七年李紱升為紀錄康熙日常生活的高官。兩年後他代康熙赴廣州祭祀南海神。可惜李小松、陳澤弘編著《歷代入粵名人》(廣東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 載專章分述王夫之、朱彝尊、王士慎、全祖望、趙翼,竟忽略李穆堂。雍正賞識他的才華。船民要為他建生祠,他毅然拒絕。兩度冤獄瀕臨死刑,李紱泰然不向雍正求情,雍正釋放他。其後八年他專心研究,邀請萬孺盧與全祖望入住其宅以便討論。李、全都重視明代百科全書《永樂大典》。黃進興洞悉清代程朱派的虛偽和膚淺促進李紱顯揚陸、王的使命感。穆堂深信陸王始能溝通言行,即填補言行之間的差距。乾隆先後聘李紱掌管稅務、《三禮》館及明史館,他遇舊友方苞。體弱逼使他辭職,臨別向乾隆箴言「慎終如始」,一七五○年在臨川逝世,享年七十六。死後十八年穆堂作品因戴名世案而遭禁。黃教授謂李紱對方苞的文章不滿,我推測多半由於桐城派奉程朱。全祖望對李、方雙傑的態度比較客觀。

        第五章闡釋穆堂思想。他主張保存明代道教徒表黃「功過格」而扔棄佛教,盡管佛教採納此格,程朱派呂留良與張履祥否定它,然而陽明派比較同情三教合一運動。陸象山以道德教訓代替宗教儀式,李紱卻迷信風水,對陸學開倒車。穆堂將「儒家」定義擴展至包含履行五倫義務的農夫及工商界,當然以五倫為教育的主要內容。踐履方面,王守仁遠勝羅欽順。因為顧炎武和黃宗羲主張博學,李紱雖以實踐掛師而博覽群書,不像顏元宣稱讀書愈多則愈蠢,或讀書如吞砒霜。穆堂將朱學的「氣」引進陽明學。王守仁斷定心體無善無惡,李紱釋為心動始有善惡可言。黃教授看出穆堂傾向泛心論 (panpsychism) (頁九八),肯定萬物具備不同程度的知覺。我認為朱熹說蜂蟻有一點「明」,可能啟迪了李紱。人類可能擁有全部的「理」,不似萊希尼茲單子論武斷上帝和天使的知覺比人心清晰。黃氏裁判穆堂「致知」觀融會陽明以前全部理學的勝長。李紱不滿陽明對「格物」的新解,而理解它為量度或評估萬物。王艮也解「格物」為絜矩或絜度 (量度事物),但是未嘗濡染李紱。後者的兩大特徵在於保存陸王派本色 (以心為道德唯一根源)和較精緻地闡釋了心、性、理的關係,盡管放棄陸王的格物觀。

        第六章談李紱轉向語言學。陳建抨擊陸、王及程敏政陽儒陰釋,穆堂以陽明功業証明其思想正確。黃教授指責李紱不管朱、陸學「心」學的歧異。宋元之際,臨川吳澄「私淑」陸九淵,穆堂以草盧為榮,且以他例証朱陸互補、儒家可為異族朝廷服務。援引《春秋公羊傳》「內諸夏而外四裔」,李紱不理解「外」為歧視,而解為統治中國諸族的權宜策略,何況帝舜和周文王來自東夷、西狄!全祖望卻列吳澄為朱派。李紱比孫奇逢寬廣,涵蓋歷史、禮儀、地理、詩學、古典和創作,堪稱百科全書式哲人,遺憾的是陳鼓應等《明清實學思潮史》和葛榮晉編的《中國實學思想史》都排斥了穆堂。李紱採取語言學方法解決哲學問題。美國艾爾曼 (Benjamin Elman)《從哲學到語言學》(From Philosphy to Philology,一九八四年哈佛大學出版)啟發了黃教授。

        尾章〈有聖王的代價〉述康熙將道統引進朝廷。穆堂將康熙比擬為堯舜臻致內外王。黃教授指出有聖王的代價是犧牲道統的自律性,以致毛奇齡 (西河) 毀其《四書改錯》印版、謝濟世因貶程朱及褒陸王而被判極刑。李紱訶斥明代朝廷腐敗,讚揚滿清救漢族於水深火熱。永樂帝誅方考孺十族,令李穆堂反覺清帝寬容。清朝回歸黃金時代。康熙確信有道統則有治統,君民同須讀經以懂上古聖王「心學」或「心法」。他側重朱子「居敬」,一七一二年採納李光地建議,在孔廟將朱子位置等齊「十哲」。朱子感染康熙褒揚「萬世師表」孔子在教育或傳道上比堯舜偉大。雍正時孔廟祭祀二十六位儒家,半屬程朱派,竟無一位陸王派!

        結論提出清初陸王派承受雙重壓力:理智的和社會政治的。我不同意袁枚慶幸李紱不生於其他時代。倘若活在程朱、陸王平等的世界,穆堂的精神便可降壓了。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