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中國哲學之核心關懷為生命踐行,始於成就個人德業,進而上達天道,開顯形上理境。從分析踐行之結構出發,則以境界為踐行之所矢,工夫為踐行之所由,遂若自明。工夫之於成德,猶如方法之於求知。然而如謂儒釋道三家共有之洞識,耑在體用不一不二,工夫本體不即不離,則工夫便非徒為外在手段,以實現獨立既成之本性或天理,而工夫學說亦非僅為支蔓,只為一般之修德指引或針對個別踐行問題之教法。工夫論雖以成就個人德業為旨歸,但亦同時薀涵實有之闡述及理境之體會。本期專題為「工夫論探微」,三位撰稿學人不約而同,皆觸及工夫與本體論說之特殊關連,抒發學見:杜保端先生一文從宏觀層面下手,替中國哲學研究提供整體規劃,構作共通語言。其文樹立形而上學為哲學問題之本,宇宙論及存有論為其基本向度,並以修養、修煉、修行標舉儒道佛工夫論關要,解明三家之形而上學背景。邱黃海先生及溫帶維先生針對具體個案分析立論。前者緊扣孟子人性論中大體小體之辯證,以闡明孟子修養學說,疏理如「生命陷溺」、工夫次第、德性人物志,工夫境界合一等問題之內在聯繫;後者據天理流行之條件,釐衡「識仁」、「誠」、「敬」等理論元目在程明道學說之份位,進而展示明道以工夫體驗印證天理觀為詮釋循環,而非形上學理論之客觀證立。

因為資源不足,友會「香港人文哲學會」所創辦之《哲學匯流》宣告結刊,本刊深表惋惜。該學刊部分編輯將以個人身份加盟本刊,故本刊編委會自下期始,成員將增至五人。至於原定於該刊發表之論文,若得原作者俞允,本刊將於未來數期陸續予以登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