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學會網頁 http://hksh.site

 

道器相合之兼愛眾生

 

潘恩禮(濟川文化研究會研究員)

 

摘要

中國文化的核心是道德的討論,通過古代學者和聖賢的言論,探索人類與動物之間的差別。這種價值自我的討論令得傳統文化的蓬勃發展,但科學技術一直被壓制;因此,現代中國人總是抱怨傳統文化的限制。本文通過墨家(墨子)介紹傳統文化中的道器相合的思想

 

關鍵詞

道、器、道器之分與合、《墨子》、兼愛、《易經》

 

(一)道器之分與合

  中華文化以談道論德為其核心成果,使君子聖賢之學得到彰顯,發掘出人與禽獸之別,體證人類文化可永續延綿之生生大德。另一方面,科技器物之應用卻被人看成低下,現代人往往堆怨,認為受到傳統文化之桎梏。先秦時期以道、儒、墨、法為四家,成為諸子百家之尖子,可見墨學之成就,《漢書.藝文誌》記錄《墨子》一書有七十一篇,但現在只流傳五十三篇。本文從介紹墨子之思想,希望引發出道器相合相生之指導性思維。

(1)傳統形上形下之存有

  《易經》一句定言:「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形是人形,人之形軀,《說文解字》只提到:「象形也,從彡」,沒有詳細說明象甚麼形?其實這是人之自身軀體,象人之身形,字體分成三個部份「干」、「干」、「彡」,第一個干是身影,第二個干是人身,彡是光,光從東方來,自然光是:日、月、星三光,所以是三撇,光亮側照身體,便會在地上產生影象,人在走動,看到光影隨之而動,這個時候,才真正自覺身軀個體之存有,而且這軀體有自由自主能力,可選擇性地行動,這種活動中存有之思維模式,千百年來引領中國人之哲學理念,人之存在最為崇高,因一切之可能性及一切之樂趣,必須存有和參與,擇其善者而行,便是真正之生命開顯,否則,人與禽獸何別?人們體會到人與禽之分別,便是由形軀開始,逐漸演化成四種意義「意識的身體、形軀的身體、自然氣化的身體與社會的身體四義」(1)。

  《墨子.貴義》:「萬事莫貴於義」,人類存在之特殊性,不是因為有高大之身體(很多動物比人體更龐大),不是因為人有靈敏之器官(狗鼻之嗅覺比人強),而是人類有行義或不行義之選擇,這種存有是無價之寶,意識心亦同時具備靈明之能力,這種心力不難明瞭:「我們以己之心通人之心,此所謂『仁』;人我同具此心,此所謂『義』;因我有此心而自敬之,並以之敬人,此所謂『禮』;知道人我皆有此心而無所疑,此所謂『智』」(2),人類自證道德之挺立,自古稱為「頂天立地之真君子」,成為天、人、地三才之交流活動中心,道德哲學可作為現代「意義治療學」之應用,使人性坦呈自然之自在。雖然人生之長短有所局限,但可見人之心量無限大無窮盡,可成為璀璨之精神貫澈天地,這是存有之美妙。

 

(2)道器之分離

  一般來說,道有天道、地道、人道三個範疇,原始之道,是由「行」、「人」或「行」、「首」組合而成,其意義:「是目的與過程的統一,主觀與客觀的統一」(3),從人道而言,踐履篤實在人生道上行走,完成自己身邊之責任和工作,不作惡害人,不貪婪超越,或許把志願完成,創業立業,利人利己,將自己之主觀或主體,與天地之客觀或客體融和統一,就是隨順大道,佛家所謂隨緣而行,不計較成敗得失,便是天人合一而逍遙自在。因為人性之不同,不可能所有人都循規蹈矩,或許說人性是善惡相混,獨處時容易軟弱而犯錯,希望貪小利而不為他人所知,這是人性普遍現象,一旦外求物慾,則自我主體消失,道心與身軀形器分離,只求獲得外境之物質與慾望,慾求之膨脹無止境,則可以令人瘋狂失控而難以自拔,尤如野獸滿足皮囊之慾肉。

  墨子對君子要堅守道心,其思想與先秦諸子大致相同,就是身器要與道心相合,他提出四種君子行為之標準,而且強調內在之道心,可以溢流出無盡之愛,則身體四肢就更為舒暢安逸,《墨子.修身》:「君子之道也,貧則見廉,富則見義,生則見愛,死則見哀。四行者不可虛假,反之身者也。藏於心者,無以竭愛。動於心者,無以竭恭。出於口者,無以竭馴。暢之四支,接之肌膚,華髮隳顛,而猶弗舍者,其唯聖人乎!」能夠堅守身心一體,道心存在身器形軀之內,就是聖人,堅毅之人生行為不易達致,因為太多的物質引誘,所以要成就聖人階位,是難中之難。

  近代人蕭昌明對道學和器物之科學,有一種很好之見解:「道學,科學,乃一也。二者并行,天下有補,二者分離,天下即苦。道者本於心,心亦物也」(4),道器不能分離是大原則,其實這是天地本來自然之道,蕭昌明並且創立廿字哲學「忠恕廉明德正義信忍公博孝仁慈覺節儉真禮和」,用簡單之道德條目,維繫人們之道心,不致於崩散離失,另一方面,這種道德哲理,可以成為器物,作為炁功治療之外發能量,道器相合,又得一個證明。

 

(3)精神與物質

  人們日常生活,營營役役,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為物質生活,大多數人努力工作之目標,就是獲得更多報酬,使物質享受多一點,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大家都不會反對,但是消耗精神換取物質生活,必然減少精神之愉悅暢快,可能每一個人之想法和盼求不一樣,無論如何,人類不能消耗所有精神健康,為了取得物慾而成為野獸豺狼,沒有精神內涵之人,很容易離開人群社會,自我為肉體享樂而短暫生存。王陽明提出「致良知」,希望人們反觀內心之精神境況,由「藏密」、「體寂」到「應圓」、「用神」(5),物質性之形軀,自然進入一種無執著之狀態,即是「天德流行境」之宇宙精神境界。養德與養生,以至精神與物質,不單只是互相兼容,根本就是同一件事,《王陽明全集.與陸原靜》留下他一些言論:「大抵養德養生,只是一事,原靜所云“真我”者,果能戒謹不睹,恐懼不聞,而專志於是,則神住氣住精住,而仙家所謂長生久視之說,亦在其中矣」,道德精神壯大,可以成為治療身體疾病之功夫。

  當一個人物質豐厚,除了自我享用外,能夠想到別人,與其他人分享,是非常良好之道德精神,墨子清楚指出,守財奴不足以成為朋友,《墨子.修身》:「志不彊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據財不能以分人者,不足與友。守道不篤,偏物不博,辯是非不察者,不足與游」。客觀地細察身旁之朋友,對於他們處理精神與物質,在兩者之間不能取得平衡,墨子認定這是修身養性功夫之不及,意志力量非常重要,這是最簡單而最重要之修身功夫,堅決強大之成德志願,令人道德有所昇華,智慧亦隨之增加。

 

(二)兼愛之時代意義

(1)付出大於獲得

  現代社會大多數以經濟為主,人人計較利益之多少,計入不計出,以謀利越多越好,社會對有錢人另眼相看,受到特別招待,一切事情都以量化作標準,包括道德之高下和教育之成果,若果這樣發展下去,對未來並沒有好處,美國911事件及金融詐騙危機,正是暴露著西方式之物質主義害處,人類精神崩坍,在中國而言,是拋棄或忽視傳統文化精神,在西方之情況,有人歸咎於學校放棄宗教之輔導,宗教精神被物質經濟取代。回想墨子之年代,其實早已出現這些現象,可能嚴重性較現在為低而已,《墨子.兼愛》:「賊愛其身不愛人,故賊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愛。雖至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亦然」,所以墨子提出解決方案,人們先要付出愛,要付出大於獲得,擴充愛之範圍,成為兼愛他人,不求回報,才可以改善社會敗亂之情況,《墨子.兼愛》:「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視父兄與君若其身,惡施不孝?猶有不慈者乎?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猶有盜賊乎?故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視人身若其身,誰賊?」

  傳統之道德價值觀,一向以儒家為主軸,甚少人討論簡單之兼愛精神,自清末開始,儒家式之忠君治國思想,被大力批評,漸漸進而批判整個修、齊、治、平之大系統,「儒家的價值系統整個都動搖了」(6),西方之傳教士,付出心血和力量,救濟中國之貧窮低下階層,很快便得到國人之接納。依筆者所研究,墨子之兼愛道德,非常類似西方天主教及基督教之博愛精神,就是先行付出為別人服務,不計任何利益回報。這種既簡約又令民眾受惠之道德行為,在現代社會仍然非常重要,正是精神價值之高尚水平。

 

(2)義利在身

  義字的本意,有禮儀和合宜之意,是善性之合適,《說文解字》:「已之威儀也,從我羊。臣鉉等曰:與善同意,故從羊」,現在大多數以義務或仁義之行為來解釋。義行必然由身體活動所引起,墨子一再提到,一個人之仁義行動,除了是愛心之體現外,對自己是非常有利,《墨子.大取》:「義,利;不義,害。志功為辯」,《墨子.經說》:「仁,愛也;義,利也」,此處之理解有兩點利益,首先是個人修身之鍛鍊,所謂義不容辭,一個君子見義必須勇為,應用智、仁、勇來完成義務之工作,才是有修養之人;其次是社會之得益,一個仁義之行為,可能很簡單細小,例如把地上之垃圾撿起,放入垃圾箱內,或許要付出很大之力量代價(最大是犧牲性命從容就義),捉拿持鎗之搶劫匪徒,無論如何,義行會阻止負面破壞力之漫延,保障公眾安全及和諧之社會環境。治國也必須行義,《墨子.天志》:「天下有義則生,無義則死;有義則富,無義則貧;有義則治,無義則亂。然則天欲其生而惡其死,欲其富而惡其貧,欲其治而惡其亂,此我所以知天欲義而惡不義也」,故義行可利己,也有利於國家大眾。

  墨翟之仁義學說,應該是「墨子早年曾經學習過孔子和儒家學說,但是覺得其主張的禮樂制度實行起來既煩瑣,又貧民害事」(7),因而要改為以利民為目標,故墨子發明很多器材,以科技替代勞力,以便利民眾,另一方面,他又研究各種防衛城池邦國之方法,包括作戰技巧和多種器材,作為軍事用途。墨學要上溯大禹治水,為人民實際之利益多做一點事,《莊子.天下》記載著:「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為墨」,可見墨家之追隨者,不怕自己受苦勞碌,目標就是為人民奉獻,墨子這種義舉不在於理論,必須親自身體力行,最終是利人又利己。

 

(3)人性之取捨

  人生是一場考驗,人性有取捨之念頭,必然有人爭取世間物質之利益,亦有取義而放棄物慾之利,《墨子.貴義》:「爭一言以相殺,是貴義於其身也。故曰,萬事莫貴於義也」,為著義名之尊貴,墨子不惜努力爭取,甚至與他人厮殺,這就是人性崇高之處。作為一位聖王,以民為先,拋開個人之器物享受,節制自己之慾望,便是捨器而成道,《墨子.御用》:「是故古者聖王,制為節用之法曰:‘凡天下群百工,輪車、韗鞄、陶、冶、梓匠,使各從事其所能’,曰:‘凡足以奉給民用,則止。’諸加費不加于民利者,聖王弗為」。人民與政府官員之關係,並非在對立面,作為官員,只須與老百姓互換位置,考慮一下他們之實際需求,如何令人民安居樂業,這樣兼愛一切民眾,自然實施德政,使社會安定,社稷昌明繁盛。

  生存物質之須求,不外是衣、食、住、行,行動的工具可以成為次要,因為人們可以用雙腳徒步行走,擁有大量物業、金錢或權力(影響力),可以確保生存物質有充足供應,這些利益可以變成社會地位和更大之權力,能夠支配整個社會資源,更易於獲得個人私利,因此人們爭相奪取。人性心底有一種自我取捨之判別界線,對事情應否選擇,會有一種裁決,包括仁義之行為,可能基於學習或教育等不同因素而成,「義務的裁決包括宗教、輿論和良知的裁決」(8),仁愛善意之行為,必須出於自我之抉擇,不能被強迫驅使,否則會令良知受損。這裡回歸到心學之問題,一個人內心之選擇是關鍵之處,明代薛敬之講得很好:「心者,理之天,善之淵也。養心者,則天明淵澄而理與善莫不渾然發外矣」(9),人們必須要有修養身心之功夫,便會發出內心之善意,成為抉擇性之義行。

 

(三)大同和諧之啟示

(1)道器相合之大時代

  現代文明,都以科技發展為主,通訊快捷和交通方便,的確減少了時間,縮短了距離,部份科技對人們有良好之幫助,治療某些疾病,增長壽命,環境衛生改善等等,當然也帶來一些負面之後果,例如網上跨國騙案,破壞環境生態,都市病患大增,道德淪亡等等,時間不可以逆轉,人類只好向前探索,為未來發展定下正確之路向。其實上文已經略有提及,科技之建設必須通過考慮道德問題,包括長遠之生態環境平衡,廢料之回收處理,用倒懸之思巧方式,從結果反思,以兼愛他人、地球、宇宙之大範圍,總合研究才作出決策,這就是現今大時代應有之發展方向。《莊子.人間世》:「且夫乘物以遊心,託不得已以養中,至矣」(10),此段話是記載孔子之思想,使用器物而不為金錢利慾薰心,器物在人生中,只是乘載或滋養肉體生命之器具,人生最終之結果仍然是道德。

  器字在《墨子》書中出現25次,墨子創製器具,目的就是利民便民,加上節約儉樸,人民便可以豐衣足食,由此亦可富國強兵。其實在如何使用器物之過程,便會知道那個人之道德修養,心態如何對待其他人其他事物,所以墨子是一個馳名之節約者,他也要求國君和領導者,請他們用行動來處理物質,對節儉之美德向民眾作示範,以此推行德政,浪費些微食物,大家看似是一件小事,長期而言,餘糧不作儲存,到天旱饑荒時,可以令天下大亂,《墨子.辭過》:「厚作斂於百姓,以為美食芻豢,蒸炙魚鱉,大國累百器,小國累十器,前方丈,目不能遍視,手不能遍操,不能遍味,冬則凍冰,夏則餲饐,人君為飲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貴者奢侈,孤寡者凍餒, 雖欲無亂,不可得也。君實欲天下治而惡其亂,當為食飲,不可不節」。

 

 (2)天人和合之復興

  天,在中華文化之內,可能有多種闡釋,但簡單而言,天是自然之天,人類就在這種自然狀態下生存,人們要永續發展,當然要恰當使用天地資源,不可輕率浪費,內心要有良知,有豁達之宇宙大道心境,要觀察天地自然之運行,人類要調節自己,去適應自然,再不可只顧物質之發展,而摧毀自然生態,應用傳統之天人和合原則,便是一個很好之教育指南,推行天人合一之思想復興,絕對與宗教無關,正是緊扣現代人環境保護之新世紀思潮。英國劍橋大學理論天文學院創始人霍伊爾與其他人發現:「霍伊爾和威克拉馬辛格在計算了空心細菌、支原體和石墨小球體的直徑以後,畫出了各種星體的光線在宇宙微生物作用下的消減程度曲線,這條曲線同天文觀測所得的實際曲線不謀而合」(11),這是天人合一之科學微妙旁證。

  墨子之兼愛學說,是核心原則,此原則亦由墨子觀天而得其原理,天就是廣闊無邊,覆載一切生靈,生生大德而無言。從文字學來研究,愛字之古寫為「上既下心」,《說文解字》解釋:「行貌,從夊」,夊是腳走路遲曳,既是全部之意,行路遲緩把全部心意都放了出去,心有所繫而忘形,即如父母愛子女之微密,等於天地愛眾生而不言,帶有天人相應之感情。《墨子.法儀》:「天之行廣而無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聖王法之。既以天為法,動作有為,必度於天,天之所欲則為之,天所不欲則止。然而天何欲何惡者也?天必欲人之相愛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惡相賊也。奚以知天之欲人之相愛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惡相賊也?以其兼而愛之,兼而利之也。奚以知天兼而愛之,兼而利之也?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人類能夠將愛散播予所有其他人,以至天地萬物,這種廣大之胸襟足以令人心廣體胖。

 

(3)大同和諧之道

  此段亦是本文之結論,人之形軀生來具備道心,本身就是道器相合之存有,放棄道德心靈,人類會變成行屍酒肉,但是沒有物質之滋養,身體無法活下去,所以道家提出「性命雙修」,而墨子認為儒家之禮樂太煩瑣,容易被當權者利用來控制人民,因此提出一個簡單之修身方法,就是「兼愛」,個人將愛向外發放,先在家庭中之夫婦相親相愛,互相包容而節制惡習,《墨子.辭過》:「夫婦節而天地和,風雨節而五穀孰,衣服節而肌膚和」。

  人們如果自私,只知自己之義,而排斥他人之義行,不單只不能大同,更會產生仇怨,《墨子.尚同》:「是以人是其義,而非人之義,故相交非也。內之父子兄弟作怨讎,皆有離散之心,不能相和合。至乎舍餘力不以相勞,隱匿良道不以相教,腐臭餘財不以相分,天下之亂也」,把愛擴而充之,兼愛眾生,社會人民自然和平共處,《墨子.兼愛》:「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愛生也,是以仁者譽之」。

  另一方面,為社會建設,創造器物,使民眾更幸福健康,社會便進入大同和諧之樂境。實踐墨子之學說,有利於大眾,大家應該繼續研究墨學,融入中華文化主流,使之發揚光大,兼愛天下,利益全球人類。

 

註釋:

(1)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轉載自鄭毓瑜<從病體到個體-「體氣」與早期抒情說>一文,楊儒賓@編《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第421頁,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9月初版,ISBN 986-00-2381-6

(2)    林安梧《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第135頁,明文書局發行,文海基金會出版,1996年初版,ISBN 957-9364-11-7

(3)    趙世民《漢字.中國文化的基因》(一),「道」第37頁,廣西人民出版社,20039月第1版,ISBN 7-219-04857-2

(4)    蕭昌明《宗教大同推進社問答》,轉載自《歷海笙歌.蕭大宗師昌明傳奇一生》第155頁,博學出版社,200712月初版,ISBN 978-988-99812-4-2

(5)    彭國翔《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興中晚明的陽明學》,第206頁,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出版,20051月第1版,ISBN 7-108-02182-X

(6)    余英時《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第105頁,時報出版,20073月初版,ISBN 978-957-13-4642-7

(7)    嚴文明@主編《中華文明史.第一卷》,<第九章:教育的發達與學術的昌盛>第381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1月第1版第3次印刷,ISBN 978-7-301-10602-0

(8)    [英]亞當.弗格森《道德哲學原理》,第117頁,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5月第1版,ISBN 7-208-05508-4

(9)    米文科<薛敬之“心學”思想析論>,選自《中和學刊》第二輯,第148頁,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20109月第1版,ISBN 978-7-5613-4400-2

(10)  許建良《先秦道家的道德世界》,第242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12月第1版,ISBN 978-7-5004-6039-8

(11)  王大有《天人合一養生》修訂本,(二)生命彌漫宇宙與生命起源:第2頁,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61月第2版,ISBN 7-80169-831-2

回 現 代 人 文 首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