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學會網頁 http://hksh.site

 

邵雍的象數之學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導讀系列六:

邵雍之易學與心學(二)

 

方世豪(香港人文學會會長)


 

提要:邵雍的易學系統,整體來說是用《易經》的八卦系統代替漢易的五行系統,八卦分為四組,看每組中的相易變化,最後又統一在整體的易道之中,統一於太極之中。即是說可以由看事物的形體象數開始,而能夠超越事物的形體象數。能夠知道萬物的形體象數,就能夠另外建立天地人的根源。「天向一中分體用,人於心上起經綸」,即一切造化都在一「中」之中,萬物的形體象數也都是人心上的經綸。由此可見邵雍之學最後仍歸於一心之中。

關鍵字:邵雍、皇極經世書、先天圖、八卦、陰陽、元會運世

一、《皇極經世書》的用心

  邵雍的主要思想以《皇極經世書》為代表,因為他的思想大部份都可在此書中見到。而邵雍另外還有詩集《伊川擊壤集》,此詩集代表了他的思想如何表現在生活情調上,思想表現成為詩歌。至於邵雍的另一著作《漁樵問答》,南宋理學家、朱子後學、東發學派創始人黃震的《黃氏日鈔》中,就懷疑這部《漁樵問答》不是邵雍的著作,因為書中的義理都已經在《皇極經世書》的《觀物內外篇》中見到。所以看邵雍的思想,主要還是要看《皇極經世書》。《皇極經世書》名字中的「皇極」,是出自《尚書》,是大中、至大至中正的意思。而「經世」則是「以元經會,以會經運,以運經世」的意思。邵雍以三十年為一「世」,十二世為一「運」,三十運為一「會」,十二會為一「元」,一元是天地終始的時間,一元既終,另一元又復始,天地就是這樣生滅相繼,以此表示世界的變化歷程。所以《皇極經世書》就是以世運來說明大中之道的意思。

  《皇極經世書》中是先說世運,然後才到《觀物內外篇》。但《宋元學案》的《百源學案》中,先引用《觀物內外篇》、《漁樵問答》,然後才說到邵雍的世運學說。《百源學案》又附錄了黃宗羲、黃宗炎等人的文字,認為邵雍的易圖學說,並非儒家之學。《百源學案》這樣安排,其實是把邵雍的學說首尾顛倒了。既然要論述先賢的學問,便應先說明先賢學術的長處,然後才對短處加以批評,這樣才是論述先賢學術之道。所以《宋元學案》這樣的安排對邵雍學說的理解,並不理想。看《皇極經世書》前數卷,都是排列易卦、易數,用來配合歲曆和歷史世運,做成很多表格,使人讀《皇極經世書》時,望而生畏。其實看邵雍撰的《皇極經世緒言》,已經可以明白到邵雍做這些表格的用心是甚麼,也可以見到邵雍的易學根本觀念,其實並不複雜,不必害怕。所以明道說:「待要傳與某兄弟,某兄弟那得工夫?要學,須是二十年工夫。」邵雍之學其實並不如明道所言,要學二十年才明白的。

二、以八卦系統代替漢易的五行系統

  邵雍的易學系統,整體來說是用《易經》的八卦系統代替漢易的五行系統,用八卦系統來說明天文、曆法、音律和歷史的變化。《易經》的八卦系統是由八個基本卦象組成,八卦又可以分為四組,再看每組中的相易變化,最後又會統一在整體的易道之中,統一於太極之中。即是說,可以由看事物的形體象數開始,而最終能夠超越事物的形體象數。所以邵雍說,可以由看見人有形體象數的「身體」,而看到「一身還有一乾坤」。(《觀易吟》)「能知萬物備於我,肯向三才別立根」,能夠知道萬物的形體象數,就能夠另外建立天地人的根源。「天向一中分體用,人於心上起經綸」,即一切造化都在一「中」之中,萬物的形體象數也都是人心上的經綸。由此可見邵雍之學最後仍歸於一心之中,有他自得自在的一面。而邵雍表現於詩歌的就是這自得自在的一面。所以邵雍喜歡說自己的學問是「先天之學,心也」(《皇極經世書》卷七)。想要知道這個心,便一定要先觀察天地萬物,才能知道人有這個能觀察的心。而觀察天地,就要經由這個易卦、易理來看,由這個系統來囊括天地萬物。於是成就了邵雍一套複雜的說法。

  如何能由易卦和易理囊括天地萬物呢?漢代儒者的易學原本有一種思路來理解這個問題,就是把天地萬物放在易卦所表現出來的歲時終始歷程中來看。天地萬物有各種不同類別,無論類別怎樣不同,都可以放在一個終始歷程來看。由此可以看到任何天地萬物的生死消長,都可以統一在歲時周而復始的圓圈之中。於是人便可以用這個圓圈來囊括天地萬物,人能夠囊括天地萬物,於是提升了人的心靈在天地萬物之上。而這個歲時周而復始圓圈的形成,是由天上的日月星辰輪轉而來。日月星辰輪轉是在空間上所形成的圓圈,而歲時經歷是時間上的圓圈,兩者相配而且都可以由易卦表示出來。但漢儒這種思路有一個問題,就是日月星辰的輪轉,繞天運行一周所用的時間,不同星體各不相同,也不能形成一固定的倍數。用來相配歲時便有相差,好像一年有歲差,於是有閏日、閏月等出現。漢儒五行的五星金木水火土繞天一周所經歷的時間也不同,應該怎樣配合對應,到現在也是天文曆法學問中的專門問題。但日月星辰在天上運行,無論運行速度怎樣不同,經歷長時間之後,始終會有在同一經度、緯度上相交會合的時候。現在只要就它們交會的時候來看,就總可以得到日月星辰配合對應之道。這種思路或有它的問題,但值得注意的,是人能夠自己建立一個參考系統,用來表達出這個日月星辰交會的時間空間。這種參考系統的建立,原本就有很多種可能性,例如:可用五行系統或八卦系統,就很不同。漢代揚雄的《太玄》系統就和其他漢代易學家的系統很不同。邵雍便是由易卦而自己形成一個系統。而邵雍用的基本觀念,則是各種系統中最簡單的。

三、邵雍易學系統的基本觀念

  邵雍易學系統的基本觀念其實很簡單,最初就是一陽爻和一陰爻代表的動靜相對觀念,叫做兩儀。然後依次序自相交換,便有四象、八卦和六十四卦。陰爻代表偶數,陽爻代表奇數,依次序自相加乘,便可以產生出一切數目。邵雍由陰陽二爻相對而成為兩儀,依次序相交而產生四象,這種說法不一定是《易經》所說的兩儀、四象的原本意思。而邵雍所用的《先天圖》八卦方位,也不一定合乎《易經》《易傳》所說的八卦方位的說法。邵雍把《先天圖》的八卦方位分為二組,一組的數往而順行,震至乾是順天而行,是已生之卦,所以叫數往。一組是知來而逆行,巽至坤是逆天而行,是未生之卦,所以叫知來。又把六十四卦分為順逆二組,這樣的分組也不合乎漢易的傳統。邵雍把乾坤二卦的中爻六變換而成為坎離二卦,把乾坤坎離四卦稱為四正卦。這四正卦和漢代《孟氏易》的坎離震兌的四正卦傳統不同。所以後來有學者質疑邵雍的圖和說法不是儒家正宗,而是來自道家。明末經學家胡渭的《易圖明辨》便認為,《先天圖》其實源於東漢末魏伯陽《周易參同契》的煉丹圖。邵雍由他所說的六十四卦產生次序,排列成六十四卦的圓圖和方圖,這排列方式也和漢代《孟氏易》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不同。邵雍的圖其實和《易圖明辨》卷三記載《周易參同契》的《金丹鼎器、藥物火候、萬殊一本圖》不同,也和《易圖明辨》卷九記載李挺之的《六十四卦相生圖》不同。所以不能說邵雍的易圖純粹由《周易參同契》和李挺之的道家之學而來。現在看邵雍的《先天圖》的八卦方位,是乾南、坤北、離東、坎西、震東北、兌東南、巽西南、艮西北。邵雍的意思是由這些方位,表示出八卦的兩兩相對。再由這些相對之中,看見相對中可以有相交,由此而形成了八卦的相易變化。邵雍把八卦分為順行和逆行兩組,就是要表示出這個相易變化的歷程。這就明顯見到,傳統《後天圖》的八卦方位,不足以表示出這個兩兩相對的相易變化。《易傳‧說卦》中說,「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說八卦的流行變化,只有一個次序,沒有順逆兩個次序,不是兩兩相對的相易變化。所以邵雍要用《先天圖》來說,這個意思是比漢易為進一步的。所謂進一步,就是在兩兩相對中,人更容易見到所謂「天向一中分造化」,由「一中」分出造化,「中」,正是這兩兩相對的「中」。這是由「中」向兩面展開,依次序形成造化的歷程。這就是邵雍用來囊括天地萬物的圖所形成的用意。邵雍的圖,就是把這個依次序造化的義理,表達成為圖。邵雍的圖由他心中造出來,所以這些義理也是人心中的義理。邵雍說:「先天之學,心法也。故圖皆從中起,萬事萬化,生乎心也。」(《皇極經世書》卷七)即是說,《先天圖》的義理是心法,都由心中生起,所以萬事萬物的變化都是由心中生起。

  邵雍易學的基本觀念,最初只有陽爻和陰爻所表示的動靜。由陰陽二爻自我相交,就有四象,四象又各自分為陰陽,就形成八卦。陰陽在天,叫做陰陽,在地就叫做剛柔。天的陰陽分為太陽、太陰、少陽、少陰,地的剛柔分為太剛、太柔、少剛、少柔。天的陰陽和地的剛柔便可以各自用八卦的一卦來代表。天上的事物中,日像太陽,月像太陰,星像少陽,辰像少陰。地上的事物中,水像太柔,火像太剛,土像少柔,石像少剛。這樣便是把八卦配合天地事物來說。邵雍又用天的寒暑晝夜,人的性情形體,皇帝王霸的治權和天上的日月星辰相配合來說。又把地上的風雨露雷,事物的草木飛禽走獸,經典的《詩》、《書》、《易》、《春秋》和火水土石相配合來說。這種互相配合的說法,很類似漢儒用五行配合五種事物的說法。這種配合法只可以說是有象徵意義,而不應作具體事物的追問。好像《百源學案》附錄黃宗炎《周易象辭先天卦圖辯》說:「何天無霜雪雷雹虹霾也?地無城隍田井海岳都鄙也?」這樣的質疑是不必的。這種相配只是表示邵雍想用四象的說法來代替漢儒的五行說法。即是說,由四象相配來看天上地下事物的陰陽剛柔,表示事物都可以由兩兩相對來看。能夠兩兩相對來看,就可以由事物的相交相會,相易變化的地方來看,由兩見到一,即是說,見到「天向一中分造化」。人心能掌握這個「中」,`這樣,這個能夠觀物的心,就可以囊括萬物的造化了。至於這些可以互相配合對應的事物是甚麼,本來就可以因應不同人的觀點而有變化。所以,雖然邵雍的排列不免顯得太呆板,但明白邵雍的意思,就可以不必多加責難了。

四、由時運見太極

  邵雍說明時運,是用易卦配合對應日月星辰的運行來說,最初是要用易卦配合日月星辰來說明歲時的運行。《皇極經世書》卷一就是由乾坤二卦和二卦相交形成的坎離二卦,此四卦為四正卦,用此四正卦表示一年的歲時運行。由四正卦的六爻變化,就形成二十四卦,此二十四卦表示一年中的二十四氣的變化。由二十四卦的六爻變化,衍生出其餘六十卦。由這二十四卦和變化出的六十卦,依次序表示一年的歲時運行。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三十日,一日有十二時,一時有三十分,都可以分別用六十甲子名稱來表示,也可以依次序用六十卦的名稱來表示。而由年向上推算,三十年為一世,十二世為一運,三十運為一會,十二會為一元,一元即是十二萬九千六百年。世運會元也可以用六十甲子和六十卦來表示。如果設定一年為一元,十二月就是十二會,三十日就是三十運,十二時就是十二世。用元、會、運、世來自己相配對,就會有元之元,元之會,元之運,元之世,會之元,會之會,會之運,會之世等,以至有元之元之元之元,元之元之元之會等,也都是一一有自己的數理。這些都是純粹機械推算,當中的數理也只是簡單的相乘數理,沒有甚麼深入微妙的義理。看邵雍的書或《宋元學案》的撮錄便可明白。但邵雍的根本觀念,就是一年的時運或一元的十二萬九千六百年的時運,這些時運都依照易卦圓圖運行,處處都是陰陽相對的。而元會運世的數目,就是由十二和三十的數目作開合變化形成,可以由大而小,又可以由小而大,以至無窮。即是說,這個由大而小,小而大的合而為一個參考系統,可以用來紀錄天文、時曆、日月星辰的變化,和世代歷史的變化。由此可見到天地間的事物,和天地間的人事,都在易卦的這個開閉圓圈之中。而這個圓圈的形成,最初就只是由表示動靜的陰陽二爻相交而形成。而陰陽的兩兩相對,又可以合一來看而歸於一個太極。人心就能夠由觀看這陰陽動靜的相對而游心於其間,超越事物之上,見到兩兩相對的兩者可以合而為一,知道是來源於這個「一」。這就是邵雍所講的太極所在,也是「道」之所在。

五、邵雍之學的心之所在

  邵雍為甚麼一定要用三十和十二的數目來相乘,來形成元會運世的數目和易卦數目的系統呢?這種數目相乘,可以純粹視為一個排比湊合的說法。邵雍說六十四卦的爻數是三百八十四,和《易經》的大衍之數是五十同樣,都可以說是排列湊合的說法。這些各種湊合的說法,或者未必能夠再自己互相湊合。但如果知道作這樣湊合的目的,就是要人見到用象數表示有形事物,事物不同,所以象數的差別,但任何象數都可以再加以分合,而令象數歸於齊一,而不再見到象數的差別。這樣就可以令人由事物象數和所表示的相易變化地方,看見象數和事物最後都會由有形而成為無形。於是這個術數之學,就可以引導人達至超越有形、超越象數的境界。如果明白這個意思,對於各種互相湊合的說法,或不自相湊合的說法,也可以不必加以深責。這個易卦象數系統,是邵雍之學的「迹」,而不是他的用心所在。邵雍曾說:「先天之學,心也。後天之學,迹也。」(《皇極經世書》卷七下)邵雍易學的《先天圖》和其他易圖,也是「迹」,而邵雍之學的心之所在,也不是一定要用這個「迹」來表示。看邵雍的《皇極經世書》中的《觀物內外篇》和邵雍的詩,其實會更容易得到邵雍之學的心之所在。

※前往本文臉書讚好、分享或評論:

http://www.facebook.com/modernhumanities/photos/a.778846715537650.1073741847.546823142073343/779206472168341

 

回 現 代 人 文 首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