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學會網頁 http://hksh.site

中華文化在現代社會還有價值嗎?

馮天樂(台灣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


  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傳統文化遭受前所未有的批判和否定。「打倒孔家店」、「線裝書丟進毛廁」、「全盤西化」等激進口號曾風靡一時,到文化大革命更將一切傳統文化批判得體無完膚。時至今日,有不少年輕人對西方文明推崇備至,對中華文化的感情甚為淡薄。他們認為中華文化是一種古老而過時的東西,他們甚至產生這樣的疑問︰中華文化在現代社會還有價值嗎?
  中華民族迄立五千餘年,中華文明是世界六大古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過的。是甚麼維繫中華民族生存,推動中華民族發展?就是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中國古代就有盤古開天闢地、女媧補天、精衛填海、羿射九日等神話故事。雖然神話故事不是歷史事實,但卻反映了這個民族的品格。從孔子提倡「剛毅」、「強哉矯」到《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日新之謂盛德」,都說明了自強不息的精神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這種精神的可貴之處是甚麼?就是我們無論面對甚麼困難和考驗都會毫不畏懼,奮戰到底。中國在近百年來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苦難和屈辱。然而,在外國侵略者的槍炮和屠刀面前,中國人並沒有被嚇倒、被殺絕、被征服,無數仁人志士為了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生存,前赴後繼,英勇奮鬥,百折不撓,才使國家從積弱走向強盛。孔子曾經說過︰「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一個人的身體被征服,猶知反抗﹕,一個人的思想被征服,就只會淪為被征服者的工具。中國人能避免亡國滅種的厄運,就是憑藉中華文化中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這種精神在現代社會不但沒有過時,而且發揮著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二零零八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波及範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大地震。然而,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歷盡磨難而信念愈堅,飽嘗艱苦而鬥志愈強。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使受災民眾臨危不懼,奮起自救,互相扶持,全國上下一心,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援助災區人民共度難關。正如胡錦濤《在全國抗震救災總結表揚大會上的講話》所言︰「這種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是我們的人民和民族在生與死,血與火的嚴峻考驗中的本色反映,是中華民族從歷史深處走來的內在力量,顯示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事實上,香港有不少年輕人由於生活富裕,自幼受父母溺愛,沒有經過大風大浪,缺乏自強不息的精神。在逆境面前往往不能勇敢面對,他們或因考試成績欠佳,或因戀愛失敗,有的成為「隱蔽青年」,有的甚至自尋短見。因此,我們應當將中華文化自強不息優良傳統發揚光大,培養青年人成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從國家民族的層面上說,只有自強不息,不斷求變,才能把握時代脈搏,駕馭國際風雲,巋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從個人的層面上說,只有自強不息才能在瞬息萬變,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求生存,求發展。
  中華文化除了提倡自強不息外,還重視道德修養。實際上,中國哲學就是「入聖之學」。它的目的並不是增加人們的知識,而是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王陽明在《教條示龍場諸生》就明確指出︰「從吾遊者,不以聰慧警捷為高,而以勤謹謙抑為上」。換言之,衡量一個人價值的標準不是智慧而是道德。中華文化有「重義輕利」的道德價值,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義利之辨」始終是中國哲學史上的重要命題。雖然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義利觀。但「重義輕利」、「貴義賤利」始終成為中華文化道德價值的主流。從《詩經》的「夙夜在公」到王夫之的「以身任天下」都煥發著一種「先公後私」,個人利益服從整體利益,為國家,為民族獻身的精神。當今之世,人欲橫流,人們往往重視物質利益,忽視精神修養。我們往往只強調「批判思維」,推崇「聰明仔」,對道德教育不夠重視。結果,人們往往以自我為中心,為了賺錢不擇手段,以致笑貧不笑娼,忘記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古訓,錢是要賺的,但不能用不正當的手段去謀利。由於忽視道德教育,社會上出現了不少歪風邪氣,少女搶劫的士司機有之,進行緩交活動有之,校園濫藥有之,學生打老師有之,老師侵犯學生有之,簡直鬧得一塌糊塗,不知廉恥為何物。《管子》云︰「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我們要加強對青年人進行中華文化道德教育,向他們灌輸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否則,只靠法律是不能做到「治隆於上,俗美於下」的。法律可以使人因畏懼而暫時不做壞事,但不會使人主動行善。比如說,法律可以禁止人放火,卻不能強迫人去救火。只有道德才能使人主動去解救別人於水深火熱之中。法律不可以制止人們不孝敬父母,不出賣朋友,不背信棄義,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們自覺地為善去惡,做到「慎獨」。因此我們在提倡法治之餘,也要提倡德治。
  事實上,中華文化的仁愛精神是我們建立和諧社會的良方妙藥。孔子說仁者︰愛人」,甚麼是仁?仁就是愛心,就是同情心,它使我們考慮自己的利益之餘,也考慮他人的利益。要做到「仁」,我們就要做到「恭」、「寬」、「信」、「敏」、「惠」。如果能夠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利利他固然最好,能夠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損人利己也不錯,這種厚德載物的精神就是我們現代人所說的「同理心」。如果我們都能夠努力去關心人,幫助人,為別人著想,我們的社會就和諧了,紛爭就會自然減少了。
  當然,我們要繼承中國傳統文化,並不是要盲目復古,我們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中國傳統經典積累了前人豐富的經驗和智慧,我們不應將其視為僵化的教條,而應視為行動的指南。我們對中華文化的寶貴遺產要採取抽象繼承的方法,比如說,古人要守孝三年,我們現在要做到這一點是很困難的,但對父母盡孝的精神是應當傳承的。又比如《三字經》說人們要「上致君,下澤民」,要人們忠於君主,造福百姓。現在我們要建立民主社會,已經沒有皇帝了,但我們只要將這句話改為「上利國,下澤民」,就一點也不過時了。中華文化在現代社會之所以還有價值,是因為它具有兼容並蓄的精神。它既具有自身的特色,又不斷吸收外來文化,對其加以改造以充實自己的內涵。我們要繼承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吸收外國文化的長處,不斷進行創新改造。只有這樣,中華文化才能與時俱進,永保價值,不為時代淘汰。

※前往人文臉書讚好、分享或評論:

https://www.facebook.com/modernhumanities/photos/a.1255546227867694.1073741859.546823142073343/1292470537508596

 

回 現 代 人 文 首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