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 [ 緒論 ] [ 第一篇 ] [ 第二篇 ] [ 參考書目 ] [ 劉蕺山著作年代簡表 ] [ 劉蕺山中庸首章大義全文 ]

緒論

 

緒論

一、論文主題:

       本論文以明末大儒劉蕺山的儒學思想為研究主題,並集中討論其在哲學思想上有所發揮的理論部份,包括功夫理論與形上思想兩部份。功夫理論指的是儒學理論中以要求儒者成就君子人格及人倫事業為主題的所有討論主題,包括對世界運行秩序的說明,人類生存目的的說明,自我訓練的途徑,自我完成的境界,社會秩序的理想狀態等問題所形成的一整套理論,而形上思想所指的是在功夫理論中作為理論基礎的世界秩序的真象,其內容包括今日一般所謂的宇宙論、本體論中諸事,本論文分「劉蕺山的功夫理論」與「劉蕺山的形上思想」兩篇以進行討論,前者側重從特定功夫進路以形成的整套功夫理論作討論,包括「從慎獨說到中庸詮釋系統的建立」、「從誠意說到大學詮釋系統的建立」、「從主靜立人極到周濂溪詮釋系統的建立」三項,後者側重討論為支持所有功夫理論得以成立的形上基礎,即其宇宙論、本體論思想,而綜合提出「氣化一元的宇宙論」、「形上形下合一的世界觀」、「融貫的本體論」等重點。藉此上下二篇的理論研究,企望能對劉蕺山的儒學思想得獲一個整體的了解,是為本論文之主題。

二、研究動機:

       劉蕺山思想在宋明理學領域中,一直不如北宋五子及朱陸王等受人重視,而本論文之所以能以其為研究主題,乃因作者於台大哲學研究所碩士班就讀第三年時拜受指導教授張永老師開設「劉蕺山思想」課程的機緣,在首次研讀中即發現蕺山思想中有極豐富的理論素材,且體系燦然可觀,更因近人對其研究的成果不算豐碩,展閱之際充滿了「觀念的冒險」的趣味,遂決定以此為碩士論文的研究主題,一方面考驗自己對儒學理論的解讀能力,一方面也希望藉以為正式進入儒學殿堂的敲門磚,是為研究動機。

蕺山談論思想的作品,不是箴文、語錄,就是短文,很少有長篇的大作,因此雖然蕺山的文字

資料不少,但每份資料都是很短的箋文,想找出蕺山思想中的脈絡,並體系化地整理其理論內容,實為不易。因此,寫作之初,遂將蕺山所有文字資料,一條條分開作成卡片,標識著作年齡及資料出處,然後逐條疏理其義,再根據每一條文所處理主題的不同重新分類,經過多次嘗試之後,終於能見出蕺山處理問題的幾個大類,並知其因年齡不同而有所重主題的不同,遂依此寫成論文大綱,經指導教授同意後便按每部份大綱的卡片資料逐項寫來,是故本論文在每一論旨之下皆能有明確的引文資料以為佐證,只要原來所設定的大綱能確實掌握蕺山思想的主軸,

及對每份資料所談義理能夠明瞭無誤,則本論文對蕺山思想的處理便能大致不差了。是為研究方式。

三、研究方式:

四、寫作成就與缺失:

       依照前述研究方法進行的論文寫作,使本論文在蕺山思想脈絡的釐清上,能有極大的收獲,不僅對蕺山所有論旨彼此關係能有清楚交待,且對蕺山自己因時間先後而有的不同思想能知其異同,因此在上下二篇及各章節內部彼此關係及脈絡上,遂能收環環相扣,前後一貫之功效。同時透過蕺山的呂豐富儒內涵,亦使本論文在展現儒學義理的內容上,也有極大的收獲,是為寫作成就。然而,因作者領悟力有限,雖然有極好的寫作題材,但未必能處處將其精義彰顯,且因寫作經驗不足,遂常混同研究過程中的討論部份及結論部份皆置入論文之中,更因為顧及所言非虛,更常將所有能支持所提論旨的蕺山原文皆收錄其上,遂使本論文之字數大增,有過於龐大的缺失。此其一。另外在內容討論上,因只顧及對蕺山所言之理解與引介,遂忽略了蕺山站在明末時代,對於宋明儒學六百年來所有思想的總檢討工作中,正有最豐富的比較哲學的研究材料,而本論文卻幾乎完全未予處理,只對蕺山致言辯駁的朱王思想有所交待,而不能進行在哲學史傳承中的比較研究,同時也忽略後人對蕺山的傳承及研究,包括蕺山弟子的傳承,及今人中唐君毅、牟宗三、勞思光諸先生的研究成果,對於本論文未能將蕺山和前人比較,及討論後人的傳承及研究二事,是為論文的缺矢之二。

五、展望與謝意:

       雖然本論文有因經驗不足遂數字數過多,及因研究過程的忽略,致哲學史比較研究的缺乏約兩項缺失,但因對蕺山思想內涵與發展脈絡皆能疏理清楚,故仍有貢獻於對蕺山學術研究的少許價值。然而展望未來,更重要的是儒學作為哲學研究的一科,如何能通過當代哲學工作學術要求的考驗,而能發明新義,參與哲學智海的繼續擴深工作,這才是儒學研究在學術工作上的積極目標。而本論文所能呈現的,僅只是在儒學發展的過去歲月中,將一位儒學思想家的內涵,用現代人的心靈再將其表達出來,而尚未進至藉過去成就來參與至今日哲學創造的工作層次中,然而作者能力有限,不敢妄言於此,只知其中必有真義,而願在日後工作中,繼續努力。最後,本論文的完成,要感謝七年來在台大哲學系所有教過我的師長,他們在思想上給我的訓練,及哲學上給我的啟發,都使我在處理理論問題的思考、分析、判斷上,深深受益。更要感謝論文指導老師,張永老師,在論文寫作前前後後的關切、鼓勵、及指導。台大哲學系的環境及所有師長的教誨,都是這篇論文得以寫成的最該感謝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