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 [ 緒論 ] [ 第一篇 ] [ 第二篇 ] [ 參考書目 ] [ 劉蕺山著作年代簡表 ] [ 劉蕺山中庸首章大義全文 ]

劉蕺山中庸首章大義全文

附錄一

劉顫山著﹁中庸首的

手八義﹂全文

盈天池間皆道也,而統之不外乎人心。人之所以為心者性而已矣,以其出於固有而無假於外鏢也,故表之為天

命云。堆天之命於穆不已,天之所以為天也,天即理之別名,比理生生不已處即是命,以為別有芬芬之天諄諄

之命者非也。率比性而道在是,道即是性也,倩比性而敘立焉,性至比有全能也,比-t4n口者,子思子從大追紛

紜萍蝕之後,為之探本窮源以五萬世之道統,然則由教人道者走台復性始矣,道不可離性不可球也,君子求道

於所性之中,直從耳目不交處,時致吾戒慎恐催之功,而自比以往有不待言者矣。不睹不聞處正獨知之池也,

戒慎恐催四字下得十分鄭重,而貴未嘗妄參意見於其間。獨位惺惺本無須文之間,吾亦與之為無間而已,惟其

本是惺惺也,故一念未起之中耳目有所不及加,而天下之可睹可聞者即於比而在,沖漠無伕之中,萬象森然已

備也。故口莫見莫顯,君子烏得不戒慎恐催兢兢慎之。辜怒哀禁之未發稍之中,比獨位也,亦筷且徵矣,及失

發皆中節,而中即是和,所誦莫見乎隱莫顆乎徹也。未發而常發,比獨之所以妙也。中為天下之大本,非即所

調天命之性乎,和為天下之逢道,非即所調率性之追乎,君子由慎獨以致吾中和,兩天池萬物無所不弋無所不

達矣,連於天地天池有不佳乎,達於萬物有不有乎,天池比中和,萬物比中和,吾心比中和,致則俱致一梭無

間,極之至於光岳效安百昌遂性,亦道中自有之徵應,得之所性而非有待於外者,此倫道之敘所以為至也,合

而觀之,溯追之所自來,既已通於天命之徽,而極教之所由至,又兼舉夫天地萬物之大,推之而不見其始,引

之而不見其終,位之動靜顯徵之交而不見其有缽隙之可言,亦可為奧衍神奇,極天下之至妙者矣,而約其旨不

迅曰慎獨,獨之外別無本位,慎獨之外別無工夫,此所以為中庸之道也。後之儒者稍其挽肪之戾廷信矣,乃戾

廷言心則日人口道,而中庸直指率性之道,無乃混入逆而一主乎,比言心言性之別也。戾廷言-﹂非分言之列不

三匹一一一

 

 

三匹四

精,不精無以為至一之地,中庸言性性一而已,何峻之有,然性是一則-2不得獨-一。天命之所在即人心之所在

,人心之所在即道心之所在,此戾廷未發主旨也。或曰有氣呀之性有我理之性,則性亦有-一與,為之說者正本

之人心道心而誤焉者也。程子口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一支則不是,若既有氣叮之性又有我理之

性,將使學者任氣呀而逆我理,則無羊無不菩之說信矣,又或逝氣叮而求戎理,則可以為吝可以為不善之說信

矣,又或衡氣焚戎理而並重,則有性羊有性不羊之說信矣,三者之挽信,而性菩之旨復晦,比孟氏之所吏也。

須知性只是氣呀之性,而戎理者氣叮之本然,乃所以為性也,心只是人心,而逆者人之所宙然,乃所以為心也

,人心追心只是一-2,氣呎戎理只是一性,識得心一性一則工夫亦一,靜存之外更無動察:的敬之外更無窮理

,其究也工夫與本梭亦一,比慎獨之說,而後之解者往往失之。昔周元公著太極固說,宵本中庸,至主靜立人

極一梧尤為慎獨兩字傳神,其後兔山門下錐李-一先生相俾口抉,卑牧人看吝怒哀禁未發時作何氣象,朱子親受

業於延平,因常聞比,而程子則以靜字稍偏,不若專主於敬,又以敬字未盡,益之以窮理之說,而回涵冬須用

敬,進學在致知,朱子從而信之,初學為之少樊,遂以之解大中,銷慎獨之外另有窮理工夫,以合於格致誠正

之說,仍以慎獨為動,屑省察迭事,前比另有靜存工夫,近日陽明先生始目之為支雜,冉提致良知三字為牧法

,而回良知只是獨知,又曰惟精是惟一工夫,博文是約裡工夫,致知是誠意工夫,明吝是找身工夫,可調心學

獨窺一源。至他日答門人,慎獨是致知工夫,而以中為本梭無可著力,此卻疑是榷牧,天下未有大本之不立而

可從事於追者,工夫到無可著力處方是其工夫,故曰勿忘勿助,禾官致絨毫之力,比非真用力於獨梭者固不足

以知之也,大抵諸儒之見或同或異,多係持相偏梵,因病立方,盡是榷敘,至於反身力踐之間,未常不同蹄一

路,不疹於慎獨之旨。後之學者無復向謗言文字土生葛藤,便反求之吾心,果何處是根本一著,從比得手方窺

進步,有欲淹不能者。學不知本,即動言本健,終無著落,學者但知即物窮理為支雜,而不知同一心耳,合淵

 

 

淵靜深之池,而從事於思慮紛起之後,泛應曲當之間,正是尊枝摘縈之大者,其為支雜之病亦一而已,將持此

為學,又何成乎,又何成乎。

三四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