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辯詞呂倉保相印

周文君免士工師籍 [1],相呂倉[2],國人不說也 [3]。君有閔閔之心 [4]

謂周文君曰 [5]:「國必有誹譽 [6],忠臣令誹在己,譽在上。宋君奪民時以為台 [7],而民非之,無忠臣以掩蓋之也。子罕釋相為司空[8],民非子罕而善其君。齊桓公宮中七市,女閭七百[9],國人非之。管仲故為三歸之家[10],以掩桓公,非自傷於民也。《春秋》記臣弒君者以百數,皆大臣見譽者也。故大臣得譽,非國家之美也。故眾庶成強[11],增積成山。」周君遂不免[12](卷一《東周》)

 【註釋】


[1] 周文君:應為周昭文君。

[2] 相呂倉:任命呂倉為相。

[3] 說:同「悅」,喜歡。

[4] 閔閔:悶悶不樂的樣子。

[5] 謂周文君曰:對周文君說。本句少主語,蓋指某辯士。

[6] 誹譽:毀譽。

[7] 宋君:指宋平君。奪民時:剝奪百姓的耕作時間。築台事見《左傳》隱公十七年。

[8] 子罕:宋臣,名樂喜,字子罕。釋相:放棄相位。司空:掌管土木建設的官。

[9] 齊桓公:名小白,春秋五霸之一。七市:許多市場。女閭:妓館。

[10] 故:故意。三歸:女子出嫁曰歸,三歸指娶三妻。

[11] 眾庶成強:眾指聚集,庶為地位低下,將地位低下者聚集起來,亦可匯成強大勢力。

[12] 不免:指未免除呂倉的相位。

 

【點評】

辯智者之救人,非呼天搶地鳴冤叫屈耳,亦非頌其德、貶人過而已也。蓋因人性之弱點,藉故而旁敲側擊之,冀聽言者之自省。故辯士以忠臣受非為掩君過、大臣得譽必致弒君為呂倉辯,且借賢臣子罕、管仲以證之,隱褒貶於其間,其智計可謂過人。唯忠臣受非,則君實有非。故呂倉為賢臣,則周君不免為庸君。辯士以此而使周君不免呂倉,則周君非猜忌之君可知也。以此知戰國之君權,非如後世之神聖;而雄辯者得以逞其辯智,亦世之尊智識使然也。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