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澤捷辯詘應侯

蔡澤見逐於趙[i],而入韓、魏,遇奪釜鬲於途[ii]。聞應候任鄭安平[iii]、王稽,皆負重罪,應侯內慚,乃西入秦。將見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應侯曰:「燕客蔡澤,天下駿雄弘辯之士也。彼一見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奪君位。」

應侯聞之,使人召蔡澤。蔡澤入,則揖應侯,應侯固不快。及見之,又倨。應侯因讓[iv]之曰:「子常[v]宣言代我相秦,豈有此乎?」對曰:「然。」應侯曰:「請聞其說。」蔡澤曰:「吁!何君見之晚也。夫四時之序,成功者去。夫人生手足堅強,耳目聰明聖知,豈非士之所願與?」應侯曰:「然。」蔡澤曰:「質仁秉義,行道施德於天下,天下懷樂敬愛,願以為君王,豈不辯智之期[vi]?」應侯曰:「然。」蔡澤復曰:「富貴顯榮,成理萬物,萬物各得其所;生命壽長,終其年而不夭傷;天下繼其統,守其業,傳之無窮,名實純粹,澤流千世,稱之而毋絕,與天下終。豈非道之符,而聖人所謂吉祥善事與?」應侯曰:「然。」

澤曰:「若秦之商君,楚之吳起,越之大夫種,其卒亦可願矣[vii]。」應侯知蔡澤之欲困己以說,復曰:「何為不可?夫公孫鞅事孝公,極身毋二,盡公不還[viii]私,信賞罰以致治,竭智能,示情素,蒙怨咎,欺舊交,虜魏公子卬,卒為秦禽將,破敵軍,攘地千里。吳起事悼王,使私不害公,讒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義不固[ix]毀譽,必有[x]伯主強國,不辭禍凶。大夫種事越王,主離困辱,悉忠而不解[xi],主雖亡絕,盡能而不離,多功而不矜,貴富不驕怠。若此三子者,義之至,忠之節也。故君子殺身以成名,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何為不可哉?」蔡澤曰:「主聖臣賢,天下之福也;君明臣忠,國之福也;父慈子孝,夫信婦貞,家之福也。故比干忠,不能存殷;子胥知,不能存吳;申生孝,而晉惑亂。是有忠臣孝子,國家滅亂,何也?無明君賢父以聽之。故天下以其君父為戮辱,憐其臣子。夫待死而後可以立忠成名,是微子不足仁,孔子不足聖,管仲不足大也。」於是應侯稱善。

蔡澤得少間,因曰:「商君、吳起、大夫種,其為人臣,盡忠致功,則可願矣。閎夭事文王,周公輔成王也,豈不亦忠乎?以君臣論之,商君、吳起、大夫種,其可願孰與閎夭、周公哉?」應侯曰:「商君、吳起、大夫種不若也。」蔡澤曰:「然則君之主,慈仁任忠,不欺舊故,孰與秦孝公 、楚悼王、越王乎?」應侯曰:「未知何如也。」蔡澤曰:「主固親忠臣,不過[xii]秦孝、越王、楚悼。君之為主,正亂、批患[xiii]、折難,廣地殖谷,富國、足家、強主,威蓋海內,功章[xiv]萬里之外,不過商君、吳起、大夫種。而君之祿位貴盛、私家之富過於三子,而身不退,竊為君危之。語曰:『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天之常數也;進退、盈縮、變化,聖人之常道也。昔者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至葵丘[xv]之會,有驕矜之色,畔[xvi]者九國。吳王夫差無適[xvii]於天下,輕諸侯,凌齊、晉,遂以殺身亡國。夏育、太史啟叱呼駭三軍,然而身死於庸夫。此皆乘至盛不及道理[xviii]也。夫商君為孝公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裂阡陌,教民耕戰,是以兵動而地廣,兵休而國富,故秦無敵於天下,立威諸侯。功已成,遂以車裂。楚地持戟百萬,白起率數萬之師,以與楚戰,一戰舉鄢、郢,再戰燒夷陵,南並蜀、漢,又越韓、魏攻強趙,北坑馬服[xix],誅屠四十餘萬之眾,流血成川,沸聲若雷,使秦業帝。自是之後,趙、楚懾服,不敢攻秦者,白起之勢也。身所服者,七十餘城。功已成矣,賜死於杜郵[xx]。吳起為楚悼罷無能,廢無用,損不急之官,塞私門之請,壹楚國之俗,南攻楊越,北並陳、蔡,破橫散從,使馳說之士無所開其口。功已成矣,卒支解。大夫種為越王墾草創邑,闢地殖谷,率四方士,上下之力,以禽勁吳,成霸功,勾踐終棓而殺之。此四子者,成功而不去,禍至於此。此所謂信而不能詘[xxi],往而不能反者也。范蠡知之,超然避世,長為陶朱[xxii]。君獨不觀博者乎?或欲分大投,或欲分功,此皆君之所明知也。今君相秦,計不下席,謀不出廊廟,坐制諸侯,利施三川,以實宜陽,決羊腸之險,塞太行之口,又斬范、中行之途,棧道千里於蜀、漢,使天下皆畏秦。秦之欲得矣,君之功極矣。此亦秦之分功之時也。如是不退,則商君、白公、吳起、大夫種是也。君何不以此時歸相印,讓賢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長為應侯,世世稱孤,而有喬、松之壽。孰與以禍終哉!此則君何居焉?」應侯曰:「善。」乃延入坐為上客。

後數日,入朝,言於秦昭王曰:「客新有從山東來者蔡澤,其人辯士。臣之見人甚眾,莫有及者,臣不如也。」秦昭王召見,與語,大說之,拜為客卿。應侯因謝病,請歸相印。昭王強起應侯,應侯遂稱篤,因免相。昭王新說蔡澤計畫,遂拜為秦相,東收周室。

蔡澤相秦王數月,人或惡之,懼誅,乃謝病歸相印,號為剛成君。秦[xxiii]十餘年,昭王、孝文王、莊襄王,卒事始皇帝,為秦使於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質於秦。(卷五《秦三》)

 

【註釋】


[i] 蔡澤:燕人。見逐:被逐。

[ii] 遇奪:遭人搶奪。

[iii] 鄭安平:范睢的恩人。

[iv] 讓:責問。

[v] 常:嘗,曾。

[vi] 辯智之期:辯智之人所期望的事。

[vii] 矣:或作「與」()

[viii] 還:顧及。

[ix] 固:當作「顧」。

[x] 必有:二字於文義不順。

[xi] 不解:不懈。

[xii] 不過:不超過。

[xiii] 批:排解。

[xiv] 章:同「彰」,顯明。

[xv] 葵丘:宋邑,今河南考城縣。

[xvi] 畔:同「叛」。

[xvii] 無適:無敵。

[xviii] 不及道理:不明白(物盛必衰)的道理。

[xix] 馬服:馬服君。

[xx] 杜郵:秦邑,在今陝西咸陽縣東。

[xxi] 信:伸。詘:屈。

[xxii] 陶朱:陶朱公。

[xxiii] 秦:其上一本有「居」字,於文義順。

【點評】

功成而身退,此昔時明智之士保身之道也。主忌臣讒,世之功高者往往不得其死矣,不獨商君、吳起、大夫種諸人為然也。應侯功高位尊,則必有欲中之者。既欲中之,則讒言必至矣。故蔡澤以辯詘之,非詘其辯智之不及,乃詘其懼誅之心態也。乃蔡澤以此進,復以此退,亦深究夫進退之道矣。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