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者道之動 

下篇 老 子 的 篇 章 義 疏

 

第二章 有無相生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

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美就是美,惡就是惡,善就是善,不善就是不善,那麼,老子為什麼提出美惡善不善

的轉換呢?原來美惡善不善是主觀的感受,感受過了頭就會轉換,這就是老子對天下事的

睿智觀察。「天下皆知」就代表了這個觀感的透支,天下是一個複雜的社會網羅,裡面容

受了過多的紛擾、人類的情緒,一種觀點的過度擴散必然牽引更多觀點的紛紛而起,從而

在一個私心擾攘的作用情勢中,終將吞噬這個本來的觀念。這個存在發展的規律便是後文

中的「反者道之動」之法式,這個規律法式的背後根本理由是人類的心理現象,也可以說

是人性的實然使然,是人性的騷動決定了事變的發展,決定了社會意識。我們觀念中的好

的事務,在我們的觀念中誕生了,但是這個好的事務、好的價值,好的形象卻是人類私心

中的共同趣向,它本來只在於我們的感受認知中愉悅地發生著,但是假如我們的人性中有

一個擴展的欲求的話,假如我們讓這個「在我的價值形象」凸顯於天下人之眼前中的話,

那麼那些「欲佔為己有」或「因欲求不得而製造破壞」的諸多擾攘便都來了,此時我們心

中的那個美好的歡愉可能成了恐怖的夢?,又有何「好」可言!我們的主觀帶出他人的反

感,他人的反感吞噬我們的主觀,我們的主觀走向反面,造成我們不樂意的結局,這便是

「反者道之動」的律則。便是「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為什麼我們的主觀會帶出他人的反感呢?這是因為我們的觀點本身是一個「主觀」,

一個主觀就是一個意義的攫取,我們以為我們得獲了一個客觀的意義,其實仍是在於「存

在的我」的「主動提出」的一個觀點,其實就天地自然而言,我們的意義發現只是一個「

情狀的發生」而已,這個情狀的發生在於我們的攫取意義的一面是一個「有」的湧現,然

而我們這一個有的湧現是在一個「未曾有湧現」的結構中的凸顯,所以我們的凸顯是建立

在它的對立面意義的被遮掩之下的實然,所以就自然的本身而言,我們的主觀的意義攫取

的活動,是同時發生了凸顯與遮掩的活動,是同時在一個有的意義結構及無的意義結構中

的發生。這一個玄智的認識,是發生在生活世界中的所有知識性、意義性、情感性活動的

實然中,這也是老子玄智的特出洞見,我們試觀「難易、長短、高下、前後、大小、東西

、美醜、善惡、好壞、遠近...」,所有的這些特出的認知之一方,都是同時掛搭在對

立的一方的意義對比之上而有的,當我們認知了我們主觀上意欲的意義的一面之時,其實

在自然天地的整體意義之觀照下,我們同時遮掩了它的對立面意義。

 

  然而我們自身並未認真察覺,就在這個忽略當中,牽引了事變的複雜發展,「天下皆

知...」的情境紛湧而出。我們的一個自以為客觀的認識,其實在無窮的環境互動中激

發了社會的對立主觀,我們肯定事務的活動,刺激了事務中未被肯定的對方的負面感受,

我們認為美好的價值選取,強烈地宣告了沒有被我們選取的對象是在價值上的醜惡,我們

自以為是地湧現主張,社會周遭則頑強地製造不滿,我們的活動刺激了幽冥,我們的命運

捲入了玄奧,除非是清醒的智者,否則自己終將被反面的力量吞噬,這是「反者道之動」

的超越律則,是老子清楚提醒的事變常道,是規約著社會變遷、自然發展的永恆定律。

 

  這個定律的背後是人類認知模式的定然結構,是「對立面的意義永遠跟隨在正面意義

的出現結構中」,只不過它的發生是一個隱微的醞釀,所以需要「常無」的玄智才能「觀

妙」,當我們以「常有」的玄智在「觀徼」之同時,我們必須要認清還有一個幽隱在湧現

,所以我們要「有無並觀」,我們要認知到有「對立存在的相依共存」,老子名之曰:「

有無相生」,我們不妨把它當作「反者道之動」的實存律則的成立條件,即以「有無相生

」為事變的另一個常道,它自身也是一個律則,實存在人類認知活動的意義結構中,隨著

人類理智的意識情狀及處事方式而產生社會效應,人類理智活動如果忽略這個定然的意義

及意識的律則,更有甚者,如果更隨順人類情緒慾望的無限擴散,從而引發一連串的社會

效應的話,那麼我們必然進入「反者道之動」的常道律則當中,於是我們就被陷溺在其中

而不可自拔,那麼我們應該在認知到這個「有無相生」的定律之下做怎麼樣的反應呢?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

  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無為」是老子對我們反應模式的智慧警語,「無為」是那個情緒慾望之無限擴充的

抑制,那個作為的出現──「有」的存有活動,是要進行的目的,是聖人用世之方向,是

人類活動中不可免的作為,不過那個作為要謹守它在反應上的幅度,避免它在社會效應上

的盲目擴散,從而吞噬作為的成效。

 

  那麼,如何謹守?其實很簡單,不驕傲、誇張、欺凌他人,如此而已。事情做著就是

了,沒有必要讓他人來歌功頌德,行若無事,讓我們想要達到的效用出現即可,而不是讓

天下人知道我們完成了什麼豐功偉業,這是人類心性中的一個毛病,總是意欲超越別人,

總是虛懸著一些美麗的頭銜在身上裝飾著,期望他人來稱頌禮讚,從而充實自我存在的豐

足感受,好像不如此不足以為聖人,錯了,多餘,沒必要,而且危險。因為,人同此心,

名聲你拿了,人家怎麼辦,定然搶之,衝突發生,總有失著,受到損傷,前功盡棄,效果

沒了,自己還失了寶,不智之極,卻重複上演。所以有智者在操作運動的時候,謹守著活

動的幅度,除了直接對準活動目標的行為之外,不會把自己無謂的情緒、感受、慾望滲入

其中,不會在操作的同時還要上演名聞的傳播,使得事件的牽連引動他人隱匿的心思,從

而在隱匿的角落中蘊藏反抗的力量,當經過長期的蓄藏之後,終有一日會以巨大豐沛的態

勢侵凌而來,這就是我們要受傷的時候了。所以如果我們不去侵佔名聞聲勢之市場,如果

我們謹守著工作的目標本身,僅僅為原始的目的而進行必要的勤奮而已,那麼它的效果自

然出現,如果我們沒有多餘的心理欲求,那就不會有他人的心理反擊,然後我們所追求的

目標的成果將終永不息地保存著。

 

  所以老子所提出的智慧警語,直接地是在處理人類的心理問題,是人類的心理現象之

實然產生社會事變之規律,在社會事變之律則中掌握天地事務變化之道,以之為常道,從

而再以常道應世,成為人類行為的智慧之路,成為聖人應世治國的法寶。所以老子的常道

之根本的意義基地在於人類的心理反應模式,其實是心理變化的規律,所以對於老子的常

道的應用之最有效的範域也正是社會事變的對應,所以老子的常道之領悟來自於人生哲學

的基本問題,他的有效運用幅度也正是在於人生哲學的基本問題中。我們如果不謹守在此

一範域中來理解與使用老子學說的話,那麼將發生處處無效的情狀。

 

緒   論:哲學觀念研究法

上 篇:老子的哲學觀念

第一章: 形上學與老子形上學研究的工作觀念

第二章: 老子形上學的抽象思辨之認識進路

第三章: 老子形上學的實存律則之認識進路

第四章: 功夫理論與老子的功夫論觀念

第五章: 境界理論與老子的境界論觀念

下 篇:老子的篇章義疏

第二章

二十五章

三十八章

本書結語

中國哲學教室